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古寺镇芍药基地
秦楚网(十堰日报)记者 马胜江 通讯员 钟一 刘林
作为《诗经》故里,房县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如今,房县已是全国有名的“耳菇之乡”、“黄酒之乡”,享有“华中药库”之美誉。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房县人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全县农民也饱受贫困之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党的扶贫政策实施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房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依靠发展产业,逐渐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走向幸福之路。眼下,走进房县乡村各地,一处处漂亮的搬迁小区建起来了,一条条宽阔的富民大道修起来了,通信供电、卫生教育、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各项产业蓬勃兴起。通过发展产业,房县累计带动贫困户3万户、7.8万人实现增收,1.6万户、3.9万人脱贫摘帽,初步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做、共同奔富路”的目标。
创新农民产业致富模式
为了让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走上产业致富之路,房县县委、县政府坚持长短结合,优势互补,优先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烟叶、山羊、蔬菜等速效产业,稳步发展茶叶、核桃、大鲵等中长效产业,通过打造致富产业链,带动全体农民共同致富。
高山反季节白菜基地
培植经营主体,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该县坚持把 “每个乡镇必须有龙头企业、每个村必须组建1个以上专业合作社”作为硬性要求,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带动作用。目前,该县围绕特色产业培育神农本草、三鑫生物、庐陵王酒庄、陵州药业、渝川食品、武当农夫等龙头企业29家、专业合作社1117家,家庭农场345家,种养大户3684户,贫困村市场主体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工、农旅、农网三产融合,着力打造房陵本草、房县娃娃鱼、房县黑木耳、房县小花菇等知名品牌,全县“三品一标”认证达49个,基本实现了每个产业都有龙头引领,每个村都有1至2家合作社带动。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发展产业积极性。该县通过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村资源向股权、扶贫资金向股金、农民向股民转变,如神农本草公司采用“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农户入股分股金”的“三金链接”模式在该县军店镇三溪沟村建设中药材基地8000余亩,带动贫困户实现“一份土地挣三份钱”的目标。
推广“八大模式”,帮农民实现产业增收。大力推广食用菌“园区+”、黄酒“统分经营”、养羊“四包”等产业增收“八大模式”,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仅2017年,该县共有1.4万户贫困户在 “八大模式”带动下发展特色产业,户均收入达2.5万元。其中,土城镇土城黄酒民俗村立足当地群众多年酿造黄酒的传统习俗,采用 “统分经营”模式,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与湖北庐陵王酒业有限公司合作,按照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公司及合作社 “统一原料供应、统一生产工艺、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标识、统一购销推广”,农户分户酿造黄酒、分户储藏、入股分红,企业包装销售的经营模式,精心打造品牌,开发黄酒派生旅游产品,推动黄酒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17年,全镇销售黄酒700万斤,产值达7000万元,预计2018年销售黄酒800万斤,产值可达8000万元,可带动黄酒村93户贫困户脱贫。
创优农民产业致富环境
过去,在房县大多数农民挣钱都要出远门打工,不仅不能照顾家庭,对劳动能力差、缺少技术的农民来说,出门打工更是十分艰难。如今,房县坚持产业化发展理念,加快扶贫车间建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围绕促进农户就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及外出打工繁荣打工经济,实现农民既提高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
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促进就近就业。整合财政、农业、经信、人社、国土等部门力量,分头做好扶贫车间总体布局、企业对接、技能培训、资金统筹等工作,各乡镇做好对接联系服务工作,全力为扶贫车间建设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扶贫车间建设总体联动、各司其责、上下一盘棋;坚持“因人设厂、企业主导、分类就业、基础配套、政府补贴”原则,对企业新建厂房、购置设备、人员培训等给予支持,最大限度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创办扶贫车间;通过引导市场主体把扶贫车间搬到安置小区,搬到农户家里,延伸到偏远乡镇、村组,让每个家庭变成作坊,千家万户变成工厂,实现企业用工有保障,农民增收有门路。
粗具规模的专业露地蔬菜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47个,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建设扶贫产业园、扶贫作坊956个,让80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繁荣外出打工经济带动整体脱贫。在精准扶贫中,房县有接近50%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陆续挪出穷窝,为确保这些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房县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大力开展劳务扶贫,对能外出务工的,通过技术培训后组织外出务工。为繁荣外出打工经济,房县积极破解制约劳动力转移的瓶颈,与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省内外地区相关部门建立劳务输出协作对接机制,联合开发稳定就业岗位,帮助贫困人口规模化、建制化输出就业,常年劳务输出11.7万人,实现了“一人打工、整户脱贫”目标。
