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萍乡的人民公社时期

萍乡的人民公社时期,是从1958年8月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公社湘东公社起,到1984年4月全面完成撤社建乡止,历时26年。尽管人民公社已经远去30余年,但它作为政社合一的管理机构,毕竟是萍乡基层政权建设史上一段不寻常的历程,在许多中老年人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笔者当年在县、市、区党政机关从事农村工作,是建社、办社、撤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许多史实至今记忆犹新。
  人民公社的建立
  人民公社的建立不是偶然的,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它契合了当年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1957年冬和1958年春,萍乡农村的社会主义热潮持续高涨。为便于集中劳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许多乡开始组织农业合作社之间的大协作。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关于把小型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之后,当年夏季萍乡农村普遍开展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
  当时全国是一片你追我赶的形势。1958年8月6日至9日,毛泽东同志到河南、山东农村视察。在河南,毛泽东在省委第一书记、省长吴芝圃的陪同下,视察了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毛主席连声称赞人民公社棉花长得好,说:“有这样一个社,就会有好多社。”在山东,当省委书记谭启龙汇报说,历城县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时,毛主席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8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醒目的大字标题报道“人民公社好”,配以“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结合”的眉题和“河南信阳专区总结出十大优点四项有利条件”的副题。据报道,信阳专区在7月中旬就掀起了小社并大社、建立人民公社的高潮。到7月底,全专区5376个农业社合并成立208个人民公社。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全专区实现人民公社化,真是名副其实的“高潮”。
  在毛泽东同志充分肯定“人民公社好”和全国各地掀起办人民公社高潮的大背景下,萍乡从8月下旬到9月上旬,仅用半个月迅速建立起26个人民公社,保留1个镇(萍乡镇)、1个场(国营广寒寨垦殖场),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根据中央规定,人民公社实行“工商农学兵五位一体”、“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人民公社的演变
  萍乡最早建立的26个人民公社是:赤山、宣德(今东源乡)、福田、芦溪、上埠、宣风、河下(今银河镇)、茅店(今万龙山乡)、新泉、张家坊(今张佳坊乡)、安源、南坑、白竺、麻山、东桥、排上、腊市、长平、荷尧、老关、下埠、湘东、桐木、上栗、金山、高坑,以及萍乡镇、广寒寨场,共28个基层单位,这些公社、镇、场归县直管。
  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增设一批公社,并增设3个垦殖场(万龙山、鸡冠山、五陂下)。1960年3月,萍乡转为市,芦溪、上埠、宣风、安源、青山、高坑、湘东、上栗8个公社转为镇,增设王家源镇。1961年设立上栗、福田、芦溪、大安、城关、麻山、东桥、湘东8个区,分别管辖37个公社、10个镇、4个场。1962年再次增设一批公社,全市8个区下辖57个公社、10个镇、4个场,这是萍乡设立公社最多的时期。这两批新增的公社有:南源、白鹤、清溪、楼下、胜天、流江、彭高(以上在今上栗县范围内),古城、仁里、沂源、麻田、杂溪、乔岭、妙泉、遥进、长丰(以上在今芦溪县范围内),船形、源并、龙台、大城、阳干、三合、青云、新华、横溪、沿塘、鸭路、郊溪、大路里、桥头、界头(以上在今湘东区范围内),泉江、城北(以上在今安源区范围内)。
  1970年3月,萍乡升格为省辖市。1971年3月设立城关、湘东、芦溪、上栗4个县级区。此后,公社规模不断调整,撤销萍乡镇,设立凤凰、八一、东大、后埠、丹江5个街。到1983年9月,全市4个区下辖25个公社(郊区、荷尧、老关、下埠、排上、东桥、麻山、白竺、源洴、龙台、腊市、河下、麻田、茅店、新泉、张家坊、南坑、长丰、金山、桐木、长平、福田、东源、赤山、彭高)、8个镇(安源、高坑、青山、湘东、芦溪、宣风、上埠、上栗)、5个街(凤凰、八一、东大、后埠、丹江)、4个场(广寒寨、万龙山、鸡冠山、五陂下),这是人民公社时期萍乡的公社、镇、街、场最后的基层定型单位。
  在人民公社时期,公社内部的管理体制也不断演变。首先是公社下辖管理区,实行公社统一核算,全体社员实行“三包”(包吃饭、包上学、包理发),普遍设立公共食堂,就是人们所说的公社初期吃饭不要钱。由于这种作法太超前了,结果搞不下去,便改为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取消“三包”,取消公共食堂。土地、鱼塘、山林等生产要素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社员的田间劳动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和评工记分,社员的劳动果实(现金、实物)由大队制定方案实行统一分配。此外,公社、大队相继发展工业企业,补充两级财力。生产队没有企业,专门组织农业生产。
  人民公社的终止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奔社会主义的那股劲头真是无法形容,许多基层干部都是用“干劲冲天”来表述。笔者1959年参与湘东公社成立一周年调查,社员用“人民公社一枝梅,我似喜鹊天上飞,喜鹊落在梅树上,铁石打来也不飞”这种极其朴素的诗句表达对人民公社的信心和决心。人们以为通过人民公社就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甚至孕育共产主义因素,因此喊出了“人民公社万岁”和“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桥梁”等鼓动人心的口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固化,最根本的是社员在土地上的劳动付出不能与劳动所得直接挂起钩来,而要通过“劳动工分”这种中介形式去参加分配。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评工记分难得公平合理,久而久之,难免产生负面影响。这样,就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当初的那股劲头越来越递减,有的地区甚至出现减产缺粮的局面。
  有鉴于此,中央于1980年果断地决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萍乡逐步推进,到1983年春耕以前全市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部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公社的生产管理和收益分配职能自然消失,剩下的只是行政管理职能了。因此,撤社建乡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笔者当年在源洴公社撤社建乡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党章规定和法定程序开好乡党代会和乡人代会,选举产生乡党政领导班子。大队、生产队自然转换为行政村、村民组,不搞选举。
  萍乡于1984年4月全面完成撤社建乡任务。至此,人民公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我市第一批选派干部挂职工作“回头看” 暨第二批挂职工作总结座谈会召开
宜昌高新区举办2018年企业家座谈会共谋发展
我市将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
方城县:凤瑞街道:积极打好秋季秸秆禁烧收官战
市商务局召开局党组扩大会议确保商务工作实现高起点开局
回顾萍乡的人民公社时期
叶露中在调研六安茶谷和茶产业发展时强调 做靓茶谷牌 做强茶产业
市文明办、市残联联合发起 “精准扶贫——爱心助残”专项活动
漳浦:首季引资近45亿元
安庆召开“两区”划分工作推进会
“归来”音乐会征集宁波籍青年音乐家作品
新余市道路运输协会举办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员培训班
勉县公路段全面提路况保畅油菜花节
感谢衡水二中
临安积极争创跨境电商“新制造”引领园区
射洪县卫计局积极构建医疗“大健康”格局
青春无问西东 奋斗自成芳华——武宁一小举行庆祝教师节暨青年教师座谈会
巨石砸中广元客车 10名乘客全部安全转移
苍溪县实施乡村人才聚集工程增强振兴“软实力”
市领导向党外人士通报中共珠海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 在珠海“二次创业”中开创多党合作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