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一中,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张爱军)


深州一中,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张爱军
一部《芳华》引起无数人对逝去青春的追忆,品味那美好的过往,咀嚼那甜美的时光。深州一中,不是我“芳华”的全部,而是我青春的驻足,是我“芳华”的开篇曲,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题记
在深州小城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每每路过深州一中都会多看几眼,每每听到有关深州一中的人和事,都会勾起对她的回忆,回忆着那份美好、幸福,那份稚嫩和纯真;回忆着那份快乐,那份催人奋进的享受。
1980 年的秋天,一个秋高气爽、风淡云轻的日子,父亲骑着自行车驮着我和母亲为我特意做好的被褥来到了这里。那一年,我十三岁。第一次离开家来到深州一中读书,被分到了初一(五班)。后来才知道,深州一中初中从1978年才恢复招生,每年面向全县招收两个班共100 人,只有全县统考前100名的学生,才有资格来这里读初中。后来,儿子在中考时,也考进了全市前100名,看他骄傲的样子,我告诉他,我多年前也考进全县前100 名,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今后这样的考试还会更多,还有高考呢!其实,人生不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考试吗?
三年的初中生活是短暂的,如今十几个三年过去了,但至今使我难以忘怀。难忘年近古稀的数学名师李济任老师仍活跃在三尺讲台,教几何时在黑板上手画的圆比圆规画的还圆。下课前,他总快步跑到门口,双臂伸直手捧课本“同学们,留作业”,头顶上稀疏的白发被寒风吹乱。当时,同学笑看老师的样子,嘴里溜出一首打油诗:“瘦老头,不服老,留作业,门口跑”。后来,才知道,李老师是名牌大学毕业,是全县的数学权威,退而不休。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人生中之大幸。现在我已年届五十,视力也在下降,现在才明白李老师当时留作业的动作和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这些默默耕耘的老师献身三尺讲坛,没有青丝变白发的付出,没有一腔热血为教育的奉献,没有在教育一线的坚守,也就没有深州中学七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像赵长久老师、史兰凤老师、耿会社老师、宋振生老师、阴艳蕊老师、谢会雷老师等等,都是如此。都说师恩难忘,尽管自己也做过老师,但想起这四个字总觉得愧疚得很。
求学的经历是艰苦的。那时我们吃的是40%的细粮,60%的粗粮。十来个人为一个生活小组,班里有生活委员。开饭的时候,两人一组轮流到西院打饭。一个人提着白铁桶,用来盛粥或饭汤,另一个人一只手提着竹篮装着玉米饼子或者馒头,另一只手端着铝盒用来盛咸菜。咸菜多以萝卜条和芥菜疙瘩为主。也许是厨房的师傅们很忙,每次的咸菜条切得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尽管如此,不到两分钟,那些咸菜就会被我们疯抢得一干二净。打饭回来后,一组十来个人围成一圈、在地上一蹲开始分饭。吃完饭后大家围着自来水洗盆洗碗。下水道早已堵死了,脏水随手一泼。到了冬天挨摔的人多了去了,又来不及也没有衣服可替换,只能将就着穿了,那污渍斑斑的衣裤和“人仰马翻”的定格场景,往往成为大家的笑料。记得初三中考时,中午饭吃得最好,是熬肉菜,主食是玉米面饼子。现在想来,真是美味,也许是那顿饭让我在中考发挥出了好水平,我考上了心仪已久的冀县师范学校,开启了另一段人生之旅。
一中的管理相当严格。当时全县有34个公社,初中招生先是在本公社初选,初选上以后再参加全县的复试,前100名到深州一中读书,100名之后的上前磨头中学或者其他镇中学,那时也没有自费生或者择校生这些名词。因为都是尖子生,所以学习的压力非常大,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我们当年是恢复招生的第三年,当时刘景川校长和张玮书记又是从全县选拔进一中,许多老师是南开、天大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刚离开家门,离开了父母,二十来人住在一个大宿舍,自制力强的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一些自制力差的经常被老师叫去教育一番。有时在课上一走神,教鞭落在头上的事也是常有的,现在摸摸竟还有些疼呢,不过还真感激那位负责任的老师。
三年的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中考也日益临近,同学们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发力。我也特意买了手电,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偷偷苦学了三个来月,从初一到初三的所有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两遍、几遍。到后来,突然发现原来不会的基本都会了,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后来跟儿子讲起这些事来,儿子揶揄地说,那我也等到初三下学期时再努力学习,到时我也能考得好。我听了,又好气又好笑。物是人非,今非昔比,当年的我们和今日的他们,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深州一中,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记的初中语文课的作文主要是记叙文,写人写事的居多,议论文涉及很少,散文和诗歌基本不涉及。老师最爱出的作文题目多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老师》《我的理想》等等。当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还未形成,在写《我的理想》时,有的同学长大后想做一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园丁,有的想当救死扶伤白求恩式的医生,有的想成为陈景润式的科学家,可谓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我当时理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考填报志愿时,我果决地填写了师范学校。我们班共有七名学生填报的师范学校,急得班主任直跺脚:“你们再上三年高中,考大学吧,我保你们考上”。
在深州一中读三年初中,再在这里读三年高中,考上大学应该不是多难的事,那个年代,老师的话是有根据的。当时国家为快出人才,建设四个现代化强国,改变农村小学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从1981年开始在优秀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师范生,当年中等师范的录取分数线比深州一中高中录取线高出五十分以上。到1999年招生政策结束时,全国共招收了大约四百万人,就是这四百万师范生绝大多数仍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为国家的初级教育撑起了一片天地。离开教师岗位已近三十年,但对教师的景仰、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不但没有随着岁月慢慢消逝,反而越来越挚爱,越来越难以割舍。在去年的教师节庆祝大会上,我即席作了一首小诗,其中写道:
也曾童心未泯,
也曾扬起少年理想的风帆,
也有过青春的渴望。
三尺讲坛上,
粉笔染白发尖。
渴望再次回归校园,
敞心扉,攻难艰。
快快乐乐付出,
安安静静看天。
在那些心如止水的夜晚,
看着满天的繁星,
听取蛙声一片!

东兴区今年将培训两千应急救护员
一线城市房价同比由涨转降楼市调控将向三四线城市深入
最美的风景线
健康扶贫进乡村 大型义诊献爱心
市领导调研巡司河黑臭水体整治采取多项措施强力推进巡司河整改
深州一中,我梦想开始的地方(张爱军)
全力确保市民群众欢度佳节
冬天夜晚洒水车能否停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湘潭农村产业扶贫
方城县:明确目标强化责任 聚焦重点保护生态
鲁西化工工程学院喜迎新生报到季
教育简讯
全市2018年援疆干部人才座谈会要求扎实推进援疆工作
合肥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建湖县九龙口镇 实施党建元素拨亮工程
见招拆招,考生家长谨防6类招生骗术!
地膜覆盖种植土豆 提前上市卖好价钱(图)
宜居之计:合肥为什么能留人?
孝昌多部门检查景区消防安全
云凤小学举行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