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司法局与有关部门在“全国助残日”期间联合开展系列宣传咨询活动。
□文/图 张红文
司法行政机关既是普法的主管部门,也是落实普法责任制的责任单位之一。“七五”普法以来,市司法局结合时代特征,充分运用科技信息手段进行普法,努力打造融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平台,逐步探索大数据普法机制,智慧、精准、高效普法。
人民调解+普法 助力“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市司法局坚持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作用,重心向基层下移,将大量矛盾发现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去年,市司法局被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表彰为“人民调解宣传工作先进集体”,被省司法厅推荐为“全国创建平安医院活动表现突出集体”,被市政府推荐为“山西省依法行政优秀集体”。
我市司法行政机关逐步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组、户的六级大调解网络,并延伸到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土地、民政、劳动等部门,以及企业、学校、医院等行业,基本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实现了矛盾纠纷由小调解向大调解、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单一调解向综合调解的转变。目前,全市有农村(社区)调解组织2473个,医疗、物业等行业性调解组织64个,从业人员上万人,遍布城乡社区的各个角落,一旦发生纠纷,他们能够及时合法、合情、合理地化解矛盾。去年,各类调解组织共排查化解纠纷 6992件,调解成功6782件,调解成功率达97%。
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广大调解人员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劝说和疏导;对于重大、疑难纠纷,现场调解员可在案例库中寻找同类或相似的案例,进行调解结果预判。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能够使双方当事人直观地明法明理,使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通过每一次公开调解,通过一堂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起到了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双方当事人在消除纷争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公共法律服务+大数据 普法教育向精准化推进
现在,市司法局正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法律援助、公证服务、司法鉴定等职能融为一体,打造大数据平台,通过实体、网络、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为群众提供多渠道的法律帮助。同时,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及时收集、研判群众的普法需求,不但把普法教育融入每一次法律服务中,而且分类别、分区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使普法工作更加靶向精准。
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了法律服务零距离。全市6个县(市、区)2346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完成了与法律顾问的对接,实现了村级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顾问定期举办法治讲座,通过“以案说法”、“以群众身边事讲法说法”等方式,普及群众日常生活涉及的法律知识,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平时也利用庙会、集市等流动人员多、影响大的场合和时机,现场开展法律服务,发放宣传手册。此外,他们还充分利用乡(镇、办)召集村(居)干部会议的时机或由乡(镇、办)专门召集村(居)支书、村长、治保主任、调委主任,举办法治讲座或专题培训。
为了给村民提供实时、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市司法局已将微信服务作为重要载体在全市推广,建立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微信“4+1”服务体系,“4”指市级指导群、县级管理群、乡级协调群、村级服务群,“1”是指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公众号“太行山里红”。群众如有需求,在“太行山里红”就可及时咨询律师,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做到了法律服务零距离。
法律援助实现与群众无缝链接。市、县(市、区)共建成了7个高标准的便民服务大厅,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便民大厅建成率100%。大厅实现了“一条龙”“一站式”按流程服务,实行挂牌上岗、首问首办、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微笑服务等便民服务。援助律师信息库推行了“点援制”、“代受理制”、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等便民措施。在全市44个律师事务所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困难群众可直接通过联络点进行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援助,也可直接通过律师事务所选择自己满意的律师提供法律援助。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法律援助爱心卡”,开辟了贫困户维权绿色通道。去年,全市共办理援助案件1129件,解答法律咨询19167次,受援人总数达21855人。
公证服务实现了更加规范、便民、快捷。市公证处把规范公证业务、拓展服务领域作为工作重点,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服务,去年共办理各类公证2024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佳,为全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公证法律服务保障。近年来,我市居民通过网络、电话、微信平台,咨询出国旅游、留学等相关公证事项的越来越多,办理涉外公证的数量也逐年递增,办证事项涉及学历、出生、亲属关系、收入、资质、有无违法犯罪记录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去年,涉外办证件数创了历史新高,达1037件,涉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社区矫正+普法 重塑守法公民
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禁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全市目前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310人,通过社区矫正+普法,有4192人回归社会。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市司法局把法治教育作为矫正人员重塑人格的手段之一,贯穿于矫正过程始终。同时不断提高矫正工作的科技含量,建成了市、县、乡三级社区矫正信息化网络平台,通过电子监控、远程监管、视频会议、矫务通等功能,实现了社区矫正前评估、档案管理、日常监管、两个教育等工作的全流程信息化,切实提高了技防水平,有效预防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泽州县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向身边好人学习”活动、“一句话承诺”活动,“提问、思考、回答”等新型教育模式,社区矫正人员围绕“如何理解社区矫正、矫正期间如何重塑自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三个问题,结合自身违法犯罪实际和法律法规,在集中学习教育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强化身份意识、在刑意识和纪律意识,通过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实现了由“管得住”向“矫治好”转变。阳城县司法局在农忙时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帮助贫困孤老家庭收割小麦。高平市司法局以“植出一片绿,净化一颗心”为主题,在七佛山森林公园建立了“社区矫正公益植树基地”,使社区矫正人员的社区责任感、集体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得到了提高。
目前,我市在普法方式上,实现了由“一家独唱”向“大合唱”转变,由“面对面”传统普法向科技化手段运用转变;在普法效果上,由被动教育向自觉学习转变,由生硬条文向以案释法转变。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把普法与执法相结合,融入执法的每个环节,通过执法推动普法,用普法成效推进执法,使群众更加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时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互联网+普法”的影响力,使受教育群众覆盖面更广,学法积极性更高。积极与市级主流媒体合作,开设专题专栏,定期发布普法动态,全方位展示各部门普法工作,积极打造了纸媒、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多级联动的新媒体普法矩阵。去年2月,市普法办、市人大法制工委、市司法局共同创办了微信《每日一题》有奖普法互动栏目,日均答题突破万人,累计答题突破400万人(次),市司法局拍摄的微视频《山里红》和微电影《逃》均获得了全国大奖。
外地暴雨冲高部分花卉价格 整体不会受太大影响
泰山区直属机关幼儿园今日9时起报名 招满即止
汤飞帆在开化常山龙游江山调研
关爱未成年人 净化网络环境
广元市中心血站2018年度无偿献血纪念品采购项目招标公告
智慧 精准 高效——晋城市司法局探索“大数据”普法机制
新发展 新成就 第五届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衡阳赛区决赛
《磁湖美文》重逢美丽
巴中经济开发区奇章小学:认真上好安全第一课
我市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超序时推进
“双万双服”促发展:提前打通通道 缓解客流隐患
示范区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
“过节不忘环保”年桔年花有奖回收活动圆满结束
赶在秋天去结籽
因与他人妻有染遭敲诈 害得母亲下跪写“欠据”
平山区全力推进重点党报党刊征订工作
蚌埠单位招聘啦,有医院、有企业……不看吃亏!
第四届新泰州乒乓球俱乐部联赛拉开帷幕! 300多名球展开4个多月的精彩角逐!
唐山:遵化沙石峪第四届葡萄采摘节拉开帷幕
鞍山市旅游交流团赴南京签下近千人来鞍旅游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