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 style="""color:"">重庆晨报-中医诊所遍地开花 看中医的年轻人多了</span></span>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 style="""color:"">重庆晨报-中医诊所遍地开花 看中医的年轻人多了</span></span>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 style="""color:"">重庆晨报-中医诊所遍地开花 看中医的年轻人多了</span></span>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span style="""color:"">重庆晨报-中医诊所遍地开花 看中医的年轻人多了</span></span>
江北区珠江太阳城附近一家中医诊所请来老中医刘灵坐堂,每天都有大批市民来此排队看病。 上游新闻记者 杨新宇 实习生 邓雨笛 摄
大渡口松青路一家新开的中医馆。
古色古香的厅堂,老中医端坐四方桌前望闻问切……这是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了。
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之后,古老的中医馆迎来新关注。
2017年7月1日,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实施。随后,这一年的12月1日,《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开始实施,这意味着中医诊所从审批制迈入备案制。为配合这一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发布了《中医诊所基本标准》等文件。
来自重庆市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暂行办法》实施以来,全市备案中医诊所125家(截至2018年7月底)。从全国来看,截至6月底,共计备案中医诊所3536家,与去年执行许可审批全年开办数量持平。
重庆晨报记者采访发现,一家又一家的中医诊所遍地开花,这既是中医诊所备案制所带来的红利,也反映出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办理流程更简化
可当场发放备案证、当天开诊
前天,在大渡口区松青路,一家中医诊所即将开业,两层楼的中医馆装修考究,在大厅的专家墙上,多位知名老中医都在其列。而在它周围3公里,百度地图显示,多家康复馆、中医诊所、中医养生馆星罗棋布。
该中医馆负责人谢亚苏介绍,他们就是通过中医诊所备案后成立的中医诊所。根据《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向当地卫生行政单位提交备案材料,主管部门收到备案材料后,只要材料齐全且符合备案要求,就可予以备案,并当场发放《中医诊所备案证》。
这样一来,中医馆最快当天便可开诊。而以往,开办一家中医诊所,仅仅行政审批则可能需要数月时间。
重庆市卫计委中医医政处工作人员介绍,《暂行办法》实施后,中医诊所从审批制迈入备案制。据介绍,中医诊所≠中医(综合)诊所、中西医结合诊所。中医(综合)诊所和中西医结合诊所仍实行行政审评制,而“纯”中医诊所执行《中医诊所基本标准》实行备案制。
按照新的流程,向当地卫生行政单位(中医药主管部门)提交资料,然后就可以当场进行核查,材料齐全且符合备案要求的当场发证,最快一天就能办理。不合格的5个工作日之内一次性告知,进行整改,再次备案。
从开办中医诊所的主体看,《暂行办法》规定:个人举办中医诊所的,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三年,或者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办中医诊所的,诊所主要负责人应当符合上述要求。与此前相比,执业时长由5年降低至3年,且增加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的个人。
“这样一来,备案制大大简化了办理中医诊所证照的流程。”谢亚苏认为,另一方面,准入门槛降低,对于很多技术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民间中医,备案制也有利于激励他们成立中医诊所。
中医馆遍地开花
人们对中医更认可、更青睐
来自重庆市卫计委数据显示,《暂行办法》实施以来,截至2018年7月底,全市备案中医诊所125家,全市中医类别诊所增至2259家。
中医馆遍地开花,今年35岁的何女士也感受到了这份火热。
何女士去年生二孩后,有一段时间经常头晕失眠,她开始关注中医,这才发现,自己身边的好多朋友、甚至很多年轻人,都是中医药的“粉丝”。
“小区妈妈群里的妈妈们对名中医如数家珍,也经常有人在群里问江北中医院儿科专家欧阳作理医生的坐诊时间。”何女士感觉,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医,其医疗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来自重庆一家名医馆的公开消息称,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名医馆拥有全国名中医以及重庆市名中医等专家40多位。今年,嘉州门店开业,6月的一天达到单日人次破200人。
在北滨路,80岁高龄的老中医刘灵仍在坐诊,他的诊室外早早排起了长队。
“早上8点开诊,一忙起来就要到下午三四点,有时候中午饭都来不及吃。”刘灵老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病人不少是远道而来的,因此必须全部看完。
