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住宣城的汪家植过得很开心,因为在春节之前,他找到了大江晚报编辑部,找到了当年曾帮助过他的晚报记者,当面说出了埋在内心19年的感谢,而这只是他要感谢的众多好心人中的一个。
19年前,汪家植的二儿子因交通事故全身大面积烫伤,一时陷入困境,知情的好心人为他伸出了援手,帮他渡过了难关。19年后,当年身受重伤的儿子通过艰难打拼,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随着家中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汪家植想到了当年曾经帮助过他、感动过他的那些好心人,他想报答他们,哪怕仅仅是当面说一声谢谢。带着这个心愿,汪家植先后两次专程来到芜湖。
一场意外让全家陷入困境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了19年,但说起当年那次事故,汪家植还是记忆犹新。1999年春节的大年初七,南陵县工山镇桃园自然村的村民们都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汪家植正在上高三的二儿子汪必宽一大早就出了门,因为当年要高考,学校提前开课,他要回到家发中学去。路上他乘坐的是当时村民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一种小三轮车。因为当天乘客很多,后上车的汪必宽没有座位,开车的老板就给了个垫子,让他坐在柴油发动机的冷却水箱上。当行至一个下坡时,三轮车的前叉突然断裂,车子失控侧翻,猝不及防的汪必宽翻倒在地,腿部又被驾驶员压在地上不能动弹,水箱里滚开的冷却水瞬间溢出,几乎全部泼在了汪必宽的身上。当驾驶员挣脱,汪必宽可以挪动时,剧烈的疼痛使他不能站立,他只能艰难地爬到马路边,躺在地上等待救援。
驾驶员喊停了一辆路过的三轮车,将汪必宽送到了南陵县人民医院。接诊的医生一看伤势严重,建议立刻转院。当天,汪必宽被送到了芜湖市二院。经检查,汪必宽全身3度烫伤面积超过30%。初期的治疗费用很高,每天高达一两千元。而驾驶员家中经济条件不好,无力承担,并且还有另一位事故中的伤者也在向他索取医药费,汪家植只能依靠自己承担医疗费。但是,一个靠种地的农民正在供养两个儿子读书,家中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算好,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亲戚们虽然竭力相帮,但还是杯水车薪。
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
眼看着医院的欠费越来越多,儿子又忍着剧痛在生死线上挣扎,汪家植的妻子愤怒之下找到肇事车主,一把揪住他的衣服要他出钱,但对方不仅没有拿钱,反而躲着不见了。躺在病床上的汪必宽反而劝慰母亲:驾驶员也不是故意的,算了,放过他吧。
正在一筹莫展时,有好心人给汪家植出主意:去找大江晚报吧,也许他们可以帮帮你们。走投无路的汪家植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大江晚报,没想到一位记者热情接待了他,并立即跟随他走进了医院病房。随后,汪家植的不幸遭遇就登上了报纸。
报道见报后,有几位好心人送来了捐款。之后,汪必宽的同班同学在班主任的倡仪下开展了集体募捐活动,班主任带头捐了200元,其他的少则几十元,多的100元不等。最让汪家植感动的是,还有两位当时在家发中学当泥瓦工的临时工,每人也捐了200元。事后,学校老师和学生代表将共计4900多元的捐款送到了汪必宽的床头。这些捐款虽然不能完全满足治疗的需要,但可以阶段性地支付医院的药费,算是帮了大忙。因为捐款的孩子大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所以,汪家植一直很感动,他将老师送来的捐款名单一直珍藏在家中的一个盒子里。
受伤孩子自强自立当上老板
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汪必宽回到了家中,但他仍然不能起床,每隔一小时就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翻一次身。高考时间到了,同学们按时走进了考场,汪必宽不得不放弃,只能躺在床上暗自流泪。那些日子,他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经过两年时间的休养,汪必宽的身体慢慢开始有所好转。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困难,2001年,汪必宽带着一身的伤疤去了上海嘉定,走进一家橡胶厂开始了打工生活。
汪必宽说,打工的日子很苦,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最让汪必宽难受的是夏季高温,由于伤处没有汗腺,身体每天奇痒难忍,但要强的汪必宽没有要求别人照顾,相反,所有的加班他都坚守在车间。别人把加班看成是给老板干活,汪必宽却看成是学习机会,他休息时间学习橡胶工艺理论,上班时间留心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琢磨产品配方比例。几年后,汪必宽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2007年,浙江台州一家私营橡胶厂的老板以20%技术股的优惠条件,诚邀汪必宽加盟。这一年,汪必宽离开上海去了台州。父母也从南陵老家赶到台州帮忙。
