襄阳市社科联(社科院)课题组
襄阳是一座融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魅力城市。千百年来,人们尽其辞藻描绘这座城市的特色,书写这座城市的印象:这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色古香、庄重典雅;这是一座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华中旅游城市,风光旖旎、楚楚动人;这是一座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城市,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为系统阐述襄阳特色,全面解读城市印象,市社科联(社科院)课题组以人文对话的形式,从学术层面探讨了关于襄阳特色与城市印象的若干问题。
重构古典之城
主持人:襄阳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经典,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襄阳古城的价值一直未得到充分挖掘,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襄阳古城,它有哪些重要价值值得关注?
课题组:诚如所言,以往大家在谈及襄阳古城时,多半谈及它完整而恢宏的城池结构及其军事价值,但是襄阳古城的价值远大于此,襄阳古城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经典的军事博弈重镇,是杰出的建筑艺术瑰宝,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比如,襄阳古城历史悠久,建筑独特,是杰出的建筑艺术瑰宝,其主要建筑襄阳城墙、绿影壁、昭明台等,在建筑艺术上均有独到之处;襄阳古城的军事价值体现在襄阳古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自东周以来,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军事博弈重镇;再比如,襄阳古城“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集青山、绿水、芳洲、古城为一体,天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于一身,布局精巧、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令人心旷神怡,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主持人: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我们如何保护襄阳古城的历史风貌,复兴古城曾经的辉煌?
课题组:襄阳古城的复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护”与“复兴”的工作:一是复兴古城格局,重现“南城北市”的古城格局。二是复兴古城水系,实施引水入城工程,重现古城水系。三是复兴城墙与城楼,当务之急就是对现存的城墙加大保护力度,并重建城楼。四是复兴街道与建筑,推进古城特色街巷建设,逐步对古城内的绿影壁巷、铜鞮巷、鼓楼巷、县街等古街巷进行恢复。五是复兴民俗与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古城在开发过程中保留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最后,复兴生产和生活功能,重现市井风貌,可在北街开辟襄阳民俗文化园,全面展示襄阳民俗文化,在滨江古城墙完整展示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及攻守场景,使游客对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及攻守场景有直观、深刻的认识。
主持人:重构襄阳古典之城,将展现出怎样的复兴愿景?
课题组:重构古典之城,关键在于重构古城之形,重塑古城之韵,重现古城之美。所谓“古城之形”,包括建筑、街区、城池形成的点、线、面完整体系,包括古城、汉江、岘山形成的宏观、微观之形,包括恢宏的外观和精致的内景结合之形;所谓“古城之韵”,包括山、水、城之韵,亭、台、楼、阁之韵,亦文、亦武、亦商之韵;所谓“古城之美”,则在于其古朴典雅之美、雄伟险峻之美、婉约灵秀之美。复兴后的襄阳古城,亭台楼阁竞展风姿、相映成趣,岘首亭雄踞岘山之巅,桃林亭挺立汉水之滨,昭明台占据城市中心,城门楼高耸入云,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漫步于汉江之畔,拾级登上屹立千年的襄阳城楼,可感受“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的恢宏气势。插上帅旗的古城楼、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气势恢宏的钟鼓楼、人流如织的古街巷,呈现出一派古城风光。
守望三国名城的历史记忆
主持人:三国时期在襄阳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回顾历史,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视野看待襄阳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课题组:三国时期,从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治荆州始,到公元280年西晋六路大军东进南下灭吴止,襄阳在三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迅速跃升,人才的荟萃、军事的争夺、政治的博弈,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谱写了襄阳的精彩华章。看待襄阳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有三个重要视野:一是“荆州古治”下的襄阳,刘表治理襄阳近二十年,为襄阳担当起三国策源地的重任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使襄阳从区域性政治中心一跃成为继洛阳、长安之后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人才中心和三分天下的源头;二是魏、蜀、吴争夺下的襄阳,襄阳不仅是曹魏集团南狩的桥头堡,也是蜀汉集团北伐的战略策应地,还是孙吴集团战略防线的重要节点;三是平吴前线下的襄阳,西晋荡平东吴这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统一全国,是以襄阳为基地向南挺进的。