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7月被民政部认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河西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扩大居民有序参与,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实验主题,着力理顺社区治理脉络,优化社区治理载体,丰富社区治理内容,多维度有效扩大居民参与,全区齐动,上下联动,进一步完善了区委领导、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社会协同的社区治理工作格局。
三年来,紧紧围绕实验主题和目标任务,全区各单位、各街道、各社区协同联动、集思广益,创造性开展工作,总结提炼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案例。
“N+3+6”助推居民自治
作为越秀路街道社区事务民主议事协商试点社区,惠阳里社区在设立“惠民阳光议事厅”的基础上,提炼出“N+3+6”社区事务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活动,让这个已有30多年历史的老旧小区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N+3+6”是指“N种方法”──社区依托微信群、QQ群等媒体平台,通过楼栋长、社区党员、社工网格员走访入户等方式,广泛听取民意,收集居民需求和意见建议,最终形成议题提交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搭建“3级架构”──社区将议事协商架构按照“协商点”、“协商站”、“协商委员会”的层次划分;规范“6步流程”──在各层级议事协商过程中坚持“动议、协商、公示、实施、监督、评价”6步流程,做到因地制宜、步步有据、公开透明、民主监督。
老旧小区居民普遍存在楼内堆杂物的习惯,惠阳里社区运用“N+3+6”模式,在每个楼门设置议事“协商点”,由楼栋长、楼内党员、志愿者负责向每户居民征集意见,带领居民有序共同参与协商,集中全楼智慧,拟定堆物清理计划并进行商讨优化。最终,各楼门形成了居民认可的“堆物清理公约”,楼内的安全隐患和邻里矛盾得到了解决。通过楼门议事“协商点”的楼栋微协商,社区居民还推选出8个特色楼门。其间,居民融和楼道文化,召开微协商会议,自主命名、自发创意、共同布置,装扮自己居住的环境,极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区居民的思想和行为。
2016年,惠阳里社区运用“N+3+6”模式对小区停车难、停车乱进行整治。在对居民需求、想法进行大范围征集后,分批邀请利益相关方走进“惠民阳光议事厅”,在由社区党委书记、社区“能人”以及共建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的带领下,有序反映诉求、提供“金点子”。之后通过社区党政联席会、居民议事会、民主听证会组织居民代表进行协商,社区自下而上申请专项经费,为小区出入口设置了挡杆和车辆识别器,改善了停车难的问题。在整个协商过程中,居委会通过设置公开电话、公开栏、网上互动平台等方式,方便居民随时查询进度,反映新情况、新问题。同时,协商结果也满足了其他居民对社区绿化及公共空间的需求。
“N+3+6”模式让每一名社区居民、每一个利益相关方都有渠道参与议事协商,充分表达想法和意愿。把居民能干、想干的事情交给居民自己来干,使社区成为一个民主、开放的沟通平台,不仅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还培育了居民的公民意识,关注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2018年,“N+3+6”社区事务民主议事协商工作模式在越秀路街道10个社区全面推广。10个社区共征集意见、建议100余条,选定议题60余项,召开“社区议事厅”会议120余次,到目前已协商解决30余项议题,20余项正在协商中,参与协商居民近万人次。
打造“智慧社区”
天塔街道以共建共享为服务理念,依托物联网、技防网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开展“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实施以来,社区治安状况明显改善,辖区居民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随着坐落在该辖区的市肿瘤医院就诊量激增,带来了周边社区外来人口众多,出租房管理失控、周边秩序混乱、就诊车辆乱停乱放,直接造成了居民出行不便、行车停车困难等诸多问题和隐患,群众对此反映强烈。针对这一问题,该街道把“智慧社区”建设作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重要举措,跳出传统思维模式,以科技理念解决社区难题。
针对社区半开放管理模式带来的风险隐患,该街道组建综治联合指挥中心,接入云防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在高层建筑上架设云眼AR摄像头,在重点区域分别安装人像比对、车辆识别、门禁系统、周界报警、视频监控等8种技术装备,实时开展视频巡查,数据研判,及时发现各类治安风险点和安全隐患,推送巡控民警和相关单位处置;整合社会视频资源,将67个街道探头及部分肿瘤医院探头整体连入公安技防网,依托综治中心实现共享共用,达到快速化、扁平化指挥效果。
该街引进“慧停车”系统和手机APP,通过共享设置车位资源,有效解决停车难、停车乱问题。一方面在社区出入口设置闸机和车牌识别,规范车辆出入,实时采集车辆信息连入公安网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各类涉案车辆;另一方面规划280个社区停车位,设置地磁感应器,通过网络实时上传空闲车位,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预约车位快速停车。在此基础上,实行错峰停放,白天开放社区空闲车位,有停车需求人员,可通过手机预约停放,在规范车辆停放秩序的同时,缓解社区周边停车压力。
