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托起全域旅游

绿水青山托起全域旅游
——写在第二届“踏访山水太行走进美丽邢台”集中采访活动启动之际
记者李开
花海恣肆,村落悠长,奇峻的山,秀丽的水,妩媚的湖……一处处旖旎风光仿佛颗颗耀眼明珠,把邢台装点得绚丽非常。
8月8日至10日,第二届“踏访山水太行走进美丽邢台”集中采访活动举行。这是我市在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前夕举办的一次充分展示旅游业发展成果和旅游资源亮点,树立邢台良好旅游形象的重要宣传推介活动。期间,将举行媒体见面会,组织媒体记者赴临城县、沙河市、邢台县进行集中采风活动,围绕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美丽邢台建设等工作开展主题采访活动。
太行山脚下,从内丘县、邢台县,到临城县、沙河市,我市连续举办两届旅发大会,通过搭建平台、壮大产业,不断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加快转变旅游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实现从景区建设管理向全域打造提升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品质旅游转变。全域旅游发展提质增速,生态与旅游协同发展、旅游业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邢台旅游业面貌焕然一新。
“临城依靠丰富的景区资源,加快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形成了四大特色乡村旅游片区,实现了‘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观洞’,四季旅游不断档。”临城县县长焦朝君说,目前临城已发展旅游景点69处,农家乐、渔家乐57个,观光采摘园160个,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42公里绿廊绿道。
借助第二届市旅发大会的召开,我市总投资约94亿元,重点打造临城山水休闲度假旅游、沙河生态田园特色旅游两个全域旅游示范片区,推出21个旅游新项目,为构建百里太行旅游产业带,推动邢台旅游跨越发展奠定新基础、构建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按照“打造华北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立足华北及国内外大市场,注重全景打造、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把山地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作为基本业态,精心建设特色产品、龙头精品,着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根据旅游资源、产业分布情况,我市重点实施“一核心两区三带十集群”旅游发展战略。“一核心”,即重点建设“一城五星”核心旅游区,做精做强城市文化休闲旅游;“两区”,即突出抓好邢台县、内丘县两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三带”即着力抓好百里太行旅游产业带、邢汾——邢临高速生态旅游带、青银高速文化旅游带建设。“十集群”即重点抓好清凉中太行、大扁鹊庙康养、邢白瓷文化、大溶洞休闲度假、太行古村落、大运河文化、普彤寺禅修文化、汉唐文化、工笔画艺术、现代农业休闲等旅游集群开发建设。
专家表示,我市从全域视角着眼,全域统筹,从单一景区建设管理向全域打造提升转变、由单一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旅游企业150家,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36家,国家4a级景区8家、3a级景区17家;旅行社50家;星级酒店2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9家;省级以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4家。
2017年,我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数2631万人次,同比增长24.8%;创收金额239亿元,同比增长31.8%;国际旅游接待人数30476人次,同比增长13.6%;创汇金额785万美元,同比增长9.2%;旅游业收入比重占全市收入8.6%。
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由弱小到壮大、由粗放到精细,不断完善提升,全域旅游在各个环节发挥引擎作用,推动邢台旅游不断提档增速。
发挥生态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邢台县西黄村镇、龙泉寺乡田间地头,成方连片种植的玫瑰花香气袭人。从春到冬,牡丹、海棠、玫瑰、芍药、菊花、梅花连上了趟儿,四季有花、芳香不息,抱香谷现代农业园区由此得名。
“在花香环绕的村庄里生活,在种满花卉的地里干活。闻花香,赏美景,不光心情舒畅,收入也比原来高出不少。”正在管理夏菊的北和庄村农民赵风芹,提起特色种植给自己带来的实惠,高兴得合不拢嘴,连连说“想不到”。
曾经为销路发愁的农产品如今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香饽饽”,守着家门口就能鼓起钱袋子。目前,邢台县发展踏溪湖、月亮湾、抱香谷等各类休闲农业观光园区600余处,初步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冬滑雪”的乡村旅游格局。
白墙蓝瓦的农舍、别具一格的小巷……“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在邢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正在成为人们假期出游的选择。走进一处静谧的村庄,选一家舒适整洁的民宿小住几日,既能感受村民的淳朴和热情,又能体验别样的农家生活。
在沙河市,一片又一片闲置多年的荒岗山坡,逐渐被蔬果花草覆盖。据统计,目前沙河市共有红石沟休闲生态农场、利多生态农业公园、栾卸现代农业园区等千亩以上规模现代农业园区54个,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赢”。2017年,沙河市仅农业园区就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9000余万元。
