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和他的著作
潘伟和他的著作
刚刚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清远分院颁发的年度优秀社科著作一等奖,《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在潘伟心目中的分量更加厚重了。在辛勤的田野调查和数载的伏案笔耕打磨后,随着潘伟的农耕文化力作广泛传播,他逐渐赢来众多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过去十余年里,我走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田间和作坊,用镜头记录了上万件农耕文明工具。”在潘伟的书屋里,他向记者介绍了他创作《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中国传统农器古今图谱》的经历和感悟,他说,作为从农耕文化走出来的文人,他对这些沉淀了古人智慧和汗水结晶的一件件农耕物件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现代摄影诠释古老农具的嬗变史
行程上万公里,前后潜心拍摄十年,清远作家、摄影家潘伟完成了国内首部以现代摄影术图说《天工开物》的著作,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在国内多家摄影网站受到网友追捧。值得关注的是,潘伟的《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等著作用现代摄影术,再现了“天工开物”的现实影像,为数字时代的读者提供了中国古代传统农耕文明的物证。
在连州市博物馆,至今还展出着一架巨大而古老的木制圆盘水车,结构精密、工艺复杂的造型,在省内也是罕见的,而它的身影在《天工开物》中早已有之。类似耕、耙、耘、筒车、牛车等数千年流传的农耕器具在《天工开物》中以线描的方式展现,而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影像又是如何?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很多古老的农耕器具的身影已经在乡村逐渐消亡,从粤北连州古城一路走来的潘伟,在多年的摄影创作实践中,逐渐萌发了用摄影技术拯救农耕文明的念头。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暨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评价说,《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是了解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实态和传统科技的工具书。《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图文,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见证中国农耕文明的嬗变过程。而一些已经有百年甚至更长历史的生产工具今天还在继续发挥作用。
创作源于街头书摊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以翔实的摄影图集记录和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新颖而扎实的创作态度,引起了业界的好评如潮。说起这本著作的起源,在收藏着古老风车等农具的私人书房,原清远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潘伟娓娓道来:“写这本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可以说我和《天工开物》是有缘分的,甚至和作者宋应星也是有缘分的。”他先是沿着明代科举落榜生宋应星五次进京应试的路线寻找,从江西一路途经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田间和作坊,后来又加入了传统农具保存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最终出版了《天工开物古今图说》。
原来,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潘伟在一个旧书摊里发现了一本《天工开物》的上集,是清华大学机械厂工人理论小组注释的,觉得里面木刻版的白描很有趣,就买了回来研究。“后来我偶尔发现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开物》的一些插图很相似,有的农村劳作的画面极像《天工开物》里面的插图,工具是一样,人数也一样,动作也一样。”潘伟常年在乡村游走,采撷田园素材,他发现自己拍摄到的乡村水车,也是跟《天工开物》插图一样,于是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能不能用现在的图片和文字和宋应星展开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所以这个想法应该是将近十年前就有了。”
到2002年底,随着素材积累的不断丰富,《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想法更加成熟了。潘伟尝试着在报纸上开了一个专栏叫《天工开物古今版》,很快引起了读者的反响,广州的一位教授还特意提出了专业的学术建议,令潘伟对自己的创作方向信心更坚定了。
