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最能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23日,我市召开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吹响了城乡建设冲锋号,明确提出今年我市的城乡建设工作将围绕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生态河源、现代河源“两个河源”发展思路,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及功能性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高标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实现河源在粤东西北率先振兴目标。
高标准开展中心城区规划建设
中心城区是实施都市经济带动战略的主战场,也是“现代河源”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主引擎”。今年,我市将按照“沿江筑城、跨江扩城、拥江提升”的战略谋划,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根据工作安排,我市今年要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完成河源市高铁新城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和6大片区即“1+6”规划等25项规划编制工作。
记者梳理发现,我市今年城市的规划编制,亮点颇多。其中,“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功能廊道,重点将完成东江、新丰江沿岸生态景观功能廊道规划设计,加快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公交站场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按照功能组团,大力促进高端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要素集中集聚,着力把“三江六岸”生态景观城市功能廊道,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绿色产业拓展首选地、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高端服务职能集聚地和品质化滨水建设示范区;统筹推进中心城区6大片区开发,就是按照“优化老城区、强化新市区、激活西部资源、加快江东新区、提升高新区、培育东源县城”的思路,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强化城市功能,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质量,决定着一个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改善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今年,我市将坚持宜居宜业为导向,围绕提升城市功能,谋划了36个建设项目,大力吸引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央企进入河源,同时鼓励、扶持市属国企和本土民企做大做强,参与到城市开发建设工作中,掀起大开发、大建设高潮。
今年,我市还拟定出94个城乡建设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79.4亿元,主要为加快贯通红星东路和新一路、推进西环路南段升级改造、建设大道下穿中山大道、黄沙河整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源校区、深河人民医院等工程建设。同时,各县区积极谋划了一批县城及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动发展,推进县城提质扩容。
据介绍,上述项目落地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的基础设施,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城市集聚,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是城建工作的落脚点。今年,我市将继续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规划编制“两个全覆盖”、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创建、宜居社区创建、农村危房改造等“五个专项”工作。
根据任务安排,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上,我市今年将认真贯彻执行《河源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管理条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法制化进程;加快10个片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探索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和ppp市场化运营;按照《河源市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全市76个镇级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
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规划编制“两个全覆盖”工作上,我市今年将确保全市全面实现城乡规划编制覆盖率、规划管理队伍覆盖率均达到100%,并尽快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真正发挥规划编制成果和机构人员的作用。
在农村危房改造上,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危房改造与精准扶贫工作的衔接,确保所有以危房为唯一住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制定具体改造方案,落实配套资金,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竣工验收和资金拨付等工作,确保完成2978户改造任务。
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上,我市将依据不同类型镇、村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资金支持,搭建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创建工作中。今年,每个县区至少完成1个特色小镇、2个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在宜居社区创建工作上,我市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功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确保今年成功创建44个宜居社区。
加快理顺城建工作体系
一座城市好不好,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今年,我市将紧抓改革创新,加快理顺城建工作体系。
今年,我市将加快完成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市各县区4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并制定出台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市对县区、县区对镇、街考核的制度,实现综合执法正常有效运作,管理水平有质的提高。
此外,我市还将积极推进城建体系改革,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城建工作职能体系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城建体系改革,实现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改革目标,全面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经营的综合效益。同时,我市还将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切实抓好住房保障工作
住房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今年,我市将积极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基础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根据今年任务部署,我市将加快江源棚户区及各县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全年建成棚户区安置房224套,完成政府投资2015年前开工建设的公租房分配815套以上。
此外,我市还将切实抓好房地产经济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供求计划,合理供应土地,加强房地产项目的规划审批和管理工作,抓好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我市启动新一轮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我市在23日召开的全市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启动了新一轮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要求在2020年底前通过审查批复。
据了解,现行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08年编制,规划期限为2009年-2020年。由于现行城市总规将于2020年到期,我市研究决定开展新一轮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开展新一轮城市总规编制工作,是河源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建设“两个河源”的现实迫切需要,是实现决胜小康、率先振兴、同步现代化目标的长远发展需要,对我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市需要新的总规来指导城市发展,开启扬帆远航新征程。据了解,这次城市总规编制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水平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按照建设“两个河源”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把握好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突出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推动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根据工作安排,我市将于2018年底前完成2009版城市总规评估,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基础资料调研,制定总体规划纲要;2019年6月底前形成总规成果,12月底前完成市级规划的成果审查;2020年初上报省政府审批,2020年底前确保通过审查批复。
会议强调,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城市总规编制工作,城市总体规划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规划一经批准,便具有法定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改变,必须严格依法实施。
城市总规编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会议要求,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多规合一”的编制原则,全面动员各级各部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确保高质量编制好城市总体规划;要坚持开门编规划,通过听证会、咨询会等形式,集思广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城市发展和总规编制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河源宜居社区增至55个
23日,我市召开城乡建设工作会议,通报了2017年我市城建“五个专项”工作(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城乡规划编制“两个全覆盖”、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创建、宜居社区创建及农村危房改造)考核情况。去年,全市成功创建24个宜居社区,截至目前,我市宜居社区增至55个。
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工作,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上,各县区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配备较为齐全,保洁队伍明显加强,经费投入得到了基本保障,督查督办机制得到了较好落实。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6.62%,无害化处理率达85%,村庄保洁覆盖率达100%;分类减量比例为52.81%。
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和规划编制“两个全覆盖”工作上,我市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其中,管理队伍建设上,各县区基本完成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配备工作,其中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江东新区均配备了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在规划编制上,目前,全市94个建制镇(不含源南镇)均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任务;全市94个建制镇中,已完成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有19个,覆盖率为20.2%;全市1212个村中,已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有981个,覆盖率为80.9%。
在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上,各县区均制定了年度创建实施方案,明确了年度创建示范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建筑风貌管控,启动镇街、村房屋立面和景观改造,大力实施宜居提升工程,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在宜居社区创建上,各县区通过宜居社区创建工作,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环境更加整洁优美、社区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社区安全防范更加有保障、社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社区管理机制更加健全。2017年度,我市共创建广东省三星级宜居社区24个,全市宜居社区总数增加至55个。在农房改造工作上,省下达我市2017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为5600户,截止到2017年底,开工率100%,竣工户数为5463户,已竣工97.6%。
(本报记者 董伟伟 高芳芳)
我市普降入春首场透雨
深圳海关查获10万余件问题货品 案值逾千万(图)
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8%
泰兴市成立博士协会
零陵水口山镇开展矿区大排查行动
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
市人社局:我市5家基地入选全省创业示范基地
我市召开铁合金园区选址工作现场办公会
郧阳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市图书馆2018年第一期换书活动圆满结束
瑶海全民健身中心基本完工
两节将至 肉蛋类价格将呈小幅震荡上行
图说“两会”
省人大法工委到我市开展《黑龙江省节约用水条例》立法调研
2017年我市“精准服务企业 振兴实体经济”专项行动 成效显著
乐亭打造华北错季蔬菜供应基地
中国旅游界“奥斯卡”吉林召开,芜湖马仁奇峰景区抱走大奖
睢县“春风行动”为企业输送员工近八千人
化州以党建为引领致力提升城市品位 党员成为“三江六岸”整治建设的“领头雁”
市城管执法局部署创国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