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俊
梁俊和学生在一起唱诗歌。
梁俊带着山里的孩子将《苔》唱上《经典咏流传》 现作为音乐人专注公益
2018狗年,广西南宁人梁俊迎来了自己36岁的本命年。
大年初一晚上,由撒贝宁主持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播出了由前乡村老师梁俊与他教过的30名贵州山村孩子演唱的古诗《苔》,台上短短的几分钟的演出感动了万千中国人。从城市到乡村,从悉尼街头到网络朋友圈,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在转发、吟唱这首生命之歌。
早在《苔》登上央视前,自称“不起眼的人做着不起眼的小事情”的梁俊着手于诗性教育,把创作的古诗词录制成音频,免费发布到网络上。
近日,梁俊接受了广报记者专访,今年,他的计划是完成120首古诗词的音频制作。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今年的大年初一,梁俊和母亲、妹妹、妻子以及刚1岁7个月的儿子一起在山城重庆度过了春节,当天晚上他们也观看了这一期节目。“当时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件事,都很期待是什么样子,我自己也挺紧张的。看直播的时候感觉也没什么特别,但没想到播出来后反响这么大。”梁俊告诉记者。
元宵节
从广州到美国都在唱诗歌
今年元宵节前,梁俊在自己微信公号“童书乌蒙”发了一个随性的邀请——“来一起唱诗歌吧。”唱的都是梁俊喜欢的诗词作品,一首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另一首则是苏轼的《江城子》。
消息发布后,梁俊一共收到了30来个投稿视频,这些视频来自广州、成都、北京、郑州、重庆、宁波、上海、新疆等地,更有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视频作者中既有在美国工作的中国人,也有在中国工作的美国人;既有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也有幼儿园里的小学生,但更多的视频是一个个家庭一起出镜,大家用音乐的方式来同唱“东风夜放花千树”。
用梁俊的话说,他尽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出现在视频里,“没有哪个人唱得不够好,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已经足以支撑起这样的一个小视频。”
而这个没有专业灯光、也非精心拍摄的小视频中也有许多故事。
有一个七岁半叫安安的孩子,由于先天神经性重度耳聋,只能依靠人工耳蜗与助听器。他们一家虽然长期旅居海外,但家长对安安从小就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得他喜欢汉字和中国古典文化。尽管安安的父母为他的吐字和发音向梁俊表示歉意,但让他们欣慰的是安安非常投入这次活动。
而来自新疆石河子一间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则身着整齐的幼儿园服,用童声唱起了“众里寻他千百度”。
一个来自吉林长春的未婚男青年看了视频后,给梁俊留言说,“这首歌,真正唱出了我的心声”。
石门坎
在《苔》爆红前的两年支教
早在2017年,梁俊就到广州参加过活动,与台下并不算多的观众分享了他和妻子周晓丹在2013年之前往乌蒙山脉的贵州石门坎支教的经历,把他与苗族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吟唱古诗那两年的点滴感受都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在广州现场,梁俊还演唱了他用现代民谣音乐方式谱曲的《苔》。像这样的分享会,梁俊光在去年就做了好几十场。
从2015下山到2017年,梁俊一共就干了两件事:第一年,整理孩子们的作品,众筹出版成《乌蒙山里的桃花源》;第二年,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免费做100场公益分享会。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患病儿童的病房到可容纳上千人的体育场,梁俊始终不停地把乌蒙山里的故事向外界传递。
也正是在分享会的旅途中,杭州一名语文老师将梁俊推荐给了还在筹备中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组。于是去年年底,梁俊带着妻子儿子,和自己曾教过的学生们再次相聚,只用一次就录好了在春节期间瞬间让亿万中国人成为知音的《苔》。
时光回到2013年,这是对梁俊人生转变很大的一年。
贵州威宁县石门坎,一个苗族小村寨。当时结婚后不久的梁俊夫妇计划来此支教,他们的婚房就是教师宿舍。同事们帮他将宿舍内墙粉刷成粉红色与绿色,太太晓丹则把这个家布置得简洁干净;梁俊有时会从家里拿出咖啡蛋糕和苹果给学生,太太也会跟学生们一起去山里采蘑菇。
在上山前,半路出家的支教老师梁俊当过乐队经纪人和琴行店长,却从来没从事过教育工作,有一天他在网上看到了音乐人周云蓬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名音乐人“不务正业”地带着幼儿园小朋友唱他谱曲的《桃花源记》。
由此,一幅水墨中国画在梁俊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老师与学生就像深山里的隐者与牧童,在山水间吟唱古诗。梁俊想,他会弹吉他会唱歌,至少可以教山里的孩子唱古诗文。但是梁俊在网上并没有找到想象中朗朗上口的曲作品,于是他决定由自己作曲。
上山前,他和朋友共完成了9首古诗的谱曲,一个学期后,孩子们唱的古诗响彻了山间。
教诗歌
做有情趣的现代人
“早上5~6点起床,读书、唱歌、7点吃饭;等孩子们陆续来学校,跟孩子们在操场聊天,拿着吉他带他们唱诗;早上8点钟上课,一直到下午4点多放学。最多的时候一星期有35节课。”
这就是梁俊在乌蒙山上两年的日常作息。第一年,山里没有网络,靠无线网卡,网速也很慢。除了英语以外,梁俊包办了学生们所有的课程。他的太太晓丹每周还会给学生上一次烹饪课,“上海葱油面”“田园三宝蛋炒饭”都是教学内容,而作业则是让学生们回家做一顿给家人吃。
在语文课上,梁俊会教从学前班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唱袁枚的冷门小诗《苔》;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和三四年级的学生一起学唱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高年级的孩子情感稍成熟,就一起唱宋词,《青玉案.元夕》和《江城子》也从老师的挚爱成了学生们的挚爱。
慢慢地,从学校里到梁俊家里都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画面:放学后留在教室里值日的孩子,一边扫地一边高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午排队打饭的孩子突然高歌:“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梁俊1岁半还说不清楚话的儿子,也会唱他写的童谣,“小宝贝,桂花加小枣;小宝贝,冰糖加梅桂。”
“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清晨唱,日落唱,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唱到孩子们长大,唱到他们被爱着。我们学唱古诗,学习语文,最终学习的是如何寻找生命的价值。”梁俊说,这就是他为古诗词谱曲的一个初衷。
梁俊教诗的态度是:透过诗歌教育,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热爱语文的有情趣的现代人。
而大年初一过后,《苔》的“爆红”并没有让梁俊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状态。对于未来,成为父亲、依旧是梁老师的梁俊,希望所有人爱上音乐与古诗文特有的美感,也希望所有人的生命都能安静地活成这首孤独了300年的诗歌。
对话
等儿子长大,带他“走江湖”
记者:《苔》这首诗很多人并不熟悉,你是怎么注意到的?