为拍摄方便广交农民朋友
潘伟介绍,因为是田野调查创作的性质,他的标准是首先要在生产的过程中,把古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从400年前的明代拉回到当代做一个物证,所以必须在生产现场拍摄。
“你去到一个地方不知道人家的风俗习惯,不要先急着拍,如果是过路的,我会先拍一张。我都是近距离去拍摄,先交流,问他们在做什么,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机器等,这些农民都会跟我说。”虽然作为独立创作人,但在采访过程中,潘伟也得到了一些专家的热心协助,每遇到学术难题,还要翻阅大量的古今资料,比如说明代的《东鲁王氏农书》,它涉及很多生产方式和工具,特别是工具一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或者北魏的《齐民要术》,跟农耕有关的书都要很认真地去细读。“越到精深处,就越感到学术上的严谨,通过向专家的请教,研究史料,纠正了一些早期的勘误,令著作的细节更加准确。”潘伟说。
谈到拍摄的难度,潘伟表示,因为这件事情是断断续续业余去做的,包括农业生产场景是有季节性的,比如拍摄收获的场景要等到秋天拍,春天不能拍,周期非常长,错过了季节、错过了地点就采访不到。
为了方便采访拍摄,就要用各种办法接近村民,说服他们演示古老农具的使用方法。“我带了烟,到农村采访男人时要先敬烟。”潘伟笑道,自己当年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很容易与他们打成一片,能在拍摄中体验到乡村群众的淳朴和厚道,也是一种快乐。
重现岩井的传说
潘伟曾经采访“聚元号”第10代传人杨福喜师傅,头一次见识到造一个弓箭要几十、上百道工序,甚至有些材料都找不齐,用的羽毛、箭头都很讲究。“他说光是弓箭的箭头都有上千种,它有射灯笼的、射帆船的、射鸟的,都有不同的箭头。
杨师傅跟我说了很多故事。”比如潘伟了解到,古代那些宫廷卫队的弓箭也是很有讲究的,卫队的弓箭头是圆的,射不死人。这类故事很多,每次去采访任何一个工具,都会有新鲜的故事。
又比如,《天工开物》里的岩井流传了几百年,有的上百年,一口锅,下面火上面水,同样一个井抽上来,一包装马上就变成盐了,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按照《天工开物》的描述方法,用竹筒一个凿子一个凿子打下去的,有人称中国的火井是世界的天然气石油之父,同一个井里面又出火又出水堪称世界奇观。
为了重现这些历史的传说,潘伟不辞辛劳,辗转来到岩井的古老生产地,实地拍摄情形,加以描述。
将继续完善 《天工开物古今图说》
潘伟的农耕文明探索系列著作,在业界受到好评,得到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图书馆大力推荐,也有网友表示,在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这类“溯古”创作的现实意义何在?
对此,潘伟认为,“我是写给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这两种人看的。首先是记录上的意义,现在随着工业社会快速的增长,农业工具消失得也很快,我现在去拍可以把这些记录下来。另外还要做采访记录,这些采访和记录可以提供给专家学者做研究”。
接下来,潘伟还将计划把《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完善好,有些东西再继续考证,没拍完的照片继续拍完,争取把《中国传统农具考》这本书做完,他希望自己的出版物可以作为当代人的反思,“是不是我们的农业文明一无是处,我们的这种不消耗能源的耕作方式和现在消耗能源的机械化农耕方式——甚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产品,是否都是正确的?以前的是否都是落后的?就是进行反思,然后再吸收祖先一些优秀的传统来发展新产品。”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香洲区青年社会组织暨青年人才赴深圳取经 看优秀社会组织品牌项目怎么干
汪一光调研东城海子黑臭水体治理、西关排涝站建设进展时要求:加快建设进度 早日发挥效益
万一又忘身份证准考证 就打122找“汉警快骑”吧!
全市日常一线干部考察工作推进会召开
房贷利率上扬 炒房“军团”哑火
用镜头重现《天工开物》
实施“绣花式”扶贫 讷河八项举措助力脱贫攻坚
三河478户贫困户喜获近44万元“扶贫红包”
檀云坤到东山与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学习
济南晒住房维修金账单 去年“修房”支出1.17亿
冷水滩区城管局: 禁燃工作提前发力
东营海事局驻村帮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益华控股粤东总部五华落成,百洁灵环保项目同日试产
办照办税跑银行还有哪些不方便?来这里,投票解决你的“堵点”!
市工商局培训水稻旱种技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2018年全市交通质监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春来“沾花惹草”当心花粉过敏
李镇江专题调度湘阴县临港新区棚改工作
“亚洲最大乳液厂”来绿色化工园投资考察
宁波生活污水处理即将步入类四类水出水标准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