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扶贫信息公开需打通“最后一米”


  前段时间,记者到基层调研采访时发现,由于一些村级组织、职能部门对扶贫资金项目政策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具体,导致部分贫困户对自己该享受哪些政策、具体什么标准,心里没谱。扶贫账在一些贫困户那里甚至成了“糊涂账”,直到一些贪腐案件被查处了,这些贫困户才知道有些原本该享受的政策没享受。(9月4日《人民日报》)
一项扶贫政策的公开,从中央到地方可能要经历很多次中转,但村干部到群众之间则是“最后的一米”。实际上,这一米最容易出问题,也成为腐败滋生的重灾区。一些村干部对下政策宣传不到位,对政策的解释,也往往是自己说了算,群众被动接受服务,也就给干部骗取冒领提供了可乘之机,以致于贪腐案件被查处后,群众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的一些该得利益,也被村干部冒领了!”
精准扶贫是一项“大工程”,遍步全国许多基层,再加上投向扶贫领域的资金五花八门,各地的操作措施也各不相同,每个村的发展、使用也各异。所谓“混水好摸鱼”,让一些心术不正的干部嗅到了捞钱机会,利用自己对政策福利的分配权,悄悄将好处往自己口袋放。
其实,这反映出当前扶贫攻坚的一大“软肋”,对村级干部的监管不力。很多上级部门习惯于当“二传手”,自己只管将钱物、政策往下放,最终落在村干部头上。对一个村来讲,上面给了多少政策、好处,只有村干部知情,老百姓完全感受不到,这就给村干部动“手脚”,欺上瞒下提供了可乘之机。村干部只要能找到把钱花光、政策用完的证据,就算服务群众落到了实处,也能向上级交差。
殊不知,在这“最后一米”权力拥有很大的裁量权,也缺乏最有效的群众监督,单靠村干部严以自律,几乎就是痴人说梦,就这样,一起起基层腐败就孕育而生,完全把老百姓蒙在鼓里。
加强扶贫信息公开,尤其要一竿子插到底,让群众知晓,才能真正形成倒逼效应,把村干部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否则,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问责模式,始终慢了“半拍”,也难以从根上解决问题。(来源:景德镇新闻网)

常州9家企业入围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厦门东海学院小龙虾美食节举行 师生尽享3000斤小龙虾
贵阳加强食品药品案件打击力度 完善执法联动机制
津南庆祝首届“医师节”表彰先进医务工作人员
武宁县卫计委开展“第29个世界人口日”宣传活动
[网评]扶贫信息公开需打通“最后一米”
市福利中心召开2018年局级、中心级课题开题报告会
我市工业电力消费总体逐步趋缓
王秋实:坚决落实上级要求 确保煤矿关闭到位
我市简化水气暖报装流程
边城小记者|小记者当“老板” 旧物义卖传爱心
台州市社区矫正机构全国率先实现队建制模式
陆河举办党章党规党纪培训班
2018“网络面对面”即将启动 首场聚焦江宁区“对标找差”之路
宁国市万家乡举办“天目宁境·纯净万家”文化旅游节
钓鱼时遇险情不顾个人安危 六旬老人勇救轻生女子
咸安官埠桥镇千余村民家门口看大戏
【暖新闻•江西2018】点赞!余江五旬农妇李梅香跳进沼气池勇救6岁男童
戏曲进校园
市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调研我市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城市对外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