这场影响深远的大一统之战,襄阳在物资准备、战略策划乃至战术指挥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为难得的是,平吴之战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奠定了襄阳作为全国“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从这些视野下回顾历史,襄阳在三国时期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主持人:襄阳在三国时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近百年的三国历史给襄阳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课题组:三国历史给襄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总体说来,可分为如下系列:历史人物系列方面,诸如客居襄阳的“中华智圣、名臣典范”诸葛亮,襄阳古城的缔造者刘表,“一代枭雄、千古仁君”刘备等,本地俊杰有庞氏家族的庞德公、庞统,习氏家族的习珍、习祯、习隆等;传奇故事系列方面,诸如刘表单马入宜城、刘表建筑呼鹰台、刘备马跃檀溪、刘备三顾茅庐等;地理遗迹系列方面,诸如古隆中、王粲井、堕泪碑、呼鹰台等;经典作品系列方面,诸如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陈寿的《隆中对》等;精神遗产系列方面,诸如“智圣”崇拜折射出来的求贤若渴的崇智精神、关羽崇拜折射出的勇者不惧的尚勇精神以及从尽忠报国的古老传统到尽忠职守的忠诚精神等。这些丰富的三国文化元素是襄阳建设三国历史文化名城可资利用的宝贵素材。
主持人:襄阳有如此丰富的三国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以此为基础,打造三国历史文化名城,提高襄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课题组:襄阳丰富的三国文化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建设三国历史文化名城,提高襄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打造“四城”:一是打造“三国文化记忆之城”,在保护、完善现有遗址的基础上,建设三国历史遗址核心区,创建三国历史博物馆;二是打造“三国历史文化纪念之城”,建设三国历史文化主题广场,树立三国历史文化雕塑,命名一系列三国历史文化路(街)名、店名;三是打造“三国文化创意之城”,如发展三国文化的创意产业,建造三国影视城和三国实景街,建造三国主题蜡像馆等;四是打造“三国文化传承之城”,举办高质量的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开展一系列活跃三国历史文化人文交流和精神传承的活动,扩大襄阳对外交流。“四城”并举,将使襄阳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三国历史文化名城。
以汉水文化塑襄阳之城
主持人:汉江作为长江最大支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水文化,在汉水文化起源、传播、传承中,襄阳占据怎样的地位?
课题组:襄阳在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襄阳是汉水文化形成的重要节点,汉水文化的一部分精华起源于襄阳,还有些虽然不是发源于襄阳,却兴盛繁荣于襄阳;襄阳是汉水文化精华的集聚高地,学界普遍认同的汉水文化的精华,如荆楚文化、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在襄阳历史上都得到了集中体现;襄阳是汉水文化交融的中心枢纽,其地处汉江中游,在整个汉江流域文化交流中起着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作用;襄阳是汉水文化保护的典型区域,襄阳城是汉江流域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池,樊城是著名的汉江商埠,是汉江流域经济史的活化石。襄阳还是一个文物大市,汉水文化遗存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襄阳是汉水文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建设起步早,抢占了先机,襄阳的文化产业在汉江流域有着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作用。
主持人:襄阳有如此丰富的汉水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展示、传承和创新好这一重要资源,形成汉水文化之襄阳印象?
课题组:襄阳可以充分利用汉水文化这一重要资源,将保护、展示、传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打造汉水文化名城。具体来说,可以规划和建设“三区”:一是构建“汉水文化风貌保护区”,依托襄阳城和樊城的国家级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文化内涵与空间布局,划定出一些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包括汉江古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汉江商埠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等;二是构建“汉水文化风情展示区”,以“一江两岸”为平台,通过有效的组织,集中展示襄阳的传统舞蹈、地方音乐、民俗文学、民间技艺等非遗项目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开展汉江休闲游、汉江夜游、水上竞技、文化风情展示等项目;三是构建“汉水文化传承创新区”,以鱼梁洲为基地,立足现代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创新汉水文化展示平台。以“三区”为依托,可以塑造“四大城市印象”:一是以襄阳城为主体,塑造“汉江古镇”城市印象;二是以樊城为主体,塑造“汉江商埠”城市印象;三是以鱼梁洲为主体,塑造“汉江明珠”城市印象;四是以“一江两岸”为主体,塑造“汉江唱晚”城市印象。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汉水文化传承创新区是一个新颖的概念,具体来说,传承创新区有哪些项目支撑?
