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汕头经济特区正迎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机遇,站在“先行先试”的改革开放新起点上,我们再次出发!汕头新闻网今起推出《特区再出发 开创新辉煌》专栏报道,以期让广大读者随着记者的笔端一起走进基层、走访各界,共同思考应该以怎样的精神、姿态和作风开创特区新辉煌的时代命题。
初夏汕头,骄阳似火。
站在龙湖区党政大楼十楼办公室窗前极目远眺,道路笔直宽敞,高楼林立。
大楼前的广场中央,汕头经济特区的标志性雕塑“升腾”,在丽日蓝天下熠熠生辉,一如既往以冉冉上升的姿态直指苍穹。
凝望着脚下这片热土,依然处处能感受到30多年前特区开荒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流淌,特区使命在一颗颗激情澎湃的心中沸腾。
在这汕头经济特区“梦”开始的地方,“特区再出发,开创新辉煌”的新时代号角已经吹响。
特区精神与创新禀赋一脉相承
在龙湖区委书记林定亮看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与“创新”的禀赋一脉相承。
1981年11月14日,汕头经济特区刚刚成立的时候,初始面积就是汕头市区东部龙湖村西北侧的1.6平方公里。30多个工作人员、600多万元启建资金,加上一辆破旧吉普车,就是特区人全部的“家当”。在一片荒芜沙丘上,“开荒牛”们硬是“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短短数年间完成土地“五通一平”,迅速发展电信、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为特区招商引资之路扫清了硬件障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汕头特区人充分利用自己巨大的侨乡资源,鼓励、吸引潮籍侨胞回乡投资建厂,在招商引资、机制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创了一个个富有汕头特色的招商引资项目,兴办了一大批“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充分发挥了“试验田”和窗口作用,为特区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自1983年来到初创的汕头经济特区工作,到从龙湖区政协主席岗位上退休,年逾80高龄的谢继儒工作生涯的40%都奉献在这片热土上。作为特区初创岁月的亲历者,谢继儒最深刻的“特区记忆”恰恰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其实是个并不轻松的话题。历经多年的封闭禁锢,人民群众一方面迫切要求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思想依然僵化守旧,难以接受国外港澳的一些新的东西。”
正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汕头特区人冲破思想“牢笼”,敢为人先,创出了一个个全国瞩目的“第一”——
在引进外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上,率先制订出台《汕头经济特区个人独资企业条例》,成为我国首部独资企业法规;
在办事效率上,响亮提出“24小时审批答复”,震动了海内外;
在用人制度上,推行任期制、聘任制,率先实施领导干部定期述职、评议……
路,从无到有,从小径到大道,从探索者的脚下不断向前延伸。今天,当我们再次踏上这1.6平方公里,在汕头特区的“原点”追寻特区精神时,我们发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持续发酵,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在这里依然闪耀。
集聚创新要素打造潮汕“硅谷”
这段时间以来,路过长江路的市民都会被原龙湖招待所的“旧楼新颜”所吸引。这座沉寂许久的6层老建筑,如今有了复古式红砖外墙、质朴而鲜艳的工业风装饰,甚至还有共享健身房、桌球台、咖啡厅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元素汇聚其中。这里,就是刚刚于今年2月开始运营的创新孵化平台——潮创智谷。
潮创会主席团主席、汕头市潮创智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锡雄笑称,“我们边设计边施工、边完善边招商,短短半年就顺利启动项目并实现入驻企业80%以上,体现的正是效率、创新的特区精神。”以“粤东科技引擎,创业青年梦乡”为定位的潮创智谷,开园两个月已入驻企业50多家,绝大部分都是互联网、创意产业等新经济新业态,也不乏商米科技、智美科技、方遒教育科技等海内外知名企业,还有近10家面向创新型企业的投资服务机构,像椒图基金、勤米资本、盈力创投、广东省潮创新经济研究院、混沌大学汕头分站等。
可以说,潮创智谷不仅正在着力打造粤东创新经济的地标性园区,更是在特区“原点”处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创新元素和鲜活理念。而这,正是龙湖区委、区政府对其一见“倾心”、倾尽全力的主要原因。“龙湖要成为创新的集聚地、策源地、支撑地,就要为发展科技创新和培育新业态创造基础条件,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多方优质资源,努力打造潮汕地区的‘硅谷’、‘中关村’。”龙湖区副区长郑晓洁表示,潮创智谷项目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周边是龙湖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流、政府、资源、创业等优势,在寸土寸金的龙湖核心街区拿出这样的“黄金宝地”,瞄准的是项目可以带动引领一批科创团队落户,能带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模式,培养创新的人才,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
