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舟山丨在变化的时代当一个记录者 对话著名主持人敬一丹


摄影 记者 张磊
  人物名片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在小兴安岭清河林区度过四年半知青生活后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学习;毕业后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在北京广播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
  三次获主持人金话筒奖;主持《感动中国》16年;主持《焦点访谈》20年。
摄影 通讯员 陈炳群
  68年时光,1700封珍藏家书,五代人的痕迹。
  9月7日晚,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携新书《那年 那信》走进浙江海洋大学,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
  书中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
  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在她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千家万户的故事,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分享会后,敬一丹接受本报“对话舟山”栏目采访。她说,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信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跋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她愿在变化的时代当一个记录者,传给年轻的一代人,连接昨天、今天、明天。
摄影记者 张磊
  ■城市的风貌千篇一律 海岛的风情却各有千秋
  对话舟山:一丹老师,我印象中你已经是第4次来舟山了,对舟山印象如何?
  敬一丹:城市的风貌千篇一律,海岛却各有风情。原先我一听舟山群岛,就想象着群岛的样子,然后我要去一个个小岛。我每次来都是经过一座座大桥,我的手机每次都会拍下好多照片,我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桥,才能达到一个个小岛。
  这次来终于满足一个愿望,去了本岛以外的另一个岛——岱山。
  一路上又是车,又是船,似乎更加符合我内心踏上海岛的路径,希望下次来能去一个只有两个人看守的小岛。
  今天在岱山的灯塔博物馆,我看到了一张照片,是关于灯塔守望人的,我曾经采访过守灯塔的叶家,照片里是他的父辈,我看到那张照片特别亲切,当年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对话舟山:图片和文字都是良好的记录载体。
  敬一丹:是的,让人更有面对面的气息的感觉。
  ■如果不知道来路,怎么看清前面的路
  对话舟山:说到记录,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你的母亲能把家里这么多年1700多封信都完好地保留下来,所以你说,你妈妈虽然没有当记者,但充满了一个记录者的素质,以至于影响到你。
  敬一丹: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留下这些信。很多事是我人到中年以后才感觉出来的。我第一次跟朋友说我家有一千多封信时,朋友睁大眼睛,非常惊讶,我以为谁家都能这样呢。而这时才觉得,我是多么幸运,我父母看重的是什么,就是这种精神交流、文字记载。
  对话舟山:所以才有了《那年 那信》这本书的素材。
  敬一丹:我的父母年迈以后,我发现他们有的事情已经开始淡忘了。我特别感谢他们在没有完全忘却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些。我将来也会忘,我就在想,我的女儿如果不知道来路,她怎么看前面的路呢?为了让我女儿和接下来更小的孩子们能够知道这一家走过的路,我就觉得我在中间应该做一个记录者,我希望通过我这样的记录,能让孩子们在回看家中前辈的时候,不至于那么遥远。
  书里有一篇文章,说的是我妈妈后来带着痛感写了一件事,就是要跟孩子们说曾经烧掉了家里的一些照片,以至于所有人对爷爷都没有印象。妈妈要告诉我们,有些事不要忘记,不是烧掉了,这个人就再也没有痕迹了。这就是我妈妈对我的影响,她充满了作为一个记录者的素质,她对于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是非常看重的。
  ■以信为载体,拼出一个个家庭的世间图景
  对话舟山:在我印象里,这不是你第一次梳理“信”之类的文字。
  敬一丹:是的,早在1998年,《焦点访谈》最具锋芒的时候,我曾经写了一本书《声音》,那是我从成千上万的《焦点访谈》来信中选的150封信,覆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最热点的问题。那本书看起来特别沉重,当时写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记录意识,我就想,以后的年轻人如果想知道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老百姓都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这本书可以提供参照。
  现在这本书又是以信为载体,但感觉完全不一样,这个是家,是一种柔软的话题,是一种很深情的话题。当然这本书也是在向我的父母致敬。
  对话舟山:你在分享会上多次提到这本书是你的个体回忆,那么它对社会来说,又有什么公众意义?
  敬一丹:我的父母在这本书的封底写了一段话,我觉得恰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想,自己的家信,自己珍惜,对别人也许没什么。而女儿觉得,这些信可以看到一个家,又不仅仅是一个家,就像拼图,一个个家庭拼出了世间图景。不同的年代,世间图景在变化,这些信也有着民间的历史记录价值。我们想,面对这些信,年长的读者会觉得熟悉,儿女的同龄人会有共鸣。年轻人呢?如果他们能从中看到一代一代的来路,我们就欣慰了。 ”
  对话舟山:我觉得今天你虽然在分享着自己的书,却也同时宣告着,你作为一位资深媒体人,退而不休,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像你父母说的,如果年轻人能从中看到一代一代的来路,就很欣慰了。
  敬一丹:是的,其实做我们这一行的,所谓退休呢,它不是说今天和大家告别了,明天就不见了。作为一个媒体人,她在一些栏目里跟观众告别了,还在另外一些场合,交流还在继续,所以我现在觉得我的退休和在职期间,其实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比如以前就关注的公益行动还在延续,以前一直在从事的教学现在也在延续。
  退休后,反而更加忙碌和充实,增加了很多新的事儿。比如这种文字表达,让我找到了很愉快的感觉。我原来说话都是在《焦点访谈》,大家熟悉的样子,那个时候说话很职业,然而这本新书就更个人化了。
  这是我的第八本书,我没退休前的五本书都偏重于业务,退休后的三本书都偏重怀旧,例如《我遇到你》是回顾职业生涯的,《我,末代工农兵学员》是回望青春,《那年 那信》是回望家庭。
  ■媒体人有一种幸运,职业生涯和观众是有共鸣的
  对话舟山:你觉得自己退休后,有什么职业素养被惯性地保留下来?