课题组:汉水文化传承创新区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以鱼梁洲为中心,可以建设十大文化项目,即汉水文化广场、汉水文化博物馆、汉水生态文化馆、汉水历史故事馆、汉水历史名人馆、汉水文化体验馆、汉水文化论坛、汉水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汉水民俗文化歌舞剧、汉水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比如,汉水文化博物馆可全面融入汉水文化元素,对汉江流域各地的考古发现、民间艺术、医药科学、铸造技术、纺织技术、陶器技术、漆器技术等做专题性的展示;汉水生态文化馆以汉江流域典型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基调,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为依托,向参观者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主题;汉水文化体验馆重在给游客提供一个参与互动的场所,通过虚拟技术,制造仿真场景,让游客参与其中,在听、看、触、摸等感官刺激下,直观感受汉水文化;汉水文化论坛由若干个单元组成,借此打造以江河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高端论坛。
青山碧水和美城
主持人:襄阳有“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山环水绕,山清水秀,具体说来,襄阳的山水有何特色?
课题组:襄阳是中国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具有独特魅力。襄阳“山”之特在于山之灵秀、厚重、田园风光;襄阳“水”之特在于水之清澈、温润、包容精神;襄阳“城”之特在于城之延绵存续、固若金汤、恢弘大气;襄阳“文”之特在于文之缤纷璀璨、蕴藉深厚、多元融合、繁荣昌盛、声名远播。因襄阳山水“近”“亲”“融”的特点,可将“青山、碧水和美城”概括为襄阳“山水名城”的个性特征。襄阳“山水名城”既有“山水美、自然美”的生境美,又有“形象美、艺术美”的画境美,还有“理想美、梦幻美”的意境美。
主持人:钱学森教授1990年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襄阳山水条件优越,应该如何利用好襄阳的青山碧水,打造中国山水园林城市?
课题组:襄阳有良好的山水园林城市基础,坐拥山水之美、湖光之胜。古人云“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襄阳更因“山、水、城”相间,可谓“城得水而灵”“城得山而胜”“城得文而美”,襄阳打造“山水园林城市”重点唱好“山”歌,描好“水”色,扮好“洲”绿,写好“文”韵,塑好“美”景:实现青山环抱——“山为伴”,通过实施青山工程、绿道环绕工程、山山相连工程等,形成林在城中、城在林中、车在绿中、人在景中的森林生态网络;实现碧水联天——“水为情”,通过水绿工程、水动工程、水通工程等,形成独特的“九水润城”水系格局;实现生态绿洲——“洲为心”,通过“绿心”建设工程、湿地公园建设工程等,进一步增强洲岛“城市生态氧吧”功能;实现通城达江——“路(桥)为媒”,通过“山、水、洲、城”相联工程、一路一景工程等,将襄阳山—水—洲—城串起;实现紫薇香城——“城为景”,通过现蓝工程、建园工程、飘香工程、亮化工程,提升襄阳的城市景致;实现文化立城——“文为魂”,通过古城保护工程、文化识别系统、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精品文化旅游工程、原创文艺精品工程等,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宜居宜业新襄阳
主持人:当今时代,宜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对于“宜居城市”,应该包含哪些重要内涵?
课题组:所谓“宜居城市”,就是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一座城市或区域之内生活的居民所感受到的生活质量。“宜居城市”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宜居城市”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是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除了适宜居住外,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学习、医疗及文化资源充足等。“宜居城市”是城市居民对城市的一种心理感受,其与城市居民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对文化精神的需求不断增强,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对“宜居”的感受和心理的期望指数也将不断提高。因此,“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心理感受、尊重居民的意愿。
主持人:作为学者,怎样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呢?对襄阳在这方面工作有哪些建议?
