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头版点赞扬州古城保护 扬州籍记者再写家乡新变化

    本报记者 赵天
昨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新春走基层”栏目,以《游客人在画中游,市民人在画中居》为题刊发文章,点赞扬州以民为先、科学保护,使得老城区格局得到保留、居住品质得到提升。而早在几天前,这篇报道已在解放日报客户端“上观新闻”发布,引发热转与点赞,刷爆扬州“朋友圈”。
这篇报道的作者是供职于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扬州籍记者吴頔 (dí),去年春节期间,同样是他写的一篇题为《遍地公园满目春,绿杨城郭展活力》聚焦扬州公园体系建设的文章,创下了13万次的单日转发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吴頔说:“新时代家乡的新变化,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
春节回乡走亲戚,发现古城街巷百姓生活新变化
“今年春节回乡,难得跟着家里长辈走了回亲戚,发现古城扬州风貌依旧,老城街巷生活品质却变化很大。”在文章中,吴頔讲述了拜访舅爷爷时发现的扬州老城区环境和老百姓生活新变化,特别是通过舅爷爷的话解释了“居民买了新房为何不愿搬离老城区”——“外地游客来扬州观光,走进这老城区,都说像是‘人在画中游’,那我住在这不就是‘人在画中居’?这么好的环境,就是拿新房子和我换,我也不换啊!”文中,他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城是人的集聚,无人不成城、人少城不兴、兴城先聚人,新城如此,古城亦如此。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就曾在扬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指出,古城保护与利用的一切工作要围绕人、为了人。以民为先,科学保护,扬州这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城,也迎来了“新生”。
“新时代家乡的新变化,为我提供丰富新闻素材”
吴頔是一个阳光开朗的扬州小伙儿,2011年毕业于扬州中学并考取复旦大学,后进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工作。
作为媒体人,吴頔平时工作节奏很快,一年少有假期。“好不容易回趟家,本想好好休息几天。可看到了新时代家乡的新变化、新成就,忍不住想写一些文章,记录时代的职业责任催动着我‘奋笔疾书’。”吴頔笑着说。
每年回家,吴頔总能发现扬州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去年,他陪家人去家门口的公园走走,发现了公园体系建设的新闻;今年,他串门访亲拜年,看到了扬州古城保护带来的变化。
“这几年,家乡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城市主干道干净整洁、古色古香,每每和朋友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倍感骄傲和自豪。”吴頔说,“通过我身边的家人朋友讲述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我感受到了扬州老百姓对这座城市的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春新气象,让我感受到家乡的强大发展后劲”
采访中,吴頔告诉记者,大年初三,他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扬州在召开实验室建设座谈会,邀请了21位扬州籍高校院士,为家乡实现以实验室建设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等出谋划策。
“真要为这个会议点个赞。因为,城市活力的源头是人,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是人才。”吴頔采写过不少人才工作方面的新闻,特别关心家乡的人才工作建设。他说,城市的主政者新年抓人才建设,其实是在谋城市长久发展、在谋城市发展活力。
吴頔说,当下,长三角一体化正向纵深推进。建议家乡在推进人才工作中关注上海经验,现在,扬州有了很好的生活条件,招引人才底气更足了,但也不能忘记关注人才本身的发展。“扬州要想建好实验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不竭动力,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
“以民为先,科学保护,扬州这座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城,也迎来了‘新生’。”这是吴頔在文章结尾的一段肺腑之言。的确,他有理由对家乡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三十载,书写诚实守信的“温州样本”
广饶县大码头镇夯实党建基础促进乡村振兴
我市举行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与减量主题报告会
惠济区公租房下周一开选
市林业局: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安排部署春节期间护林防火工作
《解放日报》头版点赞扬州古城保护 扬州籍记者再写家乡新变化
江永女书亮相中国互联网大会 展现独特魅力
燕京啤酒(衡阳)公司走出了调结构实质性一步,今年产值拟增20%
全市关闭18家景区转移游客2363人
寿阳: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柯桥有个国际村 传说与项羽的坐骑乌骓有关
湖北乘客丢失“笔记本”“拾金不昧”驾驶员物归原主
平昌县风凉小学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厉害了,我的国》
【曝光台】连南的马路上总有人在危险的边缘上试探……
安塞区委副书记、区长曹振宇调研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治理项目进展情况
考“公”就是考“碗”?只要考上,去哪儿都行?
“上海金”、“上海油”、“沪港通”——这些全球定价的产品署名“上海”
《寻找重庆“网红景点”》天下龙缸:奇境云阳的惊世之美
雨后回家得趟水?这个小区居民出行难度系数减低了
南充市启动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