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管创新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西宁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决策部署,以“两个绝对”为标准,主动对标“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以新的视角审视城市治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城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完善体制机制做好服务保障
转变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推进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推进“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坚持用服务方式来解决问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采取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方式,减少执法的强制力、扩大教育量、缩小对立面,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全力打造服务型城管。着力强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能力建设,重新编制城市管理执法权责清单,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性审核等制度建设,完善执法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队伍执法能力,推进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法治保障。
深化改革,做强做实城市管理“一线”执法力量,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在15个街道办事处设立城管综合执法指挥中心,按“秩序管理、行政执法、监督举报、社区服务”四类明确街道23项职责,从民政、公安、交通、环保、水务、城管、林业、食药监、市场监管、安监等13个部门和单位抽调74名执法人员派驻各街道办事处,在街道一级构建起综合执法格局,整合市政、环保、绿化、水务等管理领域23项行政处罚权,集中统一由城管部门综合执法,改变了以往“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的状况。
依托智慧城管建设,开展“非接触性执法”,初见成效。利用城管数字化中心、无人机航拍、渣土车gps监控平台等信息科技手段,开展“非接触性执法”,解决了综合行政执法力量不足问题,减少了基层一线执法矛盾和冲突,有力提升城管队伍整体形象和执法效率,锻炼了执法队伍,拓宽了执法方式,转变了执法理念,放大了执法应用。同时推行“城管+公安”、“城管+交警”、“城管+环保”联动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信息数据流转交换共享,形成破解执行难题的工作合力。
开展城市综合整治打造良好环境
推行深度保洁模式,城市环境常管常清。持续推进“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立足“宜居宜业大西宁”城市定位,谋划“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升级版。加速推进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清洗作业全覆盖,将作业“触角”向小街小巷延伸,在16条小街小巷开展清洗作业试点。定期开展“全城清洗”活动,从城市道路到“城市家具”,全方位、循环式进行清洗清洁,将道路、护栏、公交站亭、标牌箱体等设施作为清洗的重点,城市“颜值”再度提升。
部门联动治理“顽疾”,城市环境常治常洁。针对影响城市环境的重、难点问题,联合多部门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相继开展了背街小巷、老旧楼院、集贸市场、废品回收站点、河道水域、景区景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城市出入口等专项整治行动。通过部门合力、精细治理,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市容的“顽疾”问题,城市容貌整体水平有效提升。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治理,扬尘防控成效明显。进一步强化渣土运输监管工作,整合交警、城管信息平台资源,多网合一,使渣土运输车辆全过程、全时段处于“技防+人防”的监控之中,有效控制沿途抛洒、乱倒渣土等违规行为,渣土运输污染环境问题明显减少。同时加大洒水、喷雾的密度和频次,着重强化主次干道、城市出入口、重点路段的降尘作业,有效抑制了道路扬尘,近半数城管队员奋战在夜巡工作一线,为全市“优良”天气做保障,对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全市882个村(含三县)设立了保洁队伍,农村环境卫生实现常态化保洁。排查整治农村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44处,基本消除存量垃圾,加快农村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初步形成“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
深入治理垃圾场环境,打造生态修复样板。实施了垃圾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治理垃圾场“臭味”、渗滤液处理等问题。按建设“山谷型林业生态景观园”的思路,开展区域性生态恢复工程,基本完成了沈家沟垃圾场封场项目,为全市打造出一处绿色生态景观区。
管理服务并重,全力做好旅游旺季及首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大赛暨西宁美食节市容环卫保障工作。进入暑期旅游高峰,全市城管部门启动了环卫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延伸景区管理外沿,瞄准重点区域、重要节点,以高速路出入口、城区主干道、进出城主通道以及交通站(场)、景区周边等游客集散区域为重点,分级落实执法管理和巡查督查,实行定员、定岗、定责,实现“点、线、面”市容秩序管控全覆盖。对20家a级旅游景区进行全面排查,清理整治店外经营、乱贴乱挂、乱摆摊设点等影响市容观瞻的问题,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同时加大对市区重点区域路段的机械化清扫保洁力度,延长了保洁时间,确保市容环境干净整洁。美食节期间,全市城管将唐道637、莫家街、新千国际广场等会场周边作为市容环卫保障工作重点,建立全天候保洁、24小时巡查等机制,确保了美食节开办圆满成功。
精细化管理促进城市服务水平提升
推行街长制,全面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立市、区、街三级街长体系,在416条街道设立490名街长,建立以路为网、责任到人、监管有力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市容环境常态化有效管理,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系统谋划,群策群力,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6月2日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全市城管部门广泛发动公众参与,陆续在全市65个小区、学校、医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投放分类垃圾桶328套,安装投放分类设备1687台。
建立“航拍巡查”机制,实现城市管理全方位无死角。城管部门成立“无人机”中队,建立“航拍巡查”长效机制,运用“航拍巡查”手段,改变了以往“平面巡查”方式,实现由“地面”到“空中”全覆盖、立体化监控,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打造“严管重罚”街区,积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将火车站、大十字、西门口、力盟步行街等21条街道设为市容环境严管示范区,对各类不文明行为严管重罚,并逐步向周边区域延伸拓展,强化市民文明素质,巩固创城成果,警城联动,在治理非法张贴小广告、不文明养犬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强化宣传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充分利用多种媒介,强化正向舆论引导,营造共建共享共治的氛围。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知识,为经营者提供翔实的政务信息,确保广大群众和经营者的知情权。结合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巩固建卫成果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相继在报纸、广播、电视刊登和播出宣传报道百余篇。多次曝光修车洗车污染、农贸市场卫生、车窗抛撒垃圾等一些难点问题,引起广大市民的热议,使广大市民更加了解、更加支持城市管理工作。向社会各界发放“爱护城市环境、共建幸福西宁”公开信,呼吁和倡导广大市民爱护环境、文明出行。利用沿街电子显示屏、led显示屏等载体,循环播放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公益广告,进一步扩大了工作宣传面。在机场高速至青海宾馆沿线、昆仑路沿线以及市区重要街面设置54处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公益广告,营造了浓厚热烈的宣传氛围。
畅通服务渠道,加强互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共建共享共治。设立“西宁城管”微博微信平台、城市管理市民监督平台,畅通了政策解读、普法宣传、动态报道、沟通交流的良性渠道。累计发布微博微信776条、“今日头条”160条,强化互动和正向引导,并在各区推行“互联网+城管”模式,四区城管部门分别设立各自的微信公众号,受理群众举报、投诉以及对城管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确保群众和经营者的诉求“件件有措施,事事有落实”。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定期开展“门前三包”示范户评选,充分调动经营者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为全市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西宁晚报)

今年8月 全国武术学校套路大赛将在宝鸡开赛!
相城区稻蟹、稻虾共生共作 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
下水道年年疏通年年堵居民苦不堪言
[农安县]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巡视员关锡璠到农安调研
平远基层人大代表进行集中“充电”
西宁市城管创新工作优化营商环境
全省唯一 厦企成天马集团全球优秀供应商
垃圾处理神器变废为宝 剩饭菜24小时制成有机肥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历史新高
大运河文创节暨江南运河插秧节开幕 走,下秧田
泉州国家高新区开展争先进位行动
清明期间南昌车站累计发送旅客60万人次
市国资委举办市属国有企业内审内控业务培训
幼儿园师生家长献爱心捐款救助病重男婴
东新区城管中心集中整治道路环境卫生
芜湖市重污染天气解除预警公告
(双语版)世界古都论坛嘉宾发言摘要
替人顶包被拘留
五象新区4幅“双限”地块11月29日出让
市林业局防治松毛虫细心护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