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学院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编者按
2003年,辽东学院正式成立,在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诞生了辽东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所本科院校。七十年惠泽江城,十五载创新起航。在辽东学院办学70周年暨升本15周年之际,梳理近些年学校科研成果,我们惊喜地发现,辽东学院已经浇灌出美丽的科研之花,为服务地方经济作出卓越贡献。
辽东学院成立后,始终秉承大学服务社会的宗旨,注重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学校转型发展深入推进,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2015年以来,学校获批市级以上项目183项,签订横向科研项目118项,项目经费总数3157万元;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3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46篇;授权专利223项,其中发明专利50项、实用新型170项、外观设计3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5项;备案植物新品种3个。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也是学校转型发展以来交出的一份喜人成绩。学校根据“十三五”规划和教育综合改革目标要求,坚持“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的科研理念,按照鼓励应用、激发创新、开发协同、促进转化、推广服务的基本原则,突出抓好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团队培育、科技服务、合作交流等重点工作,努力构建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体系。
平台建设创新突破
2014年10月,学校围绕功能纺织材料和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项目——“丹东防护纺织制品产业集群”的防护纺织制品研发筹建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累计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发表sci/ei等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4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通过科技成果鉴定4项,获得省市级奖励7项,其中纺织品环保阻燃剂研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完成环保阻燃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多功能电磁辐射防护面料设计及产业化等19项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2亿元。
应国家战略安全和辽宁省主要水源地民生安全需要,学校筹建了水环境放射性预警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几年间实验室提交的研究报告经有关领导批示后,纳入相关文件,建立的鸭绿江水环境放射性预警监测实验网络系统已实现全年度每日24小时连续在线核污染预警监测功能,且与丹东市自来水总公司建立了共建实验室,实现了数据实时共享和无缝对接。重点实验室被纳入丹东市应急办成员单位、丹东市边海防委成员单位,从技术、组织、领导三个层面全面融入我省鸭绿江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
2018年5月22日,两个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实现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地建设也取得突出进展。2011年,朝鲜半岛研究所被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为“辽宁省朝鲜半岛研究基地”,2013年8月被省教育厅、省社科联共同批准成立“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基地研究工作立足特色,把握区域经济合作、地区安全问题两个研究方向,为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系列政策咨询、人力资源培训等科技服务。基地主办的“鸭绿江论坛”得到国内外业界高度关注。
2017年11月,学校获批成立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基地,重点研究乡村振兴发展主体的运行规律和成长规律,开展乡村振兴发展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的社会调查和理论政策研究。 2018年上半年完成《九连城镇窑沟村2018-2020乡村振兴规划》《丹东市沿海乡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丹东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为相关部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此外,学校建设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和中央财政专项科研平台11个,为申报高层次科研平台做好培育储备。
成果转化效果显著
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推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技术研发方面,学校鼓励应用研究,不断加大应用技术研发力度,通过开展服务地方专项研究等方式深入发掘潜能,直面产业需求有效研发并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通过网络等多种信息媒介发布应用技术成果信息,并积极参与省内八大产业科技需求、五大区域发展战略等技术服务活动。通过省科技厅、教育厅、工信委、中小企业厅等部门开展的应用技术成果对接活动,如锦州农业科技博览会、辽西地区企业科技成果对接会、辽宁海洋生物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系列活动以及大连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不断加大应用技术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截至目前,学校已与企事业单位签署“四技”合同361项,合同金额4680余万元,省内转化率达88%。
为适应建设现代应用技术大学的需要,学校组建成立辽东学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包括小浆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丹东杜鹃花产业化示范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蜜蜂产业化示范基地、北虫草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平欧杂交大果榛子产业化示范基地等,涵盖经济作物推广、特种养殖、园艺植物改良等多个方面。基地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基地,为培养应用型农业人才、孵化农业科技型企业、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团队人才汇聚涌现
2013年学校开展首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整合、优化校内科技资源,实现从“分散、封闭、低效”向“集聚、开放、高效”转变,有效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截至目前,学校共建设朝鲜半岛研究基地团队等9个科研创新团队,累计获批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41项、市校级课题2项,签订横向课题10项,获得市级以上政府奖励6项,发表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66篇,出版专著10部,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专利7项。其中朝鲜半岛研究基地团队建成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梳棉工艺技术研究团队获批辽宁省功能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
科技服务独具特色
“十二五”期间,辽东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服务县域经济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学校发挥科技、人才优势,为东港县域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多年来,学校在现代特色农业、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现代服务业、县域规划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有效地提高了东港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功能纺织材料和特色农业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推广的蓝莓等小浆果产业对辽东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及提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扩大对接合作领域,丰富对接合作内容,深化对接合作内涵,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中实现合作共赢。在服务东港的基础上,学校与凤城市合作开展小浆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与鞍山市台安县签订宿根花卉科技服务项目,实现精准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近年来,丹东市科技局陆续选派多批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学校积极推荐选派优秀人员,目前学校共有专职科技特派员3人、兼职科技特派员31人。多年来,科技特派员深入生产一线,解决农业生产的诸多实际问题,在动物营养与饲料、园艺、食用菌等方面为服务的农户带来显著效益,为推进农业生产发展,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农民技术员及农民经纪人培养工程”的部分工作,先后举办了17期培训工作,为全省培训农民技术员达2000多人。
合作交流广泛深入
学校注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学校成立辽东学院社科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开展项目研究、成果征集、评奖评优、推荐学科带头人等工作。2015年以来承担市社科联课题189项,获得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26项,16人获批成为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
在市科协的指导下学校科协工作成果丰硕。黄国辉教授被授予丹东市创新争先科技工作者标兵,董炯教授获得丹东市创新争先科技工作者称号,13人获批成为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
2015年以来学校组织学术讲座262场,邀请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廷芥教授、天津大学季静教授、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研究员等知名学者到校交流;成功举办“纪念吴士文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等大型学术会议11次;开展走进院士专家工作站、走进高新技术企业系列学术活动,深入开展校地合作;举办经济学会年会暨第二届丹东经济30人论坛;承办由科技部等十二部委联合辽宁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科技列车丹东行”辽东学院站活动。
明德笃学,服务桑梓;践履维新,开创未来。学校科研工作将继续围绕建设现代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建立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体系,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鞠鑫磊 刚越
成都过年要考虑的不是怎么耍,而是怎么耍得过来
全省大型银行普惠金融推进会在荆召开
银海区启动妇女儿童关爱项目
江苏省地震局刘尧兴局长一行来徐考察
国庆期间江苏晴好天气为主 6-7日南部地区或有雨
七十载办学写华章 十五年升本铸辉煌
景德镇景焦集团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部门解读:《宿州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文件解读
第六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开题 年度主题:容
岳阳市举办企业家领导力提升培训
5月广东城市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 阳江排第三
商务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专项检查
郧阳区区委书记孙道军:日夜奋战 如期完成香菇生产任务
开封包公祠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筑牢景区安全“防火墙”
“法律援助二十年 服务困难群众不忘初心”大型宣传服务活动
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举行新天和集团临海科技产业园奠基仪式
全力打造“山水画廊·秀美巴中”这块“金字招牌”
市住建局安排部署汽车加气站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工作
[国土局]宜昌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再获一面锦旗
结婚是假骗钱是真 老妇因诈骗被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