针对社区日租房管理无序、安全隐患突出的现状,该街道联合公安河西分局共同研发了日租房管理平台和手机APP,为租赁双方搭建起连心锁,有效破解了日租房管理难题。该街道在126户日租房安装集二维码、身份证识别、密码、IC卡、物理钥匙等开启方式于一体的电子锁,供租房者使用二代身份证实名刷锁入住,确保了实名登记制度落实。在出租房门前安装WiFi视频探头,实时比对租住者手机上网信息,精准获取各类违法犯罪线索。日租房租赁双方还可通过手机APP发布和获取房源信息,并采取微信、支付宝实现安全支付,避免了各类租赁纠纷。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天塔街道实现了社区治理综合指挥调度及大数据的云存储,逐步形成了居民广泛参与、协同配合、多方共治的社区治理的新局面,达到了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的目的。“智慧社区”建设启动以来,肿瘤医院周边社区的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5%,老百姓在社区这个大“家”里,享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红色业委会”映红社区治理路
近几年,一些稍微“年长”的物业小区面临同样的问题:设施年久失修、居民矛盾不断、物业服务不到位、业委会发挥作用不明显等,管理难度很大。桃园街道广顺园社区党委以桃花源居小区为试点,组建“红色业委会”,引领党员“红色细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新破解基层党建工作难题,在社区治理、便民服务上走出了新途径。
广顺园社区党委新班子接手之初大家也有些茫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讨论,社区党委认识到,只有让居民真正有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存在的矛盾,社区管理水平才会提升。居委会通过摸排调查、凝聚共识、组织整合的“三步走”的方法,对居民逐一走访调研,了解意见建议;同时推行“交叉任职”,挑选优秀的党员业委会委员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或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后备人选,形成“红色业委会”,提高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效应。让党旗的颜色成为社区的主色,成为业委会的本色。
居委会应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让居民从陌生到熟悉,并乐于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开启了居民、物业公司、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大门,让社区的管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做到了社区管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当三分之二以上业主达成一致,新的物业公司进入小区后,居委会又因势利导启动业主委员会换届选举程序,选举有群众基础的代表成为业委会成员……
“红色业委会”实现了社区党员由“居住其中”到“参与其中”,从“物理结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为社区治理筑牢了根基、凝聚了合力。社区党委又为隶属党员、在职报到党员和驻区单位个性化定制“先锋任务书”,建立起“五星党员”积分考评制度,对每名党员实施动态评分管理,倡导在社区中发挥带头作用,打造“先锋联盟”。社区党委会引导在职报到党员担任业主代表或楼栋长等职务,鼓励他们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业委会的“红色基因”潜移默化感染了各方,居委会牵头7个自然小区物业公司经理建立微信群,网格员一旦发现社区内某个点位问题,会拍照片及时在微信里通报给所属物业经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物业公司之间相互也会有个比较,效果远远超出预期。 桃花源居小区试点成功后,社区党委一鼓作气,将此经验在永安大厦、广顺园等6个自然小区推广复制。目前,已完成推选程序的6个自然小区的业委会委员中,党员比例均超过70%。
“1+N帮1” 开启助老新模式
77岁的王淑娟老人疾病缠身,一年有半年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前两年老人搬到友谊路街道,邻居肖英华主动与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家里该买什么了,什么时候该去检查身体了,肖英华比老人自己还清楚。渐渐地,老人的脸上有了笑容,身体也慢慢好起来……这得益于友谊路街道“1+N帮1”助老服务模式。目前,友谊路街道共有500余名像王淑娟这样的社区孤、寡、困难老人与共建单位、志愿者结成扶助对子,使他们在家中就能得到“多助一”服务。
“1+N帮1”是指一个好邻居、多位社区志愿者共同帮扶一名困难老人的助老服务新模式。这是友谊路街道针对社区老年人缺乏照料、体弱多病等现状,创新探索社区治理方式,形成的居家养老互助网络。该街道组建了由办事处主任、分管老龄工作的副主任、老协会长、派出所所长组成的老年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社区党委、居委会、老协和志愿者协会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助老工作协调运行机制;成立了志愿者和信息员“两支队伍”,实现了社区老年人日常服务工作的信息灵、到位快、记录清、档案全。该街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了全覆盖的调研问需,逐户走访,逐一了解,按照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低保老人、特困老人、重病老人、高龄老人等不同情况,逐人建立了老年人档案;聚焦社区80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社会孤老、退休孤老、空巢老人以及生活困难的六类老年人作为服务“重点户”,开展以助困送温暖、助医送健康、助乐送文娱、助聊送抚慰、助学送知识、助疾送救援、助难送法律为主要内容的“七助七送”服务,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满足生活需求。
