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抓非遗保护也是抓发展


婺源讯 “为纪念朱子诞辰888周年,我们开展徽剧大戏《朱子还乡》排演工作,并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婺源县大力开展朱子文化弘扬普及系列活动,启动朱子家训、朱子祭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促进非遗保护与科学发展“同频共振”。
非遗保护的关键是传承。该县积极保护非遗项目,壮大非遗人才。今年5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婺源新增俞友鸿、方根民、汪鸿欣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至此,婺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增至9人,位居全省前列。该县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开展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普查工作,采取现场调查、社会推荐和个人自荐等多种方式,全面摸排县域非遗项目传承状况和传承人生存状况。对项目传承状况按发展型、一般型和濒危型进行分类;按项目特点将传承人划分为传统技艺、民俗、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民间文学和传统医药6大类,建立健全非遗智力库。为加强非遗人才培养,婺源还成立文化研究所和非遗保护中心,专门从事非遗传承人管理和服务工作,并投资2000万元新建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目前,婺源新培养了32名徽剧传承人。
“获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将把歙砚制作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汪鸿欣所在的大畈村,是婺源文化生态保护小区。该村500来户人家,就有300多户从事砚台产业,是“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近年来,婺源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和人才基金,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研究出版等活动。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发放一定的工作津贴,对非遗传承人项目研究和成果出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非遗人才及文化人士授予“文化事业贡献奖”荣誉称号,并给予经济奖励。同时,该县积极建设保护小区,促进非遗传承。在非遗项目相对集中的区域,分批选择长径村(傩舞)、江湾村(豆腐架)、汪口村(三雕)、大畈村(歙砚制作技艺)等13个古村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小区。这些保护小区建立了非遗展示馆等,既促进了非遗活态传承,又与全域旅游有机融合,达到了“同频共振”的效果。
走进婺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朱子艺苑,这里常态化举办歙砚制作技艺大赛,健全歙砚制作人才培育体系,培养了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120多人。该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提升非遗魅力,将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申报文化产业项目、争取文化企业优惠政策等方式,对歙砚、三雕、傩面、纸伞等非遗产品生产企业给予用地、资金、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连续3年获得国家财政部每年1000万元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婺源华龙实业公司、朱子艺苑、翼天文化旅游城等一批企业,借助政策扶持东风,已发展成为非遗产业龙头企业,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目前,婺源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国家特色文化产业项目2个,已步入我省县级文化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全县文化企业(作坊、店铺)达1179家,年产值超过百万元企业21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吕富来)

【九台区】召开2018年第一季度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暨火灾情况通报会
扬革命传统诵红色家书
马路修好两年,路面无人打扫
徐州经开区两企业获第五届徐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奖项
南平市财政局 南平市水利局关于下达2017年小水电“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的通知
婺源:抓非遗保护也是抓发展
红桥区落实精准帮扶政策一对一开展就业援助
天府新区“独角兽岛”开建 设计方案首次亮相
我市新增12个省重点建设项目
清镇市妇联开展“生态文明、无毒家庭”进社区宣传活动
青阳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
龙岗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工作会议出台“1+8”方案
感人!宿迁少女带着失明父亲上大学 暖哭!毕业学长留下200封手写信
首份“移动支付公益图谱”描绘暖城西安
40城土地量增价跌 一二线地价降温三线创新高
【城北区】北区文艺小分队唱响十九大精神
水月社区:茶香·女人
青岛出版社德州分社招聘啦
东城区培训80名冬季项目(冰蹴球)社会体育指导员
投资200亿 叙永分水罗汉林旅游扶贫项目正式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