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植根河洛大地——2017年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眸之七

  蓝天通透,空气清新。洛阳的这个冬季,给了人们大大的惊喜——雾霾少了,群众的“蓝天幸福感”更多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首次将“美丽”写入强国目标。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被确定为今后3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回首2017年,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大气污染防治、“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国土绿化、小游园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举措全面落地实施,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如今,不仅仅是蓝天在增多,我们的河渠也在变清,大地的绿色在延展,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也深深植根于河洛大地。
  天蓝云白功在人
  “过去入了冬,雾霾频频;现在蓝天白云成了‘常客’。”每天一大早,只要空气好,西工区的张月苗都要到洛浦公园晨练。她说:“现在,污染的厂子关停了,超排的行业限产了,道路一天洒水好几遍,效果就是不一样。”
  “如今,我市空气质量趋好,显然不全是‘天帮忙’,更是‘人努力’的结果。”日前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全市2017年环境保护工作报告。在满意度表决时,大家用手中的投票器,共同为呵护蓝天白云的“洛阳行动”点赞。
  2017年,精准治污“不留死角”。
  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我市成立环保专家组,把脉会诊、开出药方,控排、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烧等“六控”措施落地落实,累计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8814家,完成非电企业废气提标治理62家,取缔燃煤散烧设施1.3万个,10蒸吨一下燃煤过滤全部拆改,完成“电代煤、气代煤”7.2万户,816个施工工地全面采取扬尘防治措施。
  2017年,铁腕治污“刺刀见红”。
  市委市政府环保督察组累计行程4.5万公里,从工厂企业到背街小巷,从田间地头到社区广场,都有环保督察暗访的足迹。“零点夜查”,也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高频词”,让那些心存侥幸者望而止步。市公安、环保部门还成立联合执法组,第一时间打击环境保护违法行为。
  同时,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谁污染、谁赔偿,谁治理、谁受益,“真金白银”奖优罚劣。
  2017年,合力治污“共建共享”。
  污染防治是民生工程。去年,引热入洛、管网敷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3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6%,增幅创历年之最,数以万计的群众告别了靠煤炉取暖的历史,实现了既保冬暖又护天蓝。与此同时,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公交免费绿色出行等举措得到社会广泛响应。
  良好的空气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科学施治,清新空气将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将越来越强。
  水岸共治景象新
  暖阳和煦,空气清爽,漫步大明渠涧西段,但见环境幽雅,小路蜿蜒,到此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乐融融。“过去臭水沟一条,现在小游园一座,两个字——真好!”在涧西区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老张有感而发。
  大明渠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承担涧西工业区的排涝任务。时过境迁,大明渠排涝功能弱化,逐渐成了一处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排污渠。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洛阳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盛。长期以来,洛阳的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都在围绕河流布局延展,治河治水的实践也从未中断。然而,水量不足、水质不良、河岸不绿、设施不全、道路不畅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治。
  “河渠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市委书记李亚一语中的、切中要害。去年,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以推进“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揽子推出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河道治理、游园湿地、路网建设等234项工程,统筹推动水、城、园、林、路等“一盘棋”综合治理。一幅“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生动图景徐徐展开。
  建成5个小游园、4个公厕;治理周边背街小巷环境、全面铺开老旧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大明渠的华丽蝶变,成为全市“四河同治、三渠联动”的一个缩影。
  如今,放眼全市,无论是“四河三渠”涉及的县(市)区,还是项目范围外的汝阳和吉利,都无一例外按照亲水、兴水、活水的理念,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景观打造,致力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环境。
  “九龙治水难治水”。面对“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的困局,河长制的实施,成为治河治水的一把“金钥匙”。
  去年,我市四级河长体系已基本完善,共设立市级河长11人、县级河长163人、乡级河长632人、村级河长2204人,并结合实际配备了1600名基层巡河员。如今,一条条河流由党政领导出任河长,很多河流实现了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与此同时,在“四河同治、三渠联动”推进中,我市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建立“市委市政府牵总、河长全流域负责、市区责任分包”的“1+4+8”指挥体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纲举目张,真正让每条河流都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精准添绿惠民生
  在我省林业和城市绿化领域有一句话:“河南林业看‘三阳’(洛阳、南阳、信阳),‘三阳’之中属洛阳。”
  赞誉背后,有喜有忧。喜的是,我市森林覆盖率达48%,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13%,指标均大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忧的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森林、绿地并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活空间的需求。
  追根溯源,长期以来,林业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提升往往大水漫灌,用平均数替代了绝对数。比如,森林集中在南部生态涵养区,区域分布不均衡;洛浦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规模虽大,距离较远的群众却难以便捷地享受。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去年,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精准为民要求,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小游园建设,让绿色走出大山,让游园贴近群众,努力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景观效果和“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绿地游园格局。
  正值造林好时节,各地绿化已全面掀起高潮。在推进中,各地坚持“规划见绿、见缝插绿、提质优绿、协力植绿”的原则,把国土绿化与“四河同治”、新型城镇化建设、百城提质、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统筹推进“绿廊”提升、“绿带”构筑、“绿园”提标、“绿岛”完善、“绿网”编织等重点任务。眼下,路网沿线、河渠两岸、城郊荒山等群众看得见的区域正一步步绿起来。
  漫步老城丽景门前的游园,络绎不绝的游人有的闲庭信步、怡然自得,有的含饴弄孙、共享天伦……这一幕幕场景成为城市幸福感的生动写照。
  小游园牵着大民生。去年,我市围绕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新建、改扩建50个兼具生态、休闲、娱乐、健身功能的开放性街头小游园,为群众增添了便捷、舒适、优美的公共绿色活动空间,得到群众拍手称赞。
  诚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洛阳,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党的十九大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只要我们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体系,越来越多的清新空气、青山绿水等优质生态产品,必将给群众带来更加充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范修芳在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增强紧迫性把握原则性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长安力争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
“醉”美军台岭
崔永辉督办检查中心城区2018年高考准备工作情况
茅箭区实验学校中考监考培训会召开
绿色发展理念植根河洛大地——2017年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眸之七
丰顺台代表队荣获全市广电系统羽毛球邀请赛亚军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主题活动
成都首个共享健身舱进小区 单次最低不到7元
郄英才出席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和中央、省级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工作督办会
清河举办第四届汽车配件交易博览会
万人挤芦笙 欢度2018中国兴文国际苗族花山节
上半年银川综保区完成进出口总额6亿美元左右
广大志愿者为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添砖加瓦
三台大型舞剧演出 五月亮相德州大剧院
谭 勇:红军纪念碑前的主题党日
长沙橘子洲大桥和波隆立交桥8月将占道施工
开发区一季度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领跑全市
“一篮鸡蛋”折射的满意度
须江再现女子轻生江山警民用勇气与智慧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