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故事 | 武艺高强的汉子,竟做了60年的呆萌“大头佛”

  头大大,圆碌碌,脸猪墩有两个大腮红,四肢纤瘦,肚大如箩……这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大头佛」,用傻憨逗趣的土根形象,娱乐了佛山几代人。
曾经,大头佛只被视为舞狮的配角。他身穿破烂长衫,手执一把大葵扇,用诙谐的招式招惹身旁的狮子。如今,大头佛还能当主角,不仅有固定的套路,还在传统节日的表演中担起大旗。近日,记者走进南海九江的一间武馆,探寻大头佛背后的百年历史。
  与武结缘,救人四次
  在南海九江的振兴武馆里,几个年轻人正挥舞着手中的刀剑,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在一旁认真地指导每个动作。他,就是佛山大头佛的非遗传承人邓波棠。
自1956年建馆以来,邓波棠见证着它的兴衰变迁。“当时条件相当艰苦,没有任何资金支持,但仍有七八十个人跟着学习武术、舞狮还有大头佛表演。”邓波棠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
师承周家拳第一代传人关铁学艺至今,邓波棠在武术中已经浸润超六十载。“玩大头佛的人,没有一点武术功底是舞动不起来。”邓波棠说。
  大头佛讲究“腰腿马”的功夫,难度极大,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愿学习大头佛的原因。
大头佛看上去动作鬼马顽皮,指东望西,但在身形手法上动作分明,有功夫底子,四平马、吊马、麒麟步等步法不停转化。
  如今,年过八旬的他每天还会练拳,“一天不练都会生疏。”武馆里摆着一个兵器架,上面有刀、剑、棍等多种兵器,他信手拈来就能舞上一段。2003年,65的邓波棠带着十几位弟子参加广东省第一届传统武术锦标赛,他一举夺得大赛老人组第一名。
“小时候,父亲觉得我体弱,认为学武能强身健体。”从 15岁开始,邓波棠每晚就在家门口的一块空地习武,随手捡起地上的枯枝就耍起来,练到衣服湿透了才停止。“表演大头佛的武术基础也是这时打下的。”邓波棠说。
  因扎实的武术功底,邓波棠成为人尽皆知的救人英雄。“我这辈子救过4次人,这是我学武术以来对社会的一个骄傲的贡献。”邓波棠说。
1959年的寒冬里,正在福州军区参军的邓波棠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救命”的呼喊声,他立刻扔下手上的工作跑到河塘边,只见一个小孩在水里拼命挣扎,而周围的路人却无动于衷。
  当时,天正下着茫茫大雪,穿着棉袄棉裤的邓波棠二话不说直接跳进河里营救。至今回想起,邓波棠仍激动万分,“当时没考虑那么多,直接跳进水里救人,幸亏救活了。”
  四个套路,极易生疏
  “大头佛”的表演始于清末至民国期间,相传古代佛山某街有一户人家,家中只有一个寡妇和她的独生子,名叫佛山。因为头很大所以有个绰号叫“大头佛”。
  “大头佛”喜欢玩秋色,在一次秋色巡游,“大头佛”偷偷溜进队伍跟随玩耍。母亲发现后,便拿一把葵扇追打“大头佛”,为躲避母亲的“大头佛”在秋色队伍里左穿右插,自此被民间艺人编成秋色游行的一个新节目。
传统的大头佛是配合舞狮表演的,但随着醒狮高桩表演的兴起,大头佛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后来“大头佛”脱离醒狮独立表演,“有很多人不知道,大头佛也有固定的四个套路,包括日常生活、担锄耕田、拜四方和采灵芝遇狮子。”邓波棠说。
“一套完整程式下来至少要30分钟,但都被人遗忘了,好多只剩下街头引狮一种玩法。”熟知所有大头佛套路的民间艺人所剩无几,像邓波棠一样玩齐四个套路的更是少见。
邓波棠的弟子邓佳毅即兴表演各个套路的精粹。出门时,大头佛摔一跤,为演绎出夸张效果,他飞扑到3米外,趴倒在地,“我们经常为此擦伤手脚,怕疼就当不了大头佛。”邓佳毅笑着说。
2009年,“大头佛”表演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佛山一年一度的民俗盛事——佛山秋色巡游的固定表演环节,备受街坊的欢迎和喜爱,每每出现都引得观众阵阵欢笑。
  外表蠢萌,内心精明
  “学习大头佛只需要几天功夫,但要玩得精通就不简单。”除了要武术功底扎实,表演大头佛还要懂随机应变。
戴上大头佛的头罩,不仅难以看清周围环境,而且呼吸不顺畅。表演时,大头佛稍有较大的动作幅度,头罩都会跟着摆动,表演者只能凭触觉予以应对,“所以以前的‘大头佛’都是由大师傅担任。”邓波棠说。
“玩大头佛还需要勇敢。”邓波棠挽起衣袖告诉我们,他身上的伤疤多是历年表演大头佛而得来的。传统的舞狮要放鞭炮,大头佛要扑上前用葵扇打走弹到狮子身上的鞭炮或用脚踢开燃烧中的鞭炮,给狮子开路。“有胆识的人才能扮大头佛”。邓波棠说。
“大头佛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不怕丑和不嫌脏。”邓波棠坦言,曾经一度因为大头佛是个丑角而羞于表演,但后来看到好多人因为自己的表演收获快乐,他就无所顾忌了。
“大头”强,挑大梁
  文革期间,“大头佛”的表演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为了让这种习俗得以保存,邓波棠兄弟和关辉洪师傅等一同回忆、整理有关资料,经过多次重复演习,终于将传统大头佛的四个套路,整理完毕,并将其完整传授下去。
当年的“九江传习所”已更名为“九江振兴武术馆”,从一块简陋的空地演变成300平方米的集训武馆,每逢周五、周六晚,都有四五十个学员来学习“大头佛”、周家拳、咏春拳和传统醒狮等技艺,年龄从5岁到50岁不等。
一排排白色的大头佛半成品有序地罗列在一旁。
  如今,邓波棠还一直坚持参加大头佛的街头表演,60多年来从未停歇。他希望有更多年轻版“大头仔”、“大头妹”能擎起这面代表佛山文化的大旗,让大头佛成为佛山人心中永恒的“开心果”。
  文:佛山新闻网 冯慧雯 杨惠茹 
  图:佛山新闻网潘伟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佛山新闻网无关。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洪泽湖污染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西安市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庆祝建党97周年系列活动
数据显示:多地首套房贷利率小幅提升
武陵源区扶贫办组织学习十九届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
全市城管部门全力护航中高考
佛山故事 | 武艺高强的汉子,竟做了60年的呆萌“大头佛”
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率达100%
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春运工作总结电视电话会议
市安监局“2017安盾”4号专项执法行动成效明显
固镇县开展健康脱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
废弃民房里人声鼎沸 民警一查竟是赌博窝点
师园社区:整治城南市场乱象
邻里纠纷产生恩怨大民镇民警调解握手言和
未来三天仍多雷雨
说唱+三句半 厦港街道创新扫黑除恶宣传形式
三水启动全民健康管理项目,打造卫生健康工作“三水样本”
石家庄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
阳江部署“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行动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落地盱眙
中国书协第七届理事书法作品展将延期到7月15日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