拓宽农民产业增收渠道
房县是深度贫困县,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是首要任务。为让农民依靠产业致富,房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农民产业增收渠道。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该县坚持把光伏发电产业作为稳定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措施,采取村企共建方式,先后完成20个乡镇181个村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及并网发电任务,每个贫困村每年享受扶贫政策分红5万元,连续受益20年。
着力发展旅游产业。立足资源优势、景观特点和乡土文化特色,对具备发展旅游条件的乡镇、村,加强道路、饮水、特色农家乐、农家旅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推广“大景区带动”、“农旅融合”、“旅游商品制造”、“工旅融合”等模式,使贫困山区变旅游景区、农业基地变旅游景点、农民房屋变农家旅馆、农特产品变旅游商品、“出门务工”变“就近择业”,全县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30000余人。
采摘代料黑木耳
扎实推进电商产业。抢抓 “互联网+”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电商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全方位支持。截至目前,全县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销售企业达81家,农产品销售网店达3200余个,建成村级电子商务示范点68个,全县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1亿元,40%以上的农户直接或间接通过互联网营销获益。
增强农民产业致富保障
为不断巩固产业致富成果,房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措施,为农民实现产业致富提供保障。
启动资金保基本。加大产业到户扶持力度,对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以市场主体为依托,采取发放种子、苗子、猪崽、羊崽等方式,对每户给予2000元的产业发展启动资金。目前,已累计拨付资金4680万元,扶持2.3万多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
奖补资金扩规模。每年安排不少于1300万元的产业奖补资金,对发展特色产业规模突出、效益明显、带动贫困户增收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予以支持,引导市场主体领办产业规模示范基地,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基地130万亩,特色产业规模效益逐年提升。
窑淮镇窑场高香绿茶示范基地
“一事一议”建示范。对由乡镇、村自主兴办、且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扶贫基地,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资金奖励。目前,特色产业规模示范基地面积达45万亩,千亩以上的集中连片产业基地达27个,先后创办土城百万袋食用菌、军店万亩中药材和万亩核桃、窑淮万亩有机茶、红塔万只山羊、野人谷万亩高山菜、九道万亩烟叶等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形成了县有示范园、乡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户的产业带动格局。
金融资金强龙头。县财政每年统筹1000万元用于市场主体发展农业产业的贷款担保金,对带动10户以上贫困户的市场主体提供 “300万元以下、两年以内、贴息3%、免担保”贷款扶持,目前全县已向67家涉农企业、200多家合作社发放贷款1.1亿元,向2.1万户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3亿元。
保险资金降风险。县财政每年投入360万元建立特色产业保险基金,采取“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对贫困户发展“山羊、生猪、肉牛、代料食用菌、魔芋、露地蔬菜、烟叶”7类产业享受免费保险,化解农户产业发展后顾之忧。
“农民丰收,天下无忧;农民幸福,天下幸福。”为了农民年年都有大丰收,天天都过好日子,房县县委、县政府将与全县人民一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共享幸福的道路上不懈努力。
泗洪县2017年超额完成失业保险费征收任务
我们的节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暨第二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今日启动
农民村头欢庆丰收 市民下乡分享喜悦
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14岁的“跨界歌王”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活”了!
产业兴起来农民富起来 看房县如何以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
白云湖畔春意浓——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扫描
我市2018年“三对三”聋人篮球赛在昔阳举行
邢海华副市长批示肯定市旅委调研成果
“点线面”结合 全方位推进
青阳打造机电装备制造“智能工厂”
市安监局五措施进一步强化“三项攻坚行动”宣传工作
新安江延伸段一处水车景点的大水车又停止转动
九龙坡:正式启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
10年无悔做护理不忘初心爱宝宝
市妇联将推“童眼看湖州”系列活动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不断开创新时代长春“三农”工作新局面王君正讲话 刘长龙主持
颍上县上半年对外贸易稳步发展
南阳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张科到西峡调研指导工作
简讯-我委会新区管委会有关人员到控规现场实地踏勘
区领导到丰顺县贫困村开展巡察督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