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马慢书信远”到“随时随地天天见”


大街上有人边逛商城边用智能手机聊微信、视频通话,这情景在当下再普通不过。然而,在40年前这些是难以想像的。从书信、电报到固定电话、bp机,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顾冰一家的“联络史”是改革开放40年来通讯变化的一个缩影,形象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顾冰说,当时工人家庭基本上没有电话,远距离通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写信,一封信走上十天半个月很正常,时间再长点也有可能要一两个月。如果家里有红白喜事需要召集亲人,只能去邮局打电报,当时打电报也很简单,一般几个字就能把事情说明白。因为是按字收费,没有重要的事,一般人也不会去打电报。在她印象中,她打过两次电报,一次是1979年父亲在三院抢救无效去世,她一边哭一边在邮局给乡下老家的亲戚们发电报报丧。还有一次是1985年,她独自带3岁的女儿到上海求医,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后,她心急如焚地给出差刚返家的丈夫发电报,让他连夜坐火车到沪。两次电报都只有三四个字,可是字字锥心,所以她印象深刻。
  到了1988年,家里终于安装了第一部固定电话。“我至今还记得是一部奶白色的电话机,转盘拨号式的,当时觉得特别高档,还买了一块特别好看的方帕子盖着它。”顾冰说,因为安装了电话,亲戚朋友们到家里来做客时,也都喜欢来参观一下电话机或者直接打一个电话。
  1994年,顾冰花了1200元购买了一部bp机。“有了bp机,联络更方便了。有事可以随时呼我,如果没在家,我会满大街找公用电话回过去,那时候男男女女都以腰上别着bp机为时髦。” 
  顾冰笑着说。尽管那时的bp机和现在的智能手机无法相提并论,但在当时也算基本实现了随时通讯。与bp机几乎同时期的还有一种通讯工具,俗称“大哥大”,但那时人们的工资水平每月只有一二百元,一部“大哥大”要上万元,所以普通人家很少能买得起。“拥有一部‘大哥大’成了当时成功人士的象征。”顾冰说。
  随着单色屏数字手机的出现,相对亲民的价格加上个头小易于携带,很快便取代了“大哥大”,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1999年,顾冰和丈夫各自买了一部手机。刚买手机的那段时间,连续好多天没有一个电话进来,“那时候还时常把手机拿出来,看看是不是没电了,或者是不是电话响了没听见,不然怎么老不响呢?结果还是俺两口子互相打了个电话才确定了手机没问题。”尽管单色屏手机只能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但在当时已经是很方便的通讯工具了。
  新世纪到来后,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家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网络。2008年,顾冰的女儿出国留学,周末的时间,女儿偶尔用网络聊天软件和家人视频联系,还经常和父母分享国外的生活、学习情况。但如果父母不在上网,她就要打国际长途回家。“那时候国际长途电话费可贵了,一分钟是几块钱还是十几块钱吧,孩子觉得贵,每次也不能说几句话就匆匆把电话挂了。”
  2012年,顾冰更换了智能手机。现在,她可以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与亲友联系,不久前她还学会了用手机购物、打车、收付款、发红包等等。如今,顾冰的女儿已经到深圳工作了,现在母女之间的联系真的做到了随时随地,“天天见面”,打开手机,连对方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能看清,仿佛亲人就在身边。  

今年我省约有5~7个台风北江或现20年一遇大洪水 市三防办提前准备积极应对
住建部:对投机炒房等乱象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抚顺路批发市场空中停车场6月启用 规划泊位550个
辉县市:党的十九大稳定安全信访工作总结大会召开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从“车马慢书信远”到“随时随地天天见”
古城遇见民谣!这个盛夏,大鹏所城用音乐带你飞
高潭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新时代发展篇章
全市县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骨干培训班举行
病魔无情人有情——斗笠山镇汇源煤气有限公司为癌症患者送来及时雨
省政协到扶沟县走访慰问贫困群众
首届“手绘新钟楼寄给TA”公益活动启幕
海州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
北京南站10月7日夜落客人数将过万 网约车提供进站服务
赞!海丰这一红色村上广东新闻...
龙安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肉类专项整治活动
岩溪镇顶安B区一期在装修 二期开始建设
陵川县多部门开展节前市场检查
市健康教育所构建“防污堤”
曾经的高考状元失联9年 患癌妈妈:想再见儿子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