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翠绿茶园,生态优美。
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茶园村民采茶忙。
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茶园。
文县碧口镇马家山村“龙井43号”是村里的主打产品。
新华社兰州5月26日电(记者任卫东、屠国玺、成欣)“忙碌完这一两个月,我们这一年大部分的收入就有了。” 当下正是5月底,水蒿坪村党支部书记高清明每天都在茶叶合作社里忙活。
“茶叶要摊薄一点,脱水效果才好。”高清明拿起一簸箕摊晾过的新鲜茶叶倒入炒茶机。炒茶机隆隆作响,炒制好的新茶香气四溢,他眼中满是丰收的期盼。
水蒿坪村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是西北少见的茶村。据史料记载,碧口镇种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这里海拔高、植被好,是我国西北地区优质茶叶培植区。水蒿坪村里,还能看到数株历经岁月沧桑的野生茶树和大山丛中的“北茶马古道”通路遗迹。
但过去茶在深山不为人知。陇南地处秦巴山区深处,交通不便、道路难行、物产难出山,让这里的人守着包括茶叶在内的丰裕物产,却难逃“富饶的贫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试种至今,现在村里133户人,家家有茶树,村上的2410亩地已全成为茶园。茶叶不仅成为水蒿坪村的绿色产业,还撑起了村民的脱贫致富梦。村里的茶叶合作社已经有76户群众参加,合作社组织专家培训农户茶叶采摘、除草、修剪、施肥等方面的知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高清明说,“龙井43号”是村里的主打产品。“清明节前价格最高的时候,新茶每斤能卖到2400元。”村里出产的茶叶每年都不够销,每户的茶叶净收入能超过2万元。通过茶产业,水蒿坪村的大部分贫困户告别了贫困。
穿越水蒿坪村一层层墨绿的茶垄,不远处是村民忙碌采茶的身影。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不到10分钟,就来到紧邻的马家山村,这里的村民个个也是种茶的好手。
马家山村掩映在青山茶园中,10年前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当时村里有人提出把茶树砍掉腾出地方重建新房,但经过一番讨论后,村里还是决定把茶园保住,采取了更费时费力的原址重建。
马家山村委会主任马明说:“当时我们就觉得不能破坏茶园,不只是因为茶叶能带来收入,也是我们不忍心破坏绿色的环境。”现如今,村里的茶产业被做大做强,不仅茶叶收入年年增加,绿色茶园的好环境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被村民保留下来的茶园成了他们脱贫增收的“宝贝”。
49岁的马家山村村民靳学富笑称全家现在“吃喝不愁”,而以前种庄稼的时候,一年都不够吃。靳学富一家15年前开始种茶,现在家里一共有14亩茶园,去年一年种茶收入就有6万元。此外他还加工别的农户的茶叶,每年家里的总收入过了10万元。
“去年马家山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8000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我们一定不落后腿。”站在茶园里,马明话语间信心满满。
绿色发展带来了良性互动和循环。文县茶叶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至1560米之间的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山地之中,环境好、无污染。种茶需要好环境,保护好青山绿水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人人都成了护林员。同时,这里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以良好生态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也得到大力发展。
碧口镇镇长肖辉介绍,碧口镇下辖的12个村当中,9个村是宜茶区,茶叶收入占到群众收入的七成以上。茶村依靠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家客栈、乡村农家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绿色的茶园经济,已经成为我们的首位产业。”肖辉说。
穿行在这些西北山村的翠绿茶园,记者既为田园风光、优美生态而陶醉,更为贫困群众找到脱贫致富的“绿色”通道而高兴。“茶好,生态好;生态好,茶更好”的绿色发展正在循环,乡村振兴正在生动实践中。(完)
郑州9月限行日历!中秋节碰上农民增收节 如何出行?
火星时代5大校区学员联合参与大型游戏项目设计
广元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广元火车站综合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
笑脸西瓜
乐至县签约招商项目15个 协议引资245.8亿元
甘肃茶村: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我市完成2018年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工作
高区检察院获省级表彰
孙兵调研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时强调 着力补齐水利短板 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学习贯彻省委宣传部弘扬“红船精神”专题会议精神
梁园区农管所加大促进农村公路工作目标
钦南区人民政府关于陈国艳、王廷文同志试用期满正式任职的通知
服务智能制造 向速度发起挑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敢于担当 荥经联社组织员工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
夏吉苗赴东至县检查防汛准备工作
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 绵竹八旬老人病中不忘交党费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收获健康
一废业出租车上路运营被查扣
福州航空迎来首位台湾机长
河长公布电话 河道有事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