课题组:2007年4月原建设部科技司通过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立项研制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该标准简繁得当、权重合理、可操作性强,达到了较高水平。按照《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体系,一个城市是否为“宜居城市”,可从六大方面来评价:一是社会文明度,包括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公众参与等;二是经济富裕度,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就业率、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等;三是环境优美度,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四是资源承载度,包括人均可用淡水资源总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人均城市用地面积、食品供应安全性等;五是生活方便度,包括城市交通、商业服务、市政设施、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绿色开敞空间、城市住房、公共卫生等;六是公共安全度,包括生命线工程完好率,城市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难的设施、机制和预案,城市政府预防、应对人为灾难的机制和预案,城市政府对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置率等。
襄阳建设中国宜居城市应对照宜居的指标体系,厘清要素和要求,结合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基础条件逐步形成、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建设标准逐步提高为原则,通过具体的项目建设来逐步推进。襄阳最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就是有山、有水、有丘陵、有平原,自然形态丰富多彩。“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是襄阳的最美写照。在建设宜居襄阳中,受到破坏和污染的青山需要修复、绿水需要保护、蓝天需要清洁。一是实施青山修复工程,与建设国家森林城市配套进行青山修复工程,同时建设便于市民休闲养生和亲近自然、走进青山森林的道路及其他设施等;二是实施绿水保护工程,加强对水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大力实施节水性工农业生产,倡导节水性居民生活方式,使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最优化;三是实施蓝天清洁工程,结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改革落后工业生产工艺,改变过去生活方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大气可能产生污染的排放,努力做到生产生活低碳化、能源资源节约化。争取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让襄阳成为汉江上的一颗明珠,让“汉江中心城,宜居新襄阳”成为襄阳人的骄傲和自豪。
华中旅游城 诗意栖息地
主持人:襄阳在历史上就是游人高士吟咏赏玩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丰富的旅游意象。如今襄阳应从哪些方面打造旅游意象,以此提高襄阳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课题组:襄阳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旅游意象,包括“名著中的襄阳”“诗词中的襄阳”“书画中的襄阳”以及“传说中的襄阳”等,铸就了襄阳旅游品牌的重要影响力。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襄阳可重点打造以下旅游意象:一是浪漫传奇的爱情意象,包括青涩甜美的青年男女之恋、浪漫传奇的人神之恋、经典永恒的武侠之恋等;二是扭转乾坤的智慧意象,包括卞和献玉的求真精神、光武中兴的政治智慧、隆中对的战略策划、释道安的般若学与净土思想等;三是金戈铁马的战争意象,包括秦国大将白起攻鄢、三国战事之凤林关之战和水淹七军之战、宋元襄阳之战与射雕英雄、张自忠枣宜会战等;四是叱咤风云的帝王意象,西汉末年,出生于枣阳白水乡的刘秀称帝,缔造了“光武中兴”的盛世,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君之一;五是俊逸高洁的高士意象,襄阳在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高士,为襄阳积淀下了别样的高士隐逸文化,包括司马徽与南漳水镜庄、孟浩然与鹿门寺、释道安与谷隐寺、习凿齿与习家池、诸葛亮与隆中等;六是诗情画意的山水意象,包括智慧之山隆中、浪漫之水汉江、诗意之地岘山等。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打造和传播,塑造襄阳旅游的重要品牌。
主持人:襄阳旅游的历史印象和审美意象,为我们诠释了一个人文荟萃魅力城、诗意旅游栖息地的美好愿景,那么未来襄阳的旅游应如何实现这一愿景?
课题组:未来襄阳旅游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定位于建设华中旅游名城,重点打造“一枢纽两门户三目的地”。“一枢纽”即区域性旅游集散枢纽,再现襄阳当年“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的“上流门户”地位,使襄阳成为对外招徕集聚游客,对内向其他城市分流输送游客的集散中心。“两门户”即荆楚旅游门户型城市,以襄阳为重要门户,辐射“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重要城市,饱览湖北两圈的旅游胜景;汉江流域旅游门户型城市,以襄阳为中心,遍游汉江流域的美景。“三个重要目的地”即千年古城旅游目的地、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汉水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等。
打造中华智慧城
主持人:“智慧襄阳”是襄阳的城市品牌,我们注意到,市社科联(社科院)课题组就此提出“中华智慧城”的构想,那么襄阳打造中华智慧城有哪些历史依据?
