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的精彩蝶变 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从改革开放初期一间不起眼的小加工作坊,到现如今年产4万吨精米、产值过亿的集团公司,六安鑫源米业集团董事长吴以堂回忆起自己从事25年的大米加工业,感慨颇深。
  吴以堂出生在裕安区平桥乡吴巷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1980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庭贫困辍学在家。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兴起,头脑灵活的他不愿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先后跑过运输、创办过酒店、做过大麻收购生意。
  1992年年初,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正是基于南巡讲话的重要思想,1993年,我国粮食市场开始双轨制,部分粮食市场得以放开,这一政策很快催生了大批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吴以堂靠着自己对国家政策的关注和敏锐的观察,认定未来粮食市场必然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决定兴办大米加工企业。说干就干,当年,吴以堂创办了一家米业加工作坊。起初,他觉得办大米加工厂很容易,可真干起来之后,他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缺人、缺资金、开拓市场难,这些都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吴以堂起早贪黑地忙碌,他说:“创业之初非常艰苦,我和两位乡亲一起收购稻谷、装车、卸车、碾米......吃饭没个准时,年产只有千把吨,谈不上产量和产值,只能说维持温饱而已。”
  1996年,随着国家粮食政策几经变革,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无所适从,企业发展裹足不前。1998年,全国粮食丰产,粮价大幅下滑,加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粮食加工企业损失惨重,不少企业被迫选择了停产转行。“危机也是契机,按照市场规律,明年的粮食行情肯定会有一个大反弹。规模才能产生效益,我们应该继续扩大规模。后来证明,那次冒险的坚持是值得的。”谈到当时的决定,吴以堂一脸的自豪。
  1999年,靠着自己良好的信誉,吴以堂多方筹措了20多万元,开始着手筹建六安市鑫源精米加工厂,有15名员工和4台二手设备。吴以堂说:“当时,仅大米打包装车,一车就得用工6人,4人扛包、2人架包,装满一辆车得10个小时。称重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得把大米搬到磅上过秤,少了添一点、多了去一点,重量不够精准,可能达到半斤之差,也很耽误时间。”
  企业要发展,质量是保证,销售是关键。为了开拓市场,他一边把好大米质量关,一边带领员工到处跑业务,只要哪里有大米需求,他都会亲自上门谈生意。他清楚地记得,1999年10月的一天,经人介绍,吴以堂和一位员工连夜带着一车大米赶到浙江省义乌市销售,客户却失信,以大米质量不行、价格高为由,拒绝了他的大米。看着眼前的一车货,他们决定到当地大米批发市场试一试,向过往的市民和销售商推销大米,优质的大米、合理的价格,当天下午5点,一车大米就销售一空,但他和员工却一天没顾上吃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凭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吴以堂创办的精米加工厂越办越好。由于大米质量过硬,赢得了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大米销售逐渐增多,当时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万吨,产品供不应求,有的客户为了一车大米,甚至要排一两天的队。曾经设备落后、条件简陋的加工厂,此时已成为固定资产上百万元的企业。
  时过境迁,6年后的2005年,企业更换了设备,添置了日产100吨国内较先进的大米生产流水线,色选机、刨光机、电脑控制仪等科技设备一应俱全;扩建了厂房,从生产加工到办公条件均得到了改善,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经历风雨方能见彩虹。2009年12月10日,六安市鑫源米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了;2010年,吴以堂投入1000万元扩建车间、新建仓库、购买设备。截至目前,集团已拥有7个共计1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库和25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年产4万吨精米,年产值1亿元。白天检修,晚上生产车间隆隆的机声不绝于耳,不一会儿功夫,稻谷便完成了蜕变史,一晚上生产100多吨大米只需3名员工,包装净重没有1克差别。提及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吴以堂说:“鑫源米业立志走新型工业化路子,改造传统的粮食加工业,直接将目光定位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上,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夯实硬件设施基础。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实施数字化、程序化过程管理,有利于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性。”
  曾几何时,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缺粮”、“饭碗”等词已经被绝大多数人从生活词典中删除、从记忆中忘却。从温饱走向小康,国人的餐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温饱解决后,如何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成为新的课题。近几年,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反复强调“粮食”和“饭碗”问题。
  吴以堂说,同样是粮食,现在我们吃的粮食,和计划经济时代吃的粮食,有着天壤之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大家只能吃糙米,这类米产量高、口感差,现在市场上供应的都是优质大米。粮食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人们从只求吃饱到追求吃出健康、吃出特色、吃出品位,健康、营养、安全的中高端大米消费需求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粗粮和精粮实际上就是生活质量的差别,从饭碗就可看出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除了拼价格、渠道、促销,更要拼品牌,鑫源米业开始致力于从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质量控制,邀请专家来厂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从2005年的订单式生产,到现在的租赁土地自种自产,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确保了原粮的优质优产。“淠河”牌鑫源系列大米顺利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被确定为“中国绿色食品”,产品的质量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荣获“全国放心粮油示范企业”,鑫源集团也成为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加工出市民需求的“放心米”。2011年的首届中国粮油榜推介中,该集团荣膺中国百佳粮食企业和十佳民营粮食集团两顶桂冠。无论技术如何革新,鑫源米业的每一包大米背后,依然是保证质量那一颗初心。
  40年光阴飞逝,改革开放来到了“不惑之年”。人们拿着粮票换米的光景已无处寻觅,米袋子也成为藏在角落和记忆里的的纪念品。改革开放为怀揣梦想和有冲劲的企业提供了机遇和沃土,从1993到2018,鑫源米业集团也从一颗萌芽的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我们米厂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人的扶持,我很感激。改革开放40年,是一个值得被纪念的节点,我也非常荣幸自己加工的大米,见证了近万个日月里的餐桌风云。”
  现身为六安市粮油产业协会会长的吴以堂表示,未来还有下一个40年,100年,时代在变,但初心不变。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成长起来的鑫源米业,未来也必将和全市其他大米加工企业携起手来,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健康营养而不懈努力。(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家佳)

东乡推进农业“机器换人”
成都产生新独角兽:完成10亿元D轮融资 医联跻身独角兽行列
10家企业得到援企稳岗补贴9000余万元
郧阳区严格执法净化库区环境
对深湛铁路电缆“下黑手” 四名嫌疑男子落网
一粒米的精彩蝶变 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
市长刘非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五讨论组讨论时强调:集思广益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莱阳卫校举行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
440多个邮筒仍在使用 30家创意主题邮局获青睐
省政协来沈调研“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工作
铁路综合客运枢纽8月投用
徐州市质检中心开展电力用煤安全性研究
南京共享单车大战:从“拼数量”转到“拼服务”
南昌开展征地拆迁作风建设专项整治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中国网:河北承德高新区中小学大课间展示评比活动圆满结束
古丈引进5亿元台资开发有机农业产业
日照市民公园最新进展来了!D区8月份有望开园!
救援直升机即将在射洪“首飞”
云岩区召开2018年创新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推进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农村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