梁俊:在上山支教前,我和朋友一起录制了9首古诗,希望作为教学素材。第一个学期教孩子唱诗歌,发现这是他们喜欢的事情。此后,我才有了清晰的想法,就是把诗性教育做成系统,重新纳入教学方式中,成为上课的形式。
等到第二个学期,我开始真正去选诗,每个星期教什么、为什么要教,因为经过一个学期了解孩子,就开始有比较清晰的想法。《苔》就是在那个时刻,在《日有所诵》里发现的。我觉得苔的特质很符合他们,他们是苔,我也是苔,就马上拿去谱曲。
记者:与两年前支教相比,学生们在去年底录制节目的时候有哪些变化?
梁俊:其实我每年都会回去(山里),只是时间比较短,没办法见到全部学生;变化是孩子们都长大了很多,但情感一直没变,彼此的信任还在,我们在一起时那种轻松无拘束的感觉也都在,我觉得这很宝贵。
记者:当老师你是“半路出家”,为什么会在2013年有离开城市去苗寨的想法?
梁俊:不是突然的想法,而是之前做公益,去福利院后有的想法。当时我去做志愿者,带福利院的小朋友唱歌、讲故事。福利院里面孩子有脑瘫,有唐氏综合征,你说什么、唱什么他不一定知道。但是关心他,爱他,长时间地去看他,他就能感受得到。那种力量就是后来影响我在教育里很重要的力量——爱和陪伴。
记者:当时怎么说服你太太和你一起上山教书?还把两年教书当成了蜜月之旅?
梁俊:不需要说服,我和太太也是因此认识,结缘。当时太太就是支教教师团队的召集人,我是她第一个招募的成员,后来我就变成了组织者。我们从认识到拍拖,原本计划延迟结婚,后来想着要上山,孤男寡女的就先结婚了。
记者:你对自己的儿子有什么期待?
梁俊:等他长大后,我就带他“走江湖”。读些书,然后去外头走走,认识一些人,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地去经历和体会,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苔》不是表演,而是一节课
记者:在乌蒙山上的教室和在央视舞台演唱《苔》,有什么不同?
梁俊:我带着孩子们排练了很多次唱歌部分,录制时一次就通过了。空间和环境肯定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我们没把央视的表演当成一个舞台,而是当成一节课在上。因为之前我和孩子们常常会一起做一件事情,并从中一起学习。所以上央视相当于我们一起上了一堂录制节目的课程。
记者:在谱曲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梁俊:在诗歌情景中会有代入感,比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确实是我们生命的写照,就是说每个生命的价值都很特别,不一定都会成为牡丹,但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地方,有个体生命价值体现出来的地方。
记者:诗歌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梁俊:诗歌只是一个手段,我其实更想带他们认识的是找寻生命的价值。虽然山里的孩子没有城里孩子资源好,但我们需要发现他们拥有的那些价值,比如山山水水、小动物、清新空气,这些东西的价值不比城市高楼大厦差。诗歌就是让人认识到这些价值,体会这些美。
记者:在山上两年做教育,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梁俊:无论是唱古诗、学古诗文,最终学习的是找寻生命的价值。教育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情感和所花的时间,我在山上就知道下课了才是教育的开始,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课堂只是传授知识的一部分,还有情感、爱和生命关系那部分。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王丹阳 图/受访者提供
金华市邮管局“三统一”推进末端备案工作
市财政局组织人员参加2017年全省财政法治工作培训班
广州多区公布积分入学新政,这些区有新变化
市国土资源局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全面贯彻落实林长制建设宜居宜业美好淮南
【中国梦·践行者】他让亿万人记住“苔花如米小”
新沟河市级河长赴常州武进 开展巡河及防汛督查
喀旗乃林镇南七家村冷棚建设用地150亩租赁工作已经完成
高新区“多管齐下”加强冬季安全监管
海城区2017年度第一批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到户
城步汀坪金秋梨成熟 “梨王” 大如柚
常万全与佛得角国防兼外交部长举行会谈
合肥90座加油站将变身暖心环卫驿站
灌南县国土局超前谋划,可控担当,全力确保各类重点项目顺利落地
我市全面启动“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年”活动
重庆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 到2020年将培育1-2个金融标准领跑者
2018年广西校企信息手册发布 明年需求最大岗位是生产运输工
铁道游击队文物史料征集开始啦可捐赠、寄存、借用、复制、调拨
揭阳市2018年考试录用公务员资格审核等工作事项的公告
见自行车没锁男子推了就走 三天后被抓到时正骑着那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