课题组:襄阳具有近3000年的建城史,积淀了丰富的智慧文化,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宗教智慧、建筑智慧、艺术智慧和商贸智慧等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个性鲜明。诸葛亮、刘秀等代表了襄阳深厚的政治智慧;兵家必争之地襄阳,演绎了灿烂的军事智慧;东晋安定的环境,造就了“东方圣人”释道安的宗教智慧;襄阳古城池、习家池等是中华建筑智慧的优秀典范;襄阳人杰地灵,孕育了以孟浩然、米芾为代表的艺术智慧;黄金水道汉江,为襄阳孕育了独特的商贸智慧。这些都证明了襄阳是中华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智慧之城,成为襄阳打造新时期中华智慧城的重要依据。
主持人:如今,智慧城市提的很多,中华智慧城提的较少,一个是从技术层面考虑,一个是从城市文化层面考虑,但到底什么是“中华智慧城”,中华智慧城有哪些内涵?
课题组:中华智慧城是以智慧文化为“魂”,以不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形态。中华智慧城的内涵主要有:智慧文化弘扬城,城市文化塑造中充分汲取智慧文化精髓,使襄阳成为展现中华智慧文化的“有形语言”“无言史诗”“凝固乐章”“动感实景”;智慧人才聚集城,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打造教育高地与人才洼地,不断演绎新版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智慧生态特色城,充分发挥襄阳山、水、城、洲的生态优势,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古城新姿;智慧经济创新城,采取“智慧经济创新型”发展模式,智慧型劳动者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因素;智慧生活体验城,通过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项目的建设,使市民办事更方便、出行更便捷、居住更舒适,真正成为宜业、宜居之城。
主持人:中华智慧城内涵丰富、范围广泛,襄阳打造中华智慧城,其路径是什么?
课题组:纵览历史,观照当下,我们认为襄阳打造中华智慧城,重点在于发展教育、弘扬科学、培养人才、鼓励创新以及营造环境。具体说来,一是智慧之基在教育,打造教育的高地。包括打造基础教育的至尊版,建设素质工程。打造职业教育的动力版,建设对接工程。打造高等教育的特色版,建设嫁接工程。打造继续教育的升级版,建设输氧工程。二是智慧之魂在科学,打造科学的圣地。重点实施“两胞一区工程”,即构建智慧家庭、智慧单位和智慧社区。三是智慧之本在人才,打造人才的洼地。关键在于“三顾茅庐”请人才,放手放胆用人才,量身定制育人才。四是智慧之源在创新,打造创新的沃地。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智慧,使襄阳成为实践创新的沃地。五是智慧之场在环境,打造环境的宝地。优化政治环境,优化法治环境,优化社会环境。通过五措并举,可以实现中华智慧城的复兴。
锻造教育之城、学习之城
主持人:襄阳教育基础较好,我市课题组最近提出建设汉江流域教育名城的概念,这一概念有什么重要内涵?
课题组:“教育名城”是基于现代社会教育职能分工、资源互通共享、教育交流协作和教育互动开放等教育社会活动而提出的。一座城市成为区域性教育名城的外部要素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较强的综合实力、优越的地理区位、通达的交通条件、厚重的人文底蕴、众多的人口规模等。把襄阳建成“汉江流域教育名城”,就是在襄阳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区位和人口等因素作用下,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襄阳建设成为汉江流域的教育资源富集城、教育活动集聚地、教育成果展示区,建成区域内具有较高的教育现代化程度、相当的教育发展规模和实力,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率高,教育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强的中心城市,建成区域内首屈一指的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
主持人:从上述教育名城的概念可以看出,襄阳打造汉江流域教育名城,不仅要抓好学校教育,更要做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在这方面,有哪些好的建议?
课题组:打造教育名城,不仅要做好学校教育,更要做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打造一座教育之城、学习之城、思考之城、创新之城。在这方面,关键在于“三城”支撑,即“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先进城”“学习型社会模范城”和“人力资源开发集聚城”。打造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先进城,就是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体系完善、功能合理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学校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协调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的硬、软实力对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和贡献率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强;打造学习型社会模范城,就是倡导终身教育理念,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以个人一生主动自愿学习为基础,以个性化、多样化、非职业化学习为特征,以个体发展多样性、个体享受丰富性为原则,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人力资源开发集聚城,就是致力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本开发,全面建设学习型城市,将人口规模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三城”支撑,将襄阳建设成尊师重教、人才荟萃、创新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名城。
让城市充满艺术魅力
主持人:艺术和城市这两个主题相结合,形成艺术城市的概念,“艺术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课题组:“艺术城市”是一种以城市美学和艺术科学为基础、以公共审美和艺术活动为中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发展理念与模式。它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艺术优势、地域特点和文化定位,按照“以人为本、以美为先”的原则,综合运用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当代公共艺术和各种环境艺术而形成的以城市建筑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城市艺术行为为代表的个性化城市符号。国内外已有许多成功的艺术城市建设案例,如以历史文化元素为载体打造“永恒之城”的罗马、以博物馆建设为“艺术城市”发展路径的圣彼得堡、以音乐艺术塑造最美城市的爱丁堡、以地域风貌经营浪漫休闲城市的厦门等,这些都是国内外艺术城市的典型代表。
主持人:襄阳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将襄阳打造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城市?