特区旧厂房既是原点又是起点
林定亮告诉记者,潮创智谷在这里的创设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这一片区的旧建筑物,既是承载了许许多多老特区记忆和故事的“原点”,又是新时代龙湖人坚定“再出发”、闯出创新发展之路的“起点”。从这一意义上讲,潮创智谷还是龙湖区保育活化旧厂房、老建筑的一次“试水”。
就在同一片区,其实还有一大片极具年代特色、与特区共生同长的建筑群,那就是曾经风光无限的龙湖工业区,大致范围东至天山路,西至凤凰山路,南至金砂路,北至龙江路。曾经,一个个隐身其中的企业,都可能是当年汕头经济特区发展节点上的“隐形冠军”,为特区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今时今日走进那一栋栋工业厂房,随处可见的依然是服装、机绣、电子、毛织、文具等传统小微企业,业态落后、活力不足,显然与特区发祥地、改革开放实践发源地的定位难以匹配。如何让这里再次成为新时代先进生产方式、高质量经济体制机制的汇聚地?龙湖区委、区政府有思考、有行动。
据介绍,龙湖区已牵手专业团队,将对整个龙湖工业区重新进行策划定位,立足打造“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发展载体,着重潮汕味、工业风、自然范,以整体园区的改造提升,盘活利用老工业园区,建设“特区精神家园”和“龙湖创新公地”,以彰显价值回归、价值突破、价值辐射和价值升华的战略目标。
创新合乎大势也是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海南建省办特区3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特区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遵循,也对特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题。龙湖区迅速行动,特别委托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等专家开展课题研究,形成《汕头经济特区新一轮建设发展研究报告》,为汕头经济特区、为龙湖区的未来发展“把脉支招”。
创新合乎大势,也是现实需要。“龙湖既有区位优势,也面临空间瓶颈,以创新撬动新一轮发展非常契合我们的实际,所以我们提出要打造发展要地、创新高地和人才洼地。”对发展方向,林定亮十分坚定。
“一要加快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龙湖新兴产业培育提供有效支撑;二是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推动龙湖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瞄准国际前沿科技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更高层次的产业落户龙湖。”龙湖区区长王小辉对龙湖创新发展的路径也很清晰。
明确思路,坐言起行。林定亮表示,龙湖区将积极对接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为全市改革开放破题、探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特区再出发、开创新辉煌”的二次创业浪潮贡献龙湖力量。
汕头新闻网记者 张明纯 周敏
创建全国文明工作 雁城市民素质明显提升
我市持续30年打造诗歌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美誉度
淮北市公安局110董秀丽班组荣获2017年安徽省文明行业优质服务示范品牌
[榆树市]市委副书记徐宁深入黑林镇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数千棵绿植 为高铁广场“添绿”
特区再出发,从梦开始的地方
连城镇纪委强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建设,给镇村干部上党课
暴雨致资阳多地受灾 全市受灾人口达23万
景区建筑披绿色“空调”
爱国卫生月 快来洗刷刷
聊城一男子高速“练车” 无证驾驶被重罚
佳木斯市选手在黑龙江省第三届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农村集体资产将有“智慧管家”
蓝田县召开统战成员工作会议
呼和浩特市深入开展打击和重点整治煤矿违法违规行为专项行动
金乡贴心服务助企业轻装上阵
韩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思想认识再提高 责任担当再强化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绍兴天源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关于2018年曹娥江大闸工作闸门阴极保护系统电位测量自动化项目竞争性谈判公告
南京国际软博会开幕 苏州以“伙伴城市”身份参展
扬州当好东道主以更干净、美丽、文明的形象迎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