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制种看南繁,南繁制种数萍乡。”从1975年派出第一支队伍奔赴海南从事南繁制种,经过40多年的发展,如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已成为萍乡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开路先锋”张理高多年的坚守和努力。
“土专家”名震制种圈
张理高1944年出生于“制种之乡”湘东区排上镇。农民出身的他从小就在田里摸爬滚打,因家庭经济等原因初中没毕业就回家种地,制种、种稻样样在行,16岁就当上了生产队长。1975年,市农业局组织了第一批38位南繁制种“先头兵”赴海南,张理高就是其中一位。
从排上出发,步行到萍乡与队友汇合,一起前往海南三亚崖城港门公社保平大队开辟基地。一路不断换乘火车、客车、轮船、货车,花费了七八天,终于到达目的地。同行的30多人中,有农科所的农技人员,也有各公社(乡镇)选派的代表。因为制种和种稻经验丰富,张理高被分配为负责稻田放水,“掌大锄头”。这一年里,他除了勤恳工作,还特别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刻苦钻研。“当时每人发了一本厚厚的农技方面的书,我基本上把里面的内容全部背下来了。”初到海南那段难忘的经历,张理高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我学历低,所以做事都是花笨功夫。”
杂交水稻制种是件技术活,其中最大的难题和核心技术是如何让父本和母本花期相遇。因为杂交水稻不比常规稻,常规稻是自花授粉,而杂交稻是异花授粉,分父本、母本。父本和母本只有同时扬花吐穗,才能达到花期相遇,提高授粉率和结实率。
如何掌握花期相遇这一关键技术?张理高用的仍然是他的笨办法:一有机会就向农技专家请教,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观察记录,经常早上5点多就起床去观察禾苗生长情况,深夜2点多才回宿舍睡觉,有时误了用餐时间,回去连饭都吃不上。经过这样近乎痴迷的反复观察、分析、比较、研究、试验,他逐渐掌握了一整套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的核心技术:父本母本错期播种,通过肥水管理使父、母本均衡生长,促其花期相遇。
经过几年的钻研和试验,这套技术逐步完善,从确定父、母本的播种期到花期调整,从完全依靠自然授粉到人工辅助授粉,再到合理配备父、母本数量,防治病虫害,抓好田间管理等,萍乡南繁制种产业大军掌握的这一整套关键技术,为夺取制种稳产、高产、优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张理高所在的制种团队亩产量从70多公斤提高到170多公斤。在当时,这个数字创全国南繁育种新高,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张理高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制种专家。
从“技术控”到企业家
在多年钻研攻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张理高丝毫不以海南艰苦的条件为意。阳光毒辣晒得人脱了几层皮,蚊虫蛇鼠屋里屋外随处是,蚂蟥比手掌还长……这些对于张理高来说,都算不了什么,因为在那里,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钻研技术、解开难题的乐趣。因此,在1981年全国各地南繁制种队伍纷纷撤离的时候,他坚定地留下来继续干。
但由于种种原因,之前的制种队员中不少人不愿意再南下,张理高便发起了个人承包。他在家乡排上请了一批人,再一次踏上了南繁制种之旅。“当时对制种队员实行‘四保一定’,即保证2元/天的基本工资、保生活费、保差旅费、保福利,如生产生活工具、医疗等,定产量。超额完成预定产量的部分再额外奖励。”张理高告诉记者,一年下来,种谷喜获丰收,跟随他南下的制种队员收入可观。第二年,就有很多人主动来找他,要求加入他的制种队伍。
随着南繁制种队伍的不断壮大,张理高制定了一整套制度,从生产到销售,明确责任,统一标准,严格管理,落实奖惩。并毫无保留地将制种技术传授给每一位制种队员。
在张理高的带领下,萍乡制种队逐渐在海南扎下根来。南繁制种开始的几年,萍乡制种人员不过几百人,制种面积上千亩;到上世纪80年代,制种人员逾3000人,制种面积发展到5万亩,制出的杂交水稻种不仅满足了本市的需求,而且为邻近县市提供;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张理高指挥的几十支杂交水稻制种专业队伍,在海南的三亚以及陵水、乐东、东方、昌江等县市制种;跨入新世纪以来,萍乡已形成6000余人的制种大军,其中大部分接受过张理高的培育和指导,制种面积逾15万亩,制种年产值达数十亿元。
在队伍日益壮大、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制种专家,制种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小行比改为大行比,秧田密播改为稀播;母本插单本改为双本,二期父本改为三期父本;大面积使用机械化作业……技术的创新推动产量不断攀升,杂交水稻制种田亩产逐步上升到200公斤,目前突破300公斤,个别高产田块已达350公斤。产量提高的同时,制种质量也不断提高,并研发了一系列新杂交品种,杂交水稻品种由开始的一个系列几个品种,发展到如今的两大系列300多个组合。
上世纪90年代,一些从技术到管理都比较熟练,且有创业激情的“徒弟”开始分出去单干。至此,张理高带出的萍乡南繁制种队伍开始开枝散叶,且日渐繁茂。
因为在南繁制种领域的突出业绩,张理高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星火企业家奖和全国劳模荣誉称号。
从1975年加入南繁制种队伍,一直到2013年,38年中,张理高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在萍乡和海南三亚之间来回穿梭。如今,已退出生产一线的他,仍然非常关注这个产业的发展,而他在38年间刻苦钻研和创业创新的精神,也在众多萍乡制种人中得到传承。全市制种产业在天涯种业、春蕾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公司+专业大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制种产业链条,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萍乡正从“制种大市”向“种业强市”加速迈进。
“希望萍乡的制种产业能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对于自己倾尽全力推动发展起来的这一产业,张理高一如当初地寄予厚望。
市公管局召开“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民主生活会
用影像留住春天——首届微摄影大赛作品选登
临沂超200家企业将组团参加首届“中国进博会”
东营市纪委监委通报1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杉山镇组织开展国家公职人员吸毒尿样检测行动
【改革巨变话萍乡】张理高:萍乡南繁制种先锋
第十四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上饶赛区完美落幕
杨省世参加灌云县代表团审议
本周无偿献血走进校园、单位、乡镇…就等你来献爱心!
乐港镇:召开推进绿色生态殡葬改革动员会
市卫计委有序应对低温雨雪天气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区天然气公司党支部 开展廉政教育 党日活动
京华中学隆重举行2018年秋季开学典礼
顺昌县交通运输局开展机动车维修行业“双随机”执法检查
戴钦公到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调研指导工作
亚热带植物美人蕉街头怒放
本市民族宗教系统端午节开展文化和慈善活动
应城拟投入9710万元 三年实现“天眼”全覆盖
强化部门工作统筹确保清明祭祀安全---贵阳市殡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2018年清明祭扫安全服务保障工作专题会
我市民政系统2集体2个人荣获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