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卫书明:痴迷养蜂52年

  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 余凯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追花逐蜜是一份“甜蜜的事业”,也是许多人向往的田园生活。然而,追赶花期、起早摸黑,这种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大冶灵乡镇坳头村的卫书明老人,17岁开始养蜂酿蜜,与蜜蜂作伴,将这份甜蜜而又艰辛的事业坚持了52个年头,被称为大冶“蜂王”
  教师痴迷养蜂52年
  坳头村的田埂上、树林里,排满一笼笼蜂箱,成群的小蜜蜂“嗡嗡”飞舞。最近,卫书明和儿子卫学加忙着清理蜂巢,把蜜蜂们带回来的蜜一点点收集起来。
  “差不多有400个蜜蜂箱,每个蜂箱中约3万只蜜蜂。”卫书明说,他养的蜜蜂有两个品种,一种是意蜂,大约300箱,一种是中蜂,大约100箱。
  卫书明养蜂的历史要追溯到1966年,当时只有17岁的他喜欢上养蜂。“当时好喜欢蜜蜂,到处跟别人学怎么养。”卫书明说,蜂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大家都很珍惜的食物。
  最初,卫书明只养了20箱蜜蜂。后来妻子也来帮忙,他们越养越多,到现在一直保持在400箱的规模。
  卫书明的真正身份是坳头小学一名教师。学校离家不远,蜂箱就放在家附近。每天早上,卫书明将蜂箱端出门,做好准备工作,再到学校上课;下班回家,他再搬回蜂箱。
  学校和蜂场,成为卫书明两点一线生活的全部。暑假时,他们才带着这些小精灵们去外地,四处寻找花朵。
  直到60岁退休,卫书明才全身心投入蜂场,精心照料这些小精灵。他有自己的采花路线,带着百万蜜蜂大军,风餐露宿、逐花而居。
  摸索技术成养蜂“专家”
  刚养蜂时,卫书明听说一个老师傅擅长养蜂。他提着酒肉上门,想向这个老师傅拜师学艺。听说来意后,对方却理都不理。
  卫书明一气之下跑回家,自己买书看书,钻研养蜂技术。
  没做过木匠,不懂做蜂箱,卫书明锯开木头,自己学怎么做。“叮叮当当……”每次卫书明家传来敲打声,村民就知道他在做蜂箱。
  “养蜂学问大着呢,要懂昆虫学、植物学,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边看书,一边养蜂,卫书明的养蜂技术越来越好,还不停收取野蜂回家,蜂场规模越来越大,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蜂王”。
  每年3月,卫书明和妻子一起,带着蜜蜂们在家收集油菜花蜜;5月,麻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也是采集槐花蜜的时间;7月,英山、罗田的金荞麦花等待采集;8月,又到鄂州梁子湖采荷花粉;9月下旬,本地的野花开放,他们又返回采收野花蜜。直到12月底,他们将最好的收获带回家。
  “养蜜蜂好处太多了,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许多作物需要蜜蜂授粉,来提高产量。”卫书明说。
  靠着养蜂补贴家用,卫书明将4个孩子养育成人。
  甜蜜事业需辛苦付出
  父亲养了一辈子蜂,孩子们可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可是,孩子们目睹父母养蜂的单调和辛劳,一开始就对养蜂没兴趣。直到两年前,小儿子卫学加从矿场下岗后,才跟着父亲一起养蜂。
  “小时候,别人家的小孩最羡慕我家有蜂蜜。”卫学加说,蜂蜜虽甜,但“伺候”蜜蜂却要付出辛劳。因为父亲养蜂,他吃了很多甜头,也吃过不少苦头。
