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台州市区cpi发展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40年,台州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物价监测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成为经济增长和市场变化的晴雨表,较好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转型期的各阶段特点。40年以来,台州市区cpi呈现出从高位运行且大幅波动到平稳运行的走势,具体可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物价相对稳定阶段
1978年开始,我国实施“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中价格改革首先从农产品价格入手,1979年大幅度提高了猪肉、牛肉、羊肉、鱼、蛋、禽、牛奶、鲜菜等8种副食品的零售价格。另外,工业品价格的调整改革主要是调整纺织品等行业内部不合理的比价关系,逐步放开工业小商品价格,1981年和1983年初两次大幅度降低涤棉布的价格,适当提高了纯棉布价格。1984年以后,从调整农产品价格为主转入调整工业品价格为主,并在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和部分化工、冶金产品中逐步推行了浮动价格。这一阶段价格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大,没有突破单纯完善的计划体制框架,主要特征是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市场价格运行较为稳定。
二、第二阶段(1985-1990年),改革开放攻坚期,价格大幅波动阶段
这一阶段价格改革的重点是“调放结合,以放为主”,国家废除农产品统购制度、取消计划外工业品限价规定后,陆续取消计划定价,国家定价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有了一次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但由于社会总供需不平衡,引起价格震动,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周期。1987和1988年台州市区cpi分别上涨11.8%和24.8%,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面对巨大的通胀压力,中央迅即做出反应,台州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前期价格改革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治理整顿,放慢了价格改革的步伐。1990年通货膨胀受到抑制,cpi回落至100.9,涨幅与改革初期相当。
三、第三阶段(1991-1996年),改革波动期,第二次通货膨胀阶段
这一阶段,价格改革重点由单一的“调放结合”模式转向构建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新体制。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重工业品、轻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的权限进一步下放和放开,地方各级政府调整了一些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国家出台了多项财政、金融、外贸等措施,房地产、流通等与价格管理密切相关的领域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增长点,社会经济日趋活跃,出现了高投资膨胀、高经济增长、高货币发行的“三高”发展模式,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影响下,受市场供应不畅和农产品紧缺等因素影响,多年积累的深层矛盾逐步释放,cpi再次强劲上涨,出现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波幅最大的一次通货通胀。1991-1995年的5年里台州市区cpi年均上涨15.0%,其中顶峰是1994年上涨25.3%。1996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完善价格改革、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决定价格的经济体制,当年台州市区cpi回落至108.8。
四、第四阶段(1997-2003年),曲折突破期,价格运行低潮阶段
这一周期为价格运行低潮阶段,出现cpi两次连续两年的负增长。由于前期物价连续多年的较快上涨,国家采取了稳价措施加以控制。同时,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国际、国内需求相对低迷。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受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凸显出来,台州市区cpi回落至102.4,之后6年居民消费价格运行一直低迷,其中4年出现负增长。1998年至2003年,cpi分别为99.6、99.2、100.8、98.4、99.0和100.4,年均下跌0.4%,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第一轮物价回落,通缩的特征比较显著。
五、第五阶段(2004-2011年),结构性调整期,价格震荡上升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台州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投资、出口需求增长呈现强劲态势。从2006年底起,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加之国际大宗农产品、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2007-2008年,台州市区cpi表现出以食品价格拉动上涨为特征的结构性上涨,连续两年涨幅超过4.0%。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通缩风险,价格总水平又呈现回落的态势,这一年cpi下降0.6%。随后,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积极变化因素增多,经济总量和供求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台州经济在大环境下企稳回升的趋势基本确定,cpi也从2010年开始,重回正增长区间。
六、第六阶段(2012-2017年),十八大以来价格调控成效显现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价格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2012年-2014年期间,全球经济增长普遍疲弱,欧债危机加剧,国内经济步入经济增速换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物价上涨压力得以缓解。进入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制造业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因素作用叠加,物价涨幅回落明显。2016年之后,受国家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台州消费市场步入结构调整期,稳步推进电、水等公共资源价格改革和医疗及药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重要民生领域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在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保证了市区cpi的平稳运行。2012-2017年,台州市区cpi累计上涨11.3%,年均上涨1.8%。物价总水平平稳运行,涨势趋稳可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食品价格引领物价,可控能力显著提高。十八大期间,台州认真落实“米袋子”、“菜篮子”、加快粮食蔬菜基地建设、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市场供应、强化市场价格监管预警等惠民措施,为平稳物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2-2017年各年食品价格分别上涨5.6%、5.0%、3.6%、2.2%、3.7%、-0.8%,六年累计上涨20.8%,年均上涨3.5%,由此可以看出“十八大”期间食品价格虽然仍是影响台州市区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价格逐步回落,价格可控能力显著提高。
(二)工业消费品价格相对平稳,调控成效显著。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前高后低及国内市场供大于求格局长期存在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台州市区工业消费品价格保持相对平稳。2013年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进一步与国际油价接轨,缩短调价周期。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大环境影响,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总体走低,六年累计下跌都超10%。
(三)居住类价格影响增强,结构调整变化较大。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因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结构因素也有了新变化。居住类价格上涨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影响逐渐增强,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十八大期间,居住类价格每年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六年累计上涨10.6%。对物价总水平的拉动从2012年的0.23个百分点上涨到2017年1.1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40年来,台州市区价格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既有完善、配套的价格管理运行机制,又有市场决定价格的灵活运行机制。价格改革为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调动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为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宏观警示器的作用也更加突出。
“技能中国行2018——走进山东”活动在日照启动
罗孝廉调研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萧县流动人口乐享均等化服务
临颍县国土资源局扫黑除恶工作稳步推进
警方提示:夏天到来,请注意清理车内“黑名单”物品
物价体系建立完备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搭建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 “悦读食光”公益阅读项目启动
瓯海国税开启“刷脸办税”时代
岳阳开展在建工程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全市创文提质升级动员大会召开
我市首家社区医疗护理站落户下吕浦
蔡甸区召开2018年第三季度城市管理工作调度会
亮铁责 聚合力 衢山无违建“百日攻坚战”告捷
首届国际孕婴童教育产业博览嘉年华10月26日在我市举行
永定区:木山村完成义务植树一千株
连平加快推进乡镇群团改革
4月8日起西安新能源汽车换发专用号牌 换发地点数量看这里
永州市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通组公路建设调度会在蓝山召开
阜城新增一条主干道 双向八车道
姜堰区筑巢引凤助力建筑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