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在红土地上的“文艺轻骑兵”

  ——市歌舞话剧团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纪实  
  玉山县怀玉山乡玉峰村,正在这里演出的市歌舞话剧团演员们与现场观众互动。
  记者 徐芸
  “你这个人呐,一看到酒就像蚂蟥见血一样,别人叫你去喝酒,你不喝到人家酒壶见底、板凳坐断,你是不肯走的,我估计。”
  “林干部有你帮扶,我不怕的,呵呵呵……”
  “你看看,我们现在这精准扶贫搞得好呀,我负责帮扶你。其他的贫困户都富起来了,像你这几十岁的人还天天吃救济补贴款,你脸不红呀!你好意思吗?”
  ……
  1月8日,在余干县乌泥镇港背村文化广场,围坐在小板凳上看戏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就连拖拉机、摩托车上也都站满了人。简易的一块幕布下,市歌舞话剧团的演员们正在表演自编自创的小品《第一书记》。
  演出结束时,已近黄昏,演员们匆匆收拾好“家当”,立马乘上大巴,赶往万年县珠田乡越溪村,准备下一场演出。群众们热切的期盼,正是他们扎根基层“土壤”汲取“养分”所结出的丰硕成果。近60年来,市歌舞话剧团始终如一,在送戏下乡中,打造节目精品,传播党的好声音,讲述身边好故事,锤炼演员好作风,唱响了我市歌舞话剧团的文化品牌,被人们誉为革命老区的“文艺轻骑兵”。
  1960年8月,市歌舞话剧团正式成立。鼎盛期,全团高达 130余人,单管弦乐队就有40余人,先后上演了那个年代流行的优秀大型歌(舞)剧《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深受观众欢迎。1964年,为配合中央和省社教工作团在饶农村工作,市歌舞话剧团组建了2个演出小分队,深入田头、村口、晒谷场和农户家中演出,受到了农民群众和省市领导的好评,还引来了《人民日报》专刊报道。
  2012年,作为首批转企改制试点单位,市歌舞话剧团迈步走上市场化道路。一时间,剧团演员们人心涣散。
  如何迈出第一步?此时剧团的演出设备已老化陈旧,一部舞台车已使用了十年而破烂不堪,市歌舞话剧团团长张培园毅然决定,自掏腰包借出10万元,及时修复了舞台车和演出器材,并采取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各类演出市场,先后参加了三清山集团总裁联谊会、余干县创优发展环境共建美好家园文艺晚会、横峰“岑山情中国梦”国庆文艺晚会、铅山石塘廉政杯最美石塘人文艺晚会等市内的众多商业演出。与此同时,还参加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南方绽线交易会、 2014浦东文化实事工程上海浦东巡演,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扬。
  2014年,市歌舞话剧团原创演出的我国首部以方志敏清贫精神为主题的大型廉政诗话剧《为了可爱的中国》,成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汇报演出。2015年该剧还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展演活动。
  时光荏苒,在岁月的轮回中,经过改制,市歌舞话剧团终于实现“华丽转身”,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大幅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无论时光如何更替,剧团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一直未变,他们把“为人民演出”的建团宗旨代代相传。
  从肩挑手提,到自行车出行,再到至今设备一应俱全的“大篷车”,剧团送戏下乡出行方式在不断变化,但常下乡、常在乡,把欢笑送给更多群众,却是演员们始终不变的初心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群众越期盼,演员就越有演出的动力。“我们剧团每到一地,当地的村民听说有演出,激动得欢呼雀跃,像群孩子。”张培园说,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很多老人那种对文化渴求的眼神直击人心。
  “说实话,下乡演出的确很‘苦’,但我们却因此收获着‘甜’,收获着快乐。”张培园向记者陈述,在农村演出,大都以露天广场为主,夏顶烈日、冬冒风雪,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盛夏酷暑,无论多热,演员们都要穿上衬袄,一场戏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寒冬腊月,呼啸的北风冻彻全身,演员们却因剧情需要穿着薄薄的纱衣;装车、卸车、装台、卸台,冻裂、磨破双手那是司空见惯的事。
  一年365天,市歌舞话剧团的演职人员大半年的时间都走在路上,他们把精彩的演出源源不断地送到乡镇农村、田间地头,把艺术的根深深扎在农村这片沃野之上。
  “每一次演出结束,村民们都敲锣打鼓欢送我们,走出好远了,有的村民仍然依依不舍。看到群众对我们歌舞话剧团的渴望和开心的笑容,我们再苦也值得!”市歌舞话剧团演员郭润宏激动地说。在常年为农民演出的实践中,他们深刻地意识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农民是一个广大的观众群体,只有不断地为他们提供精美的文化大餐,才能真正实现一个文艺工作者存在的价值。
  在坚持下乡的过程中,市歌舞话剧团从基层出发,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结合各个时代的中心工作,当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员、党的声音的播音员、社会正气的传递员,一批又一批听得懂、留得住、传得远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推陈出新。
  几十年来,市歌舞话剧团先后培养和引进艺术家56名,上演大型话剧66台、大型歌舞剧29台,创作大型话剧、歌舞剧30台,音乐、曲艺、小品、故事剧、诗歌等不计其数。该团还把精准扶贫与文化帮扶送戏下乡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知识抢答方式编排了不同的歌舞话剧,让广大基层百姓了解精准扶贫等惠民政策,深入上饶县、余干、鄱阳、横峰等地各乡镇开展文化帮扶和送戏下乡活动,实现了基层群众全覆盖。每到一处,演员们还给当地文艺爱好者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得到了各地的广泛好评。
  一路走来,市歌舞话剧团不曾躺在过去的成绩簿上啃老本,也不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就,而是大胆改革创新,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基层发现题材,注入红色元素,唱响时代主旋律,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棵“常青树”。市歌舞话剧团平均每年送戏下乡多达300余场,年服务群众达10余万人次。

东城区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
宿迁——“爱心衣墙”让爱心无限传递
永兴电商扶贫扶出精气神
琅塘镇推进村级“小微权力+互联网+监督”制度运行
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服务全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驰骋在红土地上的“文艺轻骑兵”
秀洲区天福村举办“蚕桑情·话丰收”活动
[畜牧局]我市正式出台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
福州市“以理服人”基层理论宣讲比赛落幕
问十乡“扶贫日”召开脱贫攻坚政策业务培训会
2017年“无记分有奖励”开奖
长岭开创“七五”普法新局面
市政协十三届六次常委(扩大)会议召开 加强理论学习 推动更好履职
宜君县稳步实施驻村干部“暖心工程”
鹿邑县分批对全县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
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爱国 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启动
台州新增2所省中职名校
今年清明到峨眉山 游客可以乘坐全新的万年索道啦
沙县召开全县防寒防冻紧急工作会议
中共木兰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