刘灵老先生说,他十七八岁学医,行医将近60年,从最开始5元的诊金,到后来30元、50元,再到如今几百元,诊金在变,人们对中医的接受度、认可度、青睐度也在变化。
“过去,多是生病了才来看病。”刘灵老先生说,而现在,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治未病的多了,看中医的年轻人也多了。比如,有的女孩子气血不足,有的脸上长黄褐斑,她们就会找中医看看。还有男士爱长痘痘的、睡眠质量不高的,这些过去看起来并不是什么病,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带化验单看中医
中医、中西医结合多一种选择
陈女士今年60多岁,家住黄金堡,一次骨折后,她成为中医的“粉丝”。
“本来已经决定做手术了,亲戚推荐我试试中医。”陈女士说,去年她跖骨骨折,准备做手术打钢针进行固定,后来找到了刘灵老先生,通过手法复位,再包上膏药,骨折竟慢慢痊愈了。
刘灵认为,在疾病诊断上、急诊上,西医优势明显。而中医,也有自身的优势。中医讲究全方位调理,把人体当成一个整体,重点在肝肾,一个是肾气、一个是中气,再加上脾胃之气,人的气血“活”了,自然精气神也就有了。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的治疗方法或者中西医结合,给患者多了一种选择。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多样性、效果显著性,尤其是中医的非药物疗法,都很好地发挥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
28岁的曹文利告诉记者,她是带着医院的检查化验单来看中医的,从这个夏天开始看中医,来过四五次了。“看中医,我首先选择知名老中医。”而对于选择中医馆,曹文利则主要看中其特色和便利性,“比如免费熬药、快递等等,都很方便。”
记者注意到,如今不少中医馆都形成了多元化和特色化的营销特点,比如:免费熬药、快递、定制膏方、开展冬病夏治及三伏贴三九贴,已经成为中医馆的基础项目。还有的开设了特色专科,如中医美容科、中医儿科、慢病调理科、中医不孕不育科等。
对于中医馆而言,大医院退休下来的知名老中医无疑是“金字招牌”。而和普通中医馆相比,名医汇集的“名医馆”更受市民青睐,不少名老中医甚至是一号难求。
是机遇还是挑战?
开中医馆最重要是回归医疗本质
记者发现,201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政策,重庆市卫计委也在积极推动中医医疗市场的发展。政策鼓励加上公众关注,民营中医机构正在形成一股热潮。
面对风口,将迎来机遇,还是挑战?
曾担任过重庆市中医院副院长、重庆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的老中医刘灵认为,中医诊所备案制将让更多传统中医项目发扬光大,市场的放开也会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中医诊所。过去,执业时长是5年,现在执业时长由5年降低至3年。此外,对于一些祖传秘方、偏方灵方的保护也有帮助。
“有了国家的大力扶植和发展,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重庆某中医馆负责人介绍,从过去5年重庆市中医诊疗人次占全市整体诊疗人次的比例来看,中医服务量增长明显。这一方面有政策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消费者对于中医药的认知也趋于理性,开始接受和认可中医。同时,各路资本也在竞相追逐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未来,中医馆行业市场空间仍非常大。
中医馆数量在增加。备案制或将吸引更多中医诊所进入市场,但这些中医诊所如何生存下去并获得良性发展?
一中医馆负责人认为,中医诊所市场或将面临洗牌。小型中医诊所运营困难,而大型中医诊所成本高昂。
他认为,中医药事业是健康产业,是需要怀揣爱心,用毕生的积累来从事的事业。因为,开中医馆最重要的一是好医生,二是好药,从业者除了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抓住政策机遇,利用中医的优势错位发展,特色经营,也需要政策、人才的支持。但更重要的,还是不忘初心,回归医疗本质。
重庆晨报记者 顾小娟 实习生 高立吉
我市再输送一名队员进入『国字号』女足
新化县十个月十次政府常务会议,四次研究专题禁毒工作
对乱收费说“不”恩施州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收费工作
十年支农支小 走出特色普惠路
马承祖参与我市新春义务植树活动
中医诊所遍地开花 看中医的年轻人多了
小学生在长江放流点检测水质 野生中华鲟不到100尾
“局座”张召忠出席世界智能无人机产业发展论坛
三台交警首次配枪执勤,重点打击这些行为…
“花开灿烂”女性健康知识讲座
今年厦门岛内将完成户外广告整治 岛外将完成主次干道整治
嘉鱼鱼岳镇举办知识讲座推进妇女“两癌”防治
转发广告能挣钱?别轻易动心!
湘西州举办2018退役军人返乡欢迎仪式暨就业专场招聘会
市委书记王庭凯听取司法行政工作汇报并提出要求
江门开辟大湾区建设“新天地” 打通承东启西高快速路网
曹县“全员聘任”落实县管校聘改革
重阳佳节将至 宁波开展“孝老爱亲 友善邻里”主题活动
2017年本市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47万余条 同比增长约47%——重要民生事项全面政务开放
辰溪小山村两年考出9 名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