2015年5月,大股东想在安徽新建一家橡胶厂,初步有了积蓄的汪必宽也想自主创业,双方商定以7比3的投资比例在宣城投资建厂。汪必宽虽然持股30%,是小股东,但总经理一职却由他担任。同年,汪家植和老伴也跟随儿子来到宣城。经过两年多的忙碌,工厂逐步走上正轨。2017年,汪必宽的公司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达到了1.15亿元。
两度来芜只为寻找好心人
生活平静下来后,汪家植又想起了困难时期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想再次对他们说一声谢谢,让他们知道,快20年了,自己一直没有忘记他们。
汪家植首先想到的是当年写稿帮助他的那位记者,于是找出了保存19年之久的那位记者的名片,想给他打个电话,但名片上个人的联系方式只有传呼机号码,办公室的电话号码也打不通了。2017年11月,汪家植决定专程来一趟芜湖,既要当面谢谢记者,也想通过他打听曾经帮助过他的好心人。然而芜湖的变化实在太大,他按照名片上的地址找到华兴街,但印象中的大江晚报办公楼早已不存在,有市民告诉他,报社已经搬到城南去了。他又“打的”找到大江晚报新的办公楼,遗憾的是,当天那位记者不在办公室,他要到了手机号,可惜也没联系上。
之后他又找到芜湖二院,想寻找当年给儿子治疗的主治医生。汪家植说,那位医生也姓汪,他不仅用心治疗,还帮他出主意,为他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他还想找到当时一位姓林的副院长,最困难时汪家植带着报纸求助于他,林院长特批为儿子减免了部分治疗费。此行依然是失望,因为二人都退休多年,主治医生已经去了外地。
回到宣城后,汪家植通过手机终于联系上了当年的记者。春节前他再次来到芜湖,走进了大江晚报编辑部,虽然已经19年未见面了,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那位记者。他说,自己和儿子能有今天,不能忘了当年的好心人。当记者告诉他,当年给他们捐款的人都没有留下姓名和地址,无法联系时,汪家植满脸的遗憾。他希望记者通过报纸向好心人道一声谢谢,“我知道他们不需要我的报答,但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一直记在心里。”汪家植的话语里充满了真诚。
感恩一直在路上
汪家植说,他一直教导儿子不要忘了那些好心人,有机会一定要报答他们。让汪家植欣慰的是,儿子以他自己的方式在感恩好心人。10年前,还在打工的汪必宽曾协助班长,把同学们邀到上海搞了一次同学会。
汪必宽说,为了顾及同学的自尊心,他不会主动说要报答当年的老同学,但只要有同学求助于他,他就会倾力相助。早在2008年,汪必宽一位感情最好的高中同学到台州找到汪必宽帮忙,想在台州打工。面对这位当年曾为自己捐款的老同学,汪必宽不仅将他安排在了自己工作的公司,还将自己20%的股份分出一半给他,真的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目前,这位同学也自主创业,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工厂。
为了报答家乡,汪必宽当初主张把新公司放在南陵,由于大股东的坚持,最后定在了宣城,这件事让他遗憾至今。目前汪必宽的公司有员工近百人,福利待遇很好。对家有困难的员工,汪必宽给予了最大的关怀和帮助。单位有一位员工患有尿毒症,汪必宽照顾他每天只上半天班,身体不适时还可以不来上班,公司不扣他一分钱。两年来都是如此,这位员工自己不好意思了,春节前想辞职。汪必宽真情挽留,安慰他不要分心,专心治疗。春节过后,这位员工要请假外出,寻找肾源,汪必宽承诺,公司继续为他续交五险一金,换肾时会给他提供补助,必要时发动员工为他捐款。“如果我的事业能做大,我也就有了更多的能力回报社会。”汪必宽说。
但是,他的父亲汪家植却还坚持着传统的报答方式,他说,那些捐款者的名单我一直保留着,“当初孩子住院治疗没时间,很多好心人都没见过面,没能当面说一声谢谢,现在如果能找到他们当面说自然更好,如果找不到,我想通过大江晚报把这句话补上。”
记者 夏云来
高新区: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滨州高新区支公司揭牌成立
市政协委员视察中小企业
柏乡交警侦破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
市城管局市政维护部门昨晚起全力除冰
信阳小伙儿是个“洛阳迷”探索VR技术展现魅力洛阳
19年后的感恩之路
杭州湾将建新铁路 温州去上海更便捷
市军分区曾贤辉一行点验乐安铺乡民兵应急分队
旧制服“再利用”
关于对徐州市铜山区305县道部分路段实行交通限制的通告
全国首例!利川一公益诉讼案例获评全国检察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之一
泰兴市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通过省文物局结项验收
江西上调高温津贴标准
增强防范能力 抵制传销诱惑
2018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下周末揭晓
进贤县首例监委会移送职务犯罪案宣判
2018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开始报名
多部门联动保障人才落户
市实验幼儿园:秋日里 与我们来一场交心的会谈
西华县艾岗乡:驻村帮扶传真情 烧伤医院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