在助老服务行动中,该街道积极宣传引导各驻社区单位参与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内凝聚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形成了共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使“1+N帮1”助老志愿服务成为缓解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知识的同时,友谊路街道还建立了由医疗、教育、文化等辖区单位和专业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免费或低偿服务,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志愿者们还开展精准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城市书吧“悦读会”、消夏纳凉晚会、书画作品交流会、医疗服务直通车……实现“1+N帮1”助老志愿服务向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让社区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多助一”的温情服务。
“活力空间”让社区活起来
在河西区,提起“活力空间”,社区里的老年人和小朋友们都很熟悉,它的出现,让老年人慢慢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小朋友们愉快度过了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空档期;而对于参与其中的青年志愿者们来说,他们有了展示自己、奉献他人的舞台。经过三年多的精细化运作,团区委打造的“活力空间”已经成为河西居民真心喜爱的特色品牌。
“活力空间”启动伊始,团区委即精细整合项目供给端,先后联系一米阳光、E天下公益、绿邻居等专业社会组织,对接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联合青年文明号创建单位、青联委员单位、驻区委办局青年志愿服务团队等50多个组织,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百余支,成为社区对接资源的蓄水池。活跃在马场街道凤凰城社区“活力空间”的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义教团自2016年4月起,志愿者们每周都会到社区为老年人教授英语。团区委与英语义教团的志愿者们积极沟通,帮助制定教学计划书和实施方案,根据老年人日常需求选定教材,每堂课程录音以便老人们回家复习,老人们学习热情高涨。E天下公益服务中心专注从事以安全问题为核心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针对青少年儿童安全问题,该中心采取知识课堂、情景模拟、实操训练和视频动画辅助等教育形式,为小朋友们开展安全知识授课和应急自救互救培训。截至目前已经在社区“活力空间”开展活动80余场,服务青少年约1600人次。
为了让“活力空间”充分活起来,每年,团区委都会组织一场形式多样的项目资源对接会,通过精品项目展示、TED演讲、项目在线抢单等形式,实现社区与团队精准对接。每周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近百场活动预告,既可以作为衡量社区活动的标尺,也是让群众参与活动的“公告牌”,扩大了影响力。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双方认真敲定具体服务时长、课程时间等,而后签订合作协议,以打造每个社区独有的“私人定制”。一米阳光公益团队的“陪伴阅读项目”依托社区“活力空间”平台,自2016年起在柳林街道的9个社区开始实施。每周二下午志愿者们走进社区陪伴儿童阅读,让青少年爱上阅读,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同时激发家长陪伴阅读的意识并掌握指导阅读的方法。目前,一米阳光陪伴阅读的项目运作方式已经被成功复制到了全区30多个社区,进行了500余场陪伴阅读活动,受益人群达万余人次。
“活力空间”让老、中、小的刚性需求都得到了满足,让社区特色活动多起来,居民参与率高起来,让志愿服务在社区扎根茂盛,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实现人生价值。
工行乐山分行行领导到市人民银行沟通汇报工作
我市开展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义诊活动
《土婆婆、俏婆婆》荣登2017“戴爱莲杯”全国舞蹈展演 跳出永定新风采
李建辉检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年工作
副区长梁小波主持召开创建文明城市市场整治提升工作推进会议
河西区扎实推进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
渭南技师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设计招标评标结果公示
市政务服务中心卫计委窗口首席代表李秋霞荣获服务明星称号
4月26日我市公交集团新开线19路,改造62路
江苏:三大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超过78%
前三季度全国贸易统计数据联审暨统计业务培训班在沪举办
温州食安城市创建积极推进 6个县(市、区)下周迎省检
新版"京交会APP"正式上线
城步1881户特困群众温暖过冬
舞动三山美
平西街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未来4年,湖南这波巡视“冲击波”威力有多大?
随县工商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我市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经验全省推广
宝石产业园有望落户哈尔滨俄康加拉斯工业园管理公司与哈经开区签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