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考记忆】他是织带厂的一名安装工,每天复习到公鸡打鸣,命运终于为他转身!

 
周述忠时常会拿出他的大学毕业证,回忆当年的情景。
  今年高考的成绩前几天出炉了,现在到了填报志愿和等候录取通知书的时间。年届七旬的桂林理工大学退休教师周述忠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年参加高考和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情景。他告诉记者,那是一张带着油墨香气的录取通知书,圆了自己的梦,如愿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1
  从大喇叭中听到恢复高考的新闻
  1977年,年近30岁的周述忠是桂林织带厂的一名安装工。
  1977年10月的一天中午,跟往常一样,周述忠和工友正在食堂吃饭。“当时食堂会用大喇叭来播送新闻,我每天都会边吃边听。”周述忠说,在他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的恢复高考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去报考”。
  可是,在兴奋之后,周述忠冷静下来,他想到,自己初中毕业后就到雁山香冲岭农场当了5年知青,之后又在桂林钢厂炼钢车间当了4年的钢锭浇铸工,再到桂林织带厂做安装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中学习,能考上大学吗?
  当教师的大哥帮着周述忠进行了仔细分析,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和信心。
  周述忠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和爷爷都从事教育工作,哥哥姐姐也先后读了大学,上大学就是他多年的心愿。自己以前读书时的成绩很好,大哥有一次放暑假回到家还问他,以后是考清华还是考人大。“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要考清华,还是无线电相关的科系。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我怎么能错过呢?我一定要参加高考。”周述忠说。
  2
  每天复习到公鸡打鸣
  说起来,虽然没有上过高中,但周述忠十多年一直没有中断过学习。在农场工作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中除了生活费之外,仅剩2块钱,他坚持订阅《桂林日报》,到桂林图书馆借书阅读。为了省钱,他每次都是步行好几个小时从雁山到桂林图书馆,借到书再走回去。周述忠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全文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还自学农业技术来指导大家种果树和茶树。在当工人期间,他也没停止学习,创作了好些文艺作品。
  确定了目标,周述忠开始了刻苦的复习,他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状态:“那时候我脑袋里面装的全是复习,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复习上。”
  周述忠向一位老师借到了高中数学的课本,再到图书馆借了语文课本。周述忠说,和他一个车间的两位从上海来的师傅知道他要参加高考的事,特别支持他,只要没大事,都让他拿着复习材料到僻静的地方复习。
  周述忠还制作了好多小卡片放在口袋里,走路时,吃饭时,只要有一点时间,他就拿出小卡片看。
  “古人用功读书是头悬梁锥刺股,在那50多天里,我夜夜看书,总算知道了公鸡打鸣是什么时候。”周述忠每天晚上都会看书、做题到第二天清晨4点多才休息。
  也正是因为他熬夜备考,还闹了一个笑话。当年12月初的一个凌晨,突然有人敲响周述忠家的房门,开门一看是民警。民警进屋看到桌子上放着的习题,便马上退了出去,并跟他解释说,由于他家一个多月通宵亮着灯,他们怀疑有人在聚赌,所以才来检查。

全市粮食工作会议召开
阜南县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会议
广东经济形势报告会珠海市专场活动走进高栏港区 建设一流港区 助力“二次创业”
马国强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市政协机关调研
蓝绍敏走访调研南航:深化校地高水平全方位合作
【改革•高考记忆】他是织带厂的一名安装工,每天复习到公鸡打鸣,命运终于为他转身!
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集中学习会
革命老区村庄举行红色经典诵读会
国庆期间旅游供需两旺 百姓更加重视精神层面需求满足
台州市审计局对台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俞宏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通知
秦皇岛开发区西区工商局加强实地巡查
郊区信用联社小微贷款余额突破亿元
市政协六届七次常委会议强调 继续推动政协工作提质增效
“一部手机”激发保山旅游热效应
富锦市人大检查组检查指导富锦市妇儿发展规划工作
书香三八节 朗诵读名篇
【接续报道】节前家当烧毁 爱心人士资助
宿州市质监局宣贯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抢险救灾一线上的生动党课
金鸡菊中行 人在画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