走进太行山,满目青翠,到处是一片盎然生机。位于沙河市的红石沟生态休闲农场,山间梯田错落有致,果树绿满沟沟坎坎,山脚花海争奇斗艳,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在这里闻花香、听鸟鸣、赏美景,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看着满园游客陶醉的表情,开发红石沟景区的河北宝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保国心里乐开了花:“以前这里寸草不生,荒坡、荒山上遍地都是黏土红石头,现在成了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景的花果山、致富沟。”他感慨地说,好山、好水、好空气,让红石沟天天都是“旅游季”。
市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底,邢台共注入资金36.7亿元,建设生态示范区46.2万亩。
纵观两年来市旅发大会,始终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大会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已成为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负青山才能得到金山。到2020年,我市将高标准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45处,总面积52.5万亩。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戴书军说,力争到2020年,建设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太行山休闲度假基地、邢襄文化休闲名城,把邢台打造成高层次、全要素、现代化的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推动旅游共建共享,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上周末,石家庄市民王喜禄带着家人到临城县崆山白云洞游览。返程途中,黑城乡胶泥沟村的大棚生态餐厅吸引了他。
大棚里干净整洁,景观水渠里,鱼儿自在地游来游去。“这里的农家乐有特色、环境好,在微信平台上就能点餐。”说话间,王喜禄点了几个临城地方特色菜。
“饭菜香、环境好,农家乐的生意自然好。”农家乐经营者麻晓奇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胶泥沟村的村民们通过发展农家乐、大棚采摘游等,村里一半以上的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相关产业,年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2016年就实现了脱贫。
临城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又是旅游大县,有景色秀美的天台山、风光旖旎的岐山湖、北方第一洞崆山白云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利寺塔……临城县将旅游业与扶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旅游扶贫的新路径,发展乡村游、休闲游、采摘游等,一户户缺少经济来源、收入渠道单一的贫困户依靠旅游走上致富路。
在大棚生态餐厅打工的服务员张会芳是彭家泉村村民。3年前,她通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找到了工作,她说:“在这里工作离家近,每月能挣2000多元,农忙时还能帮着家里干点农活。现在全家一年收入有5万多元,是原来的两倍多”。
近几年来,临城累计带动4万多农民吃上了休闲农业饭,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脱贫6.82万人,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2.85%。
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我市探索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子,推进贫困村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使贫困村、贫困户成为旅游专业村、专业户。广大农民通过农家院、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土地流转等方式全面融入旅游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
市旅发大会持续举办,不仅有力推动了全市旅游产业改革发展,也让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实现了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全面发展。
生态游、乡村游、文化游……融入多种创新元素的邢台全域旅游,精彩无限、前景可期。

湘江第一次省级河长会议在衡召开
经开区人力资源局深入推进退休人员补贴重算工作
巩义市举行省级“互联网+明厨亮灶”示范单位揭牌仪式
本溪队“三力齐发”筹谋2018年重点课题研究
我市召开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培训会议
绿水青山托起全域旅游
邵阳中院宣判一起涉恶案 主犯被判处死刑
9月份全市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利州区抓实“三好服务”强化扶贫金融支撑
报恩寺街夜市食客随地“方便” 窗外变“公厕”居民苦不堪言
中美专家联合会诊 中大医院预约高危疑难孕产妇
运城农产品撂响全国农博会
嵊州建成景观节地生态安葬示范区
临沂人大代表建议保护红色文化遗址
双牌:河长手机APP准时打卡上岗
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发展新跃升 鼓楼区迅速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
陈冰冰主持召开市规委会专委会
上虞区举办王充拜谒活动
市卫计局荣获我市追赶超越创新发展优秀工作范例
张祥安在市公安局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