课题组:襄阳构建艺术城市关键在于建设“三区”:一是建设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展示区。襄阳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创建“艺术城市”的重要资源和宝库,应当按照“承古惠今、古今融合”的原则与方法,把襄阳书画、音乐、戏曲等传统艺术精华的保护、利用与品牌展示结合起来,使传统艺术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襄阳人民的文化血脉之中;二是建设以发展与创新为驱动的当代艺术引擎地。遵循“艺术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将“艺术城市”发展的基础、手段和目标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艺术引擎地“创意、研发、孵化、产品”功能;三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架构下的公共艺术普及地。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和品牌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大剧院、艺术学校等公共文化场馆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格局下,形成城市“15分钟文化艺术活动圈”,以“欢乐襄阳”“百里汉江文化长廊”“群星音乐厅”“重大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文化活动品牌为载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可以想象,我市只要做好艺术与城市相结合的文章,整座城市一定会充满艺术魅力,散发浪漫迷人之光彩。
擦亮“襄阳制造”城市名片
主持人:制造名城是制造业发展的升华,它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为“制造名城”?
课题组:所谓“制造名城”,就是指一个城市的制造业在总量和规模上达到一定的标准,已成为本区域市场重要的工业品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有一批知名制造企业群和一系列特色制造产品在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其在生产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增加就业等方面已成为全国或世界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的领先者,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城市。如中国的东莞、青岛,德国的鲁尔区、美国的芝加哥等,都是国内外制造名城的典型代表。与传统的制造城市相比,制造名城具有以下特点:产品具有国内外市场优势,有一定数量实力雄厚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制造企业;制造企业具有技术优势,具有很强的产品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拥有一系列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在质量、品牌、价格,以及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有坚强的金融业支撑;在发展观上,注重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注重发展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基础上的先进制造业,更关注无形资产的比重、技术创新的能力,更重视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概括起来,“制造名城”就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强调生产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广就业的发展价值取向,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型、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为基础的城市。
主持人:襄阳应如何擦亮制造业这张名片,让“襄阳制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课题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应通过“两步走”“六大战略”来实现。“两步走”就是到2025年,可以先将襄阳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到2035年,再将襄阳打造成为中部地区领先和国内一流的制造名城。“六大战略”就是形成健康的产业形态,扩大市场化的外包和社会化协作,培育专、精、特的配套企业,形成若干各具特色、重点突出的制造产业形态;制定科学的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创建自主的知名制造业品牌;提供强大的工业制造支撑;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与设计能力;开发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促进本地制造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着力营造“四个环境”,即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文明诚信的商务环境、安全放心的信用环境和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上述“两步走”的步骤和“六大战略”的支撑,“襄阳制造”定将成为襄阳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阜新市供销社:做好驻村工作 发挥帮扶作用
着力备战省运会 全民掀起健身潮
市港航海事局开展“迎双节 走基层”活动
莒县法院多举措推进扫黑除恶
守护高考 朝阳交警在行动
大江美城话襄阳
快讯:因车流量大 这些高速实施入口货车管控
中方森林公安局:让“娃娃鱼”回家
清镇市百花社区“三措”提高平安建设工作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科技局]参加2017长吉图区域中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失独家庭购买护理补贴保险
打造绿色经济生态走廊
微笑通道
建功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市水利局开展向郑德荣同志学习主题党日活动
聚焦重点 压实责任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王明伟到延长县调研苹果期货工作
孟津县生态创建助力农村环境改善
观澜街道主要领导人带队调研城中村工程建设情况
春天不想“肝着急” 海口医生提醒定期体检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