  敬一丹: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我就慢慢形成了一种自觉,就是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弱者的声音,然后放大他们的声音,不仅仅是放大弱者的声音,还要传播智者的声音。
  从前我在话筒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小我和大我的结合”,话题是公共的,那么退休后,我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去说一些我更想表达的声音,更放松。
  首先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我可以面对面地听到读者的声音,我很珍惜这样一种感觉。以前隔着屏幕交流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单向的,现在的读者交流变成双向的。
  刚才几位浙海大的学子让我签名的时候,他们会说“我妈是你的粉丝”、“我是看着你的节目长大的”。这是年轻读者最经常说的话。他们成长的记忆里还有我,这是伴着电视成长的一代嘛。如果是在书店,和各种年龄段的读者在一起的时候,又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比如说中年、中老年的读者他可能会说,是看着你的节目一点点变老的。
  对话舟山:这恰恰证明你记录了不同时代人的生活与思想。
  敬一丹:我跟观众见面的时候,我一直有作为媒体人的幸运,我们个人的职业生涯和我们的观众是有共鸣的,就是他这种体验不仅仅是个人的,它变成了是一种可以共鸣的感觉。
  现在做传媒的年轻同行,有时候和我说,挺羡慕你们当时《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初创时候,那种媒体环境。我总想跟他们说,这个环境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的媒体体验也是不可重来的,这一代人有这一代人的天地,我想现在的年轻的记者和未来记者,他们的选择更多,传播方式更多,也许眼前看起来可能还是有点迷茫,甚至有点焦虑,但焦虑也比麻木好,变化比一成不变好。你们将决定明天媒体的模样,我觉得你们才是更有创造力的一代。
  比如我在写完第一本书《我遇到你》后,有年轻朋友和我说,一丹老师,你开个公众号吧,这样你的文章都可以放上去。当时我真不知道公众号是什么,后来我的书中用了一些二维码,这种方式就是受年轻朋友的启发。
  ■职业媒体人应该培养那份“自发”和“自觉”
  对话舟山:一丹老师,你多次提到作为媒体人,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要有记录的眼光,那么怎么培养那份“自发”和“自觉”?
  敬一丹:我觉得媒体人有一个天然的特点就是爱凑热闹,会很自发地去报道一些热点和焦点,并形成社会关注的话题。当然我想这恐怕是一种自发,但是媒体人,特别是职业的媒体人恐怕还需要一种自觉。自发是很容易的,自觉是要自我提醒的,就是我们自觉地放大什么,自觉地关注什么。
  我觉得这就是我在职业平台上能做和该做的事,回头看觉得这是我做的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比如说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总该做一件让自己等到年迈的时候都会微笑的事,让自己有欣慰感的事,如果说有这样一件事的话,那么你能对自己有个交代。
  ■失败不可怕总有机遇在境遇里等你
  对话舟山:一丹老师,今天来了很多大学生听你的分享课,你的经历对当代的大学生是有激励作用的,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
  敬一丹:今天的年轻人有很多选择,如果说这些选择给你带来焦虑的话,那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刚才有位女大学生让我签字,希望我写一句“祝考研成功”,其实我多想写一句,不成功也没关系。我考了3次研究生,还结识了我的丈夫。所以失败不可怕,总有机遇在境遇里,等你收获。
  以前也有人问我,什么样的年龄是最好的年龄?其实年龄,就看你怎么看,走进每一个年龄的时候都会觉得我现在走到了最好的年龄,这种年龄观就会让人心态平和。八十岁的老者在我面前说六十到七十是你最好的年龄,我想也是有道理的。这个年龄会更有体验,更从容、更平静。

为偿奶奶夙愿 大学毕业生带奶奶寻亲
红色家书传久远魂牵梦萦绕抚州
柯俊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专题会上强调抢抓机遇 强化责任做实东西部扶贫协作
人大代表,我想对你说
我市发出首张网约车经营许可证
对话舟山丨在变化的时代当一个记录者 对话著名主持人敬一丹
武义进入土地整治数字时代
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我市调研时强调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   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自主创业 95后应届毕业生愿尝试便利店零售快递员
省运会战报:跆拳道项目开赛 比赛首日青岛团领跑奖牌榜
核心港区“四轮驱动”加速项目招引建设
云南两院校跻身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
无锡首批早稻开镰收割
鄢陵:县委书记尹二军主持召开十三届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
区领导带队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督导时要求: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
《政府工作报告》部分词语解释(二)
咸宁市领导赴通城崇阳调研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
各类科普场馆基地 向社会开放
烟草局:开展保密培训 强化保密意识
温暖拥抱轻轻抚摸志愿者给孩子多一份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