  十几岁时,有一次父亲发现一群野蜜蜂,准备收到家里驯养。蜂巢挂在树上,父亲用草帽将蜂巢兜起,用竹竿挑起来,卫学加在下面帮忙。就在这时,草帽绳断了,和蜂巢一起掉下来,正好落在卫学加的头上,蜂群立马炸了窝。
  “那滋味,别提有多酸爽!”卫学加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父子两人抱头落荒而逃,蜂群在身后追赶。野蜂没收到,卫学加却被蜇了满头包。
  最让卫书明担心的并非被蜂蜇,而是天气。种庄稼靠天吃饭,养蜂同样如此。
  行内就有“好天、好花、好蜜”的顺口溜。天气晴好的日子,蜜蜂们倾巢出动,不辞辛劳四处采蜜。遇上下雨、刮风天气,蜜蜂就采不到蜜。
  “如果这个月一直没下雨,至少可以生产1000多斤蜂蜜,下雨就不好说了。”卫书明说,蜜蜂是很聪明的动物,蜂群不管飞出去多远,都能闻着气味飞回来,将采集到的花蜜吐在蜂巢上。
  最让卫书明烦恼的是9月,蜜蜂的天敌胡蜂到了繁殖季节。蜂场里每天都会出现大量胡蜂,四处捕猎蜜蜂。卫书明拿着大号苍蝇拍,四处拍打胡蜂,有时1天要打数百只。胡蜂可以入药,卫书明用塑料瓶收集起来,卖给收购者。
卫书明和小儿子忙着清理蜂巢
卫书明有400个蜜蜂箱,每个蜂箱中约有3万只蜜蜂
  冬季,是蜜蜂休养生息的季节。一些草莓种植户,每年冬天都要到卫书明这里租蜂箱,让蜂儿为草莓传花授粉。
  “蜜蜂寿命有限,冬天的繁忙劳动,会让它们提前死去。”卫书明说,等到来年春天,蜂箱里的蜂儿就所剩无几,必须重新培育繁殖。
  采集蜂蜜看似不复杂,里面藏着不少学问。“蜜蜂用嘴将花蜜吸进蜜囊后,回到蜂箱中,把蜂蜜吐在蜂巢脾上酿蜜。”卫书明打开蜂箱,抽出其中一块蜂巢脾,上面布满了正在酿蜜的蜜蜂。他在查看酿蜜的情况,一旦达到收成标准,就用摇蜜机把蜂蜜摇出来。
  “一箱蜜蜂,一年能产50到60斤蜂蜜。”卫书明说,蜂蜜要达到一定甜度才能采集,否则水分太大会影响蜂蜜的品质。如果遇到雨水多的年份,蜂蜜就会减产,品质下降。但蜜不能全采走,要给蜂群留下一部分。
  正是坚守这一份自然,卫书明的蜂蜜每年都会卖断货。“我有近百个固定客户,他们会不定时找我买蜜,蜂蜜不愁卖。”卫书明说,儿子的微信里,都是咨询、预订蜂蜜的老客户。
  然而,愿意养蜂的人越来越少。“我认识的养蜂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卫书明说,养蜂生活单调辛苦,不少养蜂人转了行,他对养蜂行业的前景感到担忧。

古雷石化产业国际投资合作系列对接活动举行   120余位行业专家、17家世界500强、16家全球化工50强企业代表参加
凝心聚力 答好新时代德阳答卷——我市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综述
我市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各地发展质量
阳泉取缔476家“散乱污”企业
成都上半年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91起
“蜂王”卫书明:痴迷养蜂52年
“741”模式:戚墅堰街道大事小事,自办自结
让他们在亲情师生情里寻找前进的动力
全力应对防风防讯 海口交警出动1141名警力一线防风
全市项目建设探访1:“东台智造”引领高质量发展
精神振奋献良策——市政协委员报到见闻
凤阳全力以赴应对突降暴雨灾害
张昊带队调研全区重大项目节后复工情况
江北孔浦变电站启动全面整修
沂蒙革命纪念馆红色故事宣讲团到武警临沂支队宣讲
大悟做好多项保障工作
贵阳市教育局:今年起 公办民办学校实行同步招生
市国土资源局干部职工自编自导演绎“国土情”
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我镇组织收看收听全市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