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高等教育短板需要深圳速度

6月12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动工,全面启动校园基础建设。深圳将增加一所名校,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史落下一颗重要棋子。
中大深圳校区引人关注的首先是面积大:深圳校区的占地面积比中大广州三大校区的面积总和还要大。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拿出这么多地去盖一所大学,体现了深圳对发展高等教育的热切与魄力;更引人关注的是它的定位:主要布局医科和新型工科,重点发展医学、药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智能工程、航空航天等学科,拓展优势医科的内涵发展,补齐补强工科发展短板。这样的定位和以创新发展立市的深圳可谓完美契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太少,一直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短板。在特区成立的前十几年,深圳只有深圳大学、深职院、深圳信息学院三所高校,数起来一个巴掌都用不完。因为缺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基础科学和源头创新也一直被认为是深圳的短板,深圳发展的底蕴和后劲也因此饱受质疑。
就在一个星期前举行的未来论坛深圳峰会上,主持人、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抛出了一个“院士之问”:“深圳如何能在科学和高技术产业超过旧金山湾区?”面对“院士之问”,院士、教授们的回答各有精彩之处,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期待,那就是深圳必须尽快补长基础研究的短板。
要补长基础研究的短板,发展高等教育是绕不过去的坎。众所周知,常常用来和深圳相提并论的硅谷就位于旧金山湾区,硅谷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并得名,后来依托附近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成为高科技产业全球翘楚。硅谷周边的名校共有十多所之多,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北理工大学等等。这些名校不仅为硅谷输送了人才,其雄厚的研发力量和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也是硅谷科技创新的重要依靠与来源。
深圳很早就清楚自己的短板。打造高质量的大学需要时间,可时间又不等人,不缺改革精神的深圳进行了大胆探索,那就是自主办学和合作办学并举、以创新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弯道超车。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深圳更是加快了步伐: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共5所高校陆续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招生。5年新增5所大学,这是深圳在发展高等教育上创下的“深圳速度”。此外,深圳还不断推进特色学院的建设,而根据协议,清华、北大、中科大等著名高校未来将建设深圳校区,招收研究生或本科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
事实证明,深圳的探索是行之有效的:截至目前,深圳建有13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从2010年的6.73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9.67万人,增长43.68%。高校扩张也使得师资大幅提升,目前深圳高校专任教师有5725名,其中58%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位居全国前列;全职院士从2010年的4名增至目前的24名,高校已成为深圳高层次人才最大蓄水池。而这些高校又与近10家深圳引进的诺奖实验室以及数十家新型研究机构一起,构建起了深圳源头创新的生态圈。
按照规划,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要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20万人,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以目前的发展速度看,这个未来不是梦。而梦想能够照进现实,还在于一砖一瓦地建设。有昨天的动工,才会有明天的收获!(评论员 胡蓉)

美术老师的别样暑假
惊险48小时!医护人员全力救治“切口妊娠”病人
临沂兰山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完成 增幅达6.3%
芗城:天宝镇贯彻“六千百日”会战精神 强化“两违”管控力度
代表委员:"让孩子发现比手游更有趣的东西"
补上高等教育短板需要深圳速度
我市组团到惠州学习考察旅游工作
陈永奇到开发区调研
江永县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解放思想,来一场“头脑风暴”
市民调中心完成对全市基层党建群众满意度调查
瑶乡师生 大开眼界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 6月12日后买车或更划算
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示范段工程正式启动
市统计局开展“春蕾助学•金秋圆梦”主题党日活动
让台胞更好分享上海发展机遇 李强会见台湾新北市市长朱立伦一行
泰兴中国黄桥乐器产业集群获批 “江苏省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
小伙用变声软件扮“美女”发嗲,骗走男子3万元
歙县:相约富岱 共享“梅”好时光
交通局:市人大到常宜高速公路进行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