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岩洞何以成皇帝行宫?


碧落洞位于一处刀砍斧劈般的岩壁下方。
碧落洞是罕见穿山岩洞,洞内刻满古文,万燕出没,为省内一绝,难怪南汉王也爱上它。
进入踏春赏花季节,英德市郊古老而神秘的“碧落洞”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各地游人。除了山水奇洞的风光,碧落洞至今还遗存不少珍贵的唐宋崖刻,引人入胜。更为奇特的是,游客运气好的话,还能在碧落洞捡到“燕窝”。当地村民世代相传,这个看似一个隧道模样的溶洞,原来还是“皇帝行宫”呢。这霸气的称呼又是从何而来呢?
南汉王为啥要在碧落洞设立行宫?
碧落洞不同普通的溶洞,在一处刀砍斧劈般的岩壁下方,豁然洞开,如新月垂落,阳光在此消失,凉气习习,一股清泉穿岩而出,亿万年来将山体逐渐侵蚀扩大,形成了既似溶洞,又似时光隧道的天然空腔,人称“穿山岩”,即洞中有洞,穿洞而过;洞旁有洞,直通山顶。这就是千古奇观碧落洞。
“在岩洞的沙滩上,可以看到跌落的燕子鸟巢,上面还沾有燕子的羽毛。”据游客报料,他在碧落洞游玩,在古河床上先是看到有燕子的遗骸,后来又无意捡到鸟巢,呈碗状,由枯叶和羽毛精心编织而成,估计是从溶洞高处的崖壁间掉落。据当地村民介绍,每到黄昏,碧落洞就有群燕出没,数量庞大,燕子在溶洞的高处筑巢,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燕窝常有坠落。
碧落洞真正留名青史,还与一个历史名人分不开,那就是五代时期的南汉王刘晟。乾和七年(公元949年)十二月,南汉王刘晟巡游英州,在碧落洞设行宫,并题词“云华”和“碧落”,“碧落洞”名由此而生。文史专家考证,碧落洞地处北江河畔,有古河道与北江相通,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溶洞阴凉通风,有采光充足的特殊环境,夏季在此栖息,有溪流潺潺流过,有清风拂面,百鸟婉转,可在洞中设台煮茶品茗,弹琴助兴,恰如人间仙境,是深居宫廷享受不到的大自然乐趣,难怪迷倒南汉王,流连忘返,不惜将此地打造成一处避暑的行宫。
碧落洞的秀色和仙道文化吸引了历代人士前来游览,赏景赋诗。从唐代乾符六年(公元879年)第一方石刻起,至民国36年(公元1947年)最后一方止,时间跨度为1068年。摩崖石刻分散文和古体诗两类,较为珍贵的包括唐末周夔的《到难篇》散文、北宋文豪苏东坡的《碧落洞》、苏过的《题英州碧落洞》等。
开放式的人文古迹难免遭人涂鸦
碧落洞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近年来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过,碧落洞一直处于自然开放式的状态,并无专人管理,每年汛期山洪暴涨侵蚀、人为涂鸦破坏、自然风化等因素,对摩崖石刻的影响不容忽视。如唐代自称唐末秩臣的周夔偕贞阳县(英德县前称)令侯著游此洞后,写有《到难篇》,并刻于洞壁上,成为最早的题诗。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王刘晟出巡英州时曾游此洞,并命侍臣钟允章写下《盘龙御室记》,刻于石上。以上两题摩崖,大部剥落,字迹难辨。
有的石刻还被人肆意涂鸦,古文已难辨认,甚为可惜。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就曾在洞口立下保护警示碑刻,内文言明碧落洞乃本地名胜古迹,是历史遗产,地方人民应共同爱护,呼吁勿要在碧落洞周边取石、烧石灰、乱写乱画。
日前,清远及英德文物保护工作者一行再次对碧落洞等石刻进行了调查摸底,调研景区道路修复、石刻保护相关措施。据悉,针对文物保护工作,英德准备了“四有”保护方案,就是有保护范围、有存档、有规划、有保护,通过合理利用,让这些文物“活”过来,让摩崖石刻的保护更有保障。
(广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合肥探索“银商合作服务”模式
临泉县陈集镇强化监管 确保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市民政局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宣讲报告会
四川省暨绵阳市第35个"国际盲人节"主题活动举行
涟源市分析当前经济运行形势 研究部署“双过半”任务
穿山岩洞何以成皇帝行宫?
英国最新研究指出:长时间坐着,脑血流减少
四川会东选出年度"松露王" 702克卖出20万元高价
连平获评省科普信息化试点县
乡村路通畅 农民笑脸扬
废弃矿山重焕生机
哈投集团供暖工走访居民排查问题 及时抢修保证供暖质量
西区大润发附近绿化美化 马拉松沿线增添新景观
星光下的“讲习所”
鹰潭市人民医院铁路分院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演练
西凤路年内全线通车
辰溪法院:曝光新一批“老赖”名单
宁远文联:刘双全国画精品在永州市美术馆展出
李爱武赴北京考察对接部分重点项目
见过军运会吉祥物“兵兵”吃热干面吗?它的微信表情包将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