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告别打印社保凭证,怎么做?

  8月15日从市人力社保局获悉,该局通过打通数据共享系统、对接教育部门先行先试、推进部门数据共享共用等改革举措,积极推进群众办事“零社保证明”,进一步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能效。
  目前,新生入学等部分事项已通过市“一窗受理”平台数据共享,实现“零社保证明”办理。下一步,市人力社保局将会同市跑改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参保证明数据共享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数据共享应用。
  着力“数据共享” 让数据替你跑腿
  据了解,“社保证明”是许多办事机构用来确认办事群众社保是否正常缴纳的凭证和依据,一直以来在民生事项中应用较广、需求量较大。
  为加快实现群众“减材料”“少跑腿”目标,市人力社保局迅速启动“零社保证明”服务,第一时间对其他部门“社保证明”需求事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经调研,2017年市区对外提供社保凭证打印服务共17.5万人次,共涉及27个事项。
  其中,17个事项属于政府部门需求事项,涉及教育、建设、公安、民政、公积金、财政、残联、司法、行政服务中心、法院、拆迁办11个部门;其中,教育、建设、公安等部门的社保凭证业务需求量最大,占比达40%;6个事项属于外地业务需求事项,涉及外地落户、异地就医报销等;4个事项为商业部门需求事项,涉及银行贷款、保险赔付等。
  经分析对接,6个外地需求事项和4个商业需求事项暂时无法实现数据共享。17个部门需求事项,除人民法院审案证据材料确需当事人提供书面凭证外,其他16个事项均可通过社保数据共享查询或部门自行打印,减免办事群众的社保证明材料。
  对接教育先试 新生入学告别打印社保凭证
  据了解,每年的6月,是新生办理入学手续的日子,也是“社保证明”需求的高峰期。为此,市人力社保局抓紧时间与教育部门对接,率先试行新生入学“零社保证明”,分“三步走”,让家长“只跑一趟”!据统计,今年6月市区“社保证明”打印量下降30%,有效缓解了传统的凭证打印高峰。
  第一步,打通数据通道。
  会同市教育局梳理了社保数据共享需求,对城乡居民(学生)医保信息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定制化开发社保证明打印功能,全面打通数据共享通道。
  第二步,加强宣传培训。
  会同教育局编制简单易懂的操作手册,对市区学校进行部署,要求入学转学不再由家长提供社保证明,改由学校工作人员登录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自行查询入学家庭社保参保状况。
  第三步,实时跟踪落实。
  对到社保服务大厅打印证明的办事群众进行信息收集,对仍然要求家长提供社保证明的学校,及时联系市教育局进行跟踪落实,确保新生入学“零社保证明”。
  加快共享应用 实现更多事项“零社保证明”
  在教育系统试点基础上,市人力社保局加快推进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应用和“人社通”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更多事项“零社保证明”。
  亮点一
  加快推进部门间的社保数据共享应用,让有需要的部门都能通过数据共享“减证明”。通过“人社通”数据共享平台与市政府“一窗受理”平台系统(及其他部门系统)对接,将社保参保数据共享给有需要的所有部门。联合市跑改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参保证明数据共享工作的通知》,对接相关部门修改办事标准、优化流程减材料,力争9月底前16个事项全部实现“零社保证明”。
  亮点二
  加快推进金华“人社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更多信息数据共享应用。10月底前建成人力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其他部门系统的对接,积极推进社保、就业、人才、人事等更多信息数据共享共用。
  亮点三
  全力优化“自主”服务,让确需打印社保证明的群众能“就近自主打印”。对确需打印社保证明的,通过“五台联办”“两个10分钟”服务模式,不断增加人力社保服务网点密度。同时,市区人力社保自助服务机实现与行政服务中心综合自助服务一体机的联通对接,已开放26个高频服务功能的接口。对接完成后,办事群众在其他部门的自助机也可实现查社保、开证明。

崇仁:编发读本扣紧“作风纪律扣”
宿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物业公司对于《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 》的解读
南谯区“三化”加强高考期间城市管理工作
开封市工商局召开约谈会督促广告媒体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沈阳市第30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启动
新生入学告别打印社保凭证,怎么做?
移动流量平均单价年内降30%以上
新华街道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市旅游发展委召开第一季度旅游综合服务质量督查点评会
东港市领导到长安镇检查节前安全生产工作
江西高安乡村斗牛现场 场面激烈斗牛互不相让
青岛市南检察院施行有效帮教 减轻未成年犯不必要羁押
曾士峨:为大众之生息而战斗(英雄烈士谱)
宜君县积极筹备扶贫产品交易会
无证驾驶装载机 侥幸上路被处罚
3年建成100个省级美丽乡村
两千多机构及项目 参加第六届中国慈展会
2017广东智博会:创新技术改变生活 带来全新体验
青原:失联三十载 表兄弟相见激动落泪
着力推进社工服务转型发展,解决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