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银行业五大举措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浙江丽水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立的三个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近年来,丽水银行业通过创新信息对接、抵押担保、风险共担、产业扶贫、金融帮扶等五大方式,有力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质效,但也存在部分扶贫贷款资金发放使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等问题,亟待下一步规范完善。截至2017年末,丽水银行业共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扶贫贷款8087户、余额6.83亿元,不良率仅0.67%,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5627元持续快速增长至2017年的11124元,增幅达97.69%,助力丽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七年居浙江各地市首位。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信息对接方式,提升扶贫贷款发放效率。一是深化信用体系建设,精准建档授信。全面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行政村信用评价全覆盖。同时,推动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将丽水地区全部49.28万户农户信用信息入库保存。银行机构依托数据库对接低收入农户名单,开展批量建档立卡,并进行批量信用等级评定,目前,建档立卡率已达100%,实现了25.38万户低收入农户全覆盖。二是定制产品,精准匹配需求。通过村居化管理、定期走访等形式,全面掌握低收入群体易地搬迁、升学转学等特定资金需求信息,针对性地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量身定制“移民安居贷”、“生源地助学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积极发放扶贫小额贷款。如遂昌联社对接民政部门收集移民信息建立数据库,创新推出“移民经商贷”,可一次授信、随用随借、循环使用,利率较普通贷款下浮20%,有效助力移民易地搬迁后经商致富,截至2017年末,已累计发放贷款1032户、金额1.3亿元。三是加强银政联动,精准扶持创业。当地银行机构与扶贫办、旅委、妇联、团委等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共享农家乐民宿、来料加工、农村电商等重点创业领域贫困群体名录,银政联动重点支持经部门推荐的创业贫困村、贫困户,截至2017年末,已累计发放贷款8635万元。
(二)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提升扶贫贷款可获得性。一是盘活农村基本产权“增信”。辖内银行机构紧抓农村产权改革契机,创新涵盖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村经济合作社股权、公益林收益权等低收入农户基本产权的多层次、多类别融资产品,为低收入群体增信,并推动政府积极完善评估、抵押、流转等配套建设,加快确权登记进程,提升产权融资审贷效率,2017年末,丽水市低收入农户产权累计融资额达4.65亿元,惠及4235户。二是借力担保机制“互助”。由村民、村集体、政府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成立村级互助担保组织,低收入农户以自有产权向互助组织提供反担保,再由互助组织为低收入农户贷款提供担保,截至2017年末,已在丽水地区扶贫重点村组建互助组织170家,发放扶贫贷款余额3.92亿元。
(三)创新风险共担方式,提升扶贫贷款可持续性。一是构建村民风险共担机制。在建立村级互助担保组织的基础上,根据村民日常联系紧密等民风民俗特点,创新村民信用捆绑、山林农地转租、亲属或大户垫付等柔性手段化解信用风险,有效弥补行政、法律手段的不足。二是构建风险补偿机制。丽水市县两级政府通过专项奖励、财政贴息、担保基金等措施,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扶贫信贷投放,撬动扶贫资金,形成规模效应,如松阳县政府投入资金613.25万元,撬动4869万担保基金,带动1.52亿元贷款授信,惠及低收入农户1021户。三是构建风险分散机制。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推出“银政保”业务,由政府对低收入农户贷款给予全额贴息,同时以农户贷款金额的1.5%出资向保险公司投保,银行、保险按30%、70%分担风险,有效发挥了政府扶贫信息优势、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和保险风险分担功能,增设风险防线。截至2017年末,累计发放“银政保”扶贫贷款3.21亿元,惠及4869户。
(四)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提升扶贫贷款造血功能。一是依托扶贫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以富带贫、抱团互保等方式对贫困户、低收入社员发放担保贷款,引导抱团发展、整体脱贫。截至2017年末,当地银行业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余额达1.7亿元,带动286户贫困社员生产脱贫。二是依托扶贫产业链开展产业链融资,围绕农产品产业链,通过核心企业、经营大户、产业能人提供担保,串联产业链上下游低收入农户,给予整体信贷帮扶,带动低收入农户集体致富,实现信贷由“一个人”向“一条链”延伸,如,截至2017年末,松阳联社通过茶产业链模式贷款余额8654万元,惠及低收入农户1035户。三是针对当地茶油、杨梅等特色扶贫产业及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等新型农村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特征,对集群内贫困户创业致富信贷需求实施批量调查、集中授信。如青田联社先后推出“山茶油专项贷款”、“杨梅专项贷款”和“农家乐贷款”等特色产业扶贫贷款,发放相关贷款109笔、余额2684万元。
(五)创新金融帮扶方式,提升扶贫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近三年来,丽水市“村村通”覆盖率从80%逐步提升至100%,各行政村已形成“网点+助农服务点+ atm +便民pos+自助服务终端+电子银行+ipad”等多位一体的村级特色服务网络体系,大幅减少低收入农户业务办理成本,有效破解基础金融服务上山进村入户难问题。二是信贷服务“入村”。丽水农金机构通过派驻信贷扶贫村级联络员、金融扶贫驻村指导员等形式摸清低收入村民信贷需求,积极“送贷上门”,最大程度满足农户有效信贷需求。如,截至2017年末,庆元联社在辖内345个行政村派驻村级联络员,实现100%全覆盖,发放扶贫贴息贷款余额5106万元、1686户。三是金融帮扶“零距离”。针对低收入群体金融知识普遍比较匮乏的现状,深入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和公众风险教育宣传,提升低收入群体电子机具使用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2017年,丽水农合机构共组织宣传活动5000余次,覆盖辖内95%的行政村,惠及低收入农户约25万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扶贫贷款资金发放使用不规范。如部分银行机构在发放光伏扶贫贷款时,对合作的光伏经销企业没有设置准入要求,且对光伏设备质量、安装成本、后续维保等情况缺乏判断能力,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欠缺,导致部分光伏扶贫贷款资金被光伏经销企业以虚报光伏发电设备价格的方式套取或被借款人挪用。如,调查发现某农户在扶贫光伏贷款获批后,减少实际安装面积,降低项目预算,腾挪信贷资金7万元用于个人消费。
(二)财政扶贫资金参与贷款担保存在政策制约。财政扶贫资金的具体用途、投向往往比较明确,将其用于扶贫贷款担保存在一定政策制约。特别是村级互助担保基金等组织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组织登记、管理等缺乏配套法规政策和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划拨财政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注入担保互助基金的行政行为仍缺乏法律依据。
(三)现有农村产权制度制约。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于金融创新,农村产权、特别是集体产权的权属界定复杂,价值评估难、处置变现难问题尚未完全破解,制约了扶贫贷款担保创新的推进和推广。如丽水龙泉市有33笔、338万元的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已历时5年,其林权抵押物仍未得到有效处置。
(四)贫困户识别等基础工作不扎实。当前银行机构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可量化的必要的科技手段支撑,难以对借款人的家庭收入情况、经营状况、家庭资产等做详细的记录与分析,评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信贷业务人员的主观印象去判断,导致出现同一农户在不同机构的信用等级不一致的现象。如某农户在某农金机构的信用等级为aaa,而在某国有银行的信用等级仅为a。
(五)扶贫小额贷款资金使用监督弱化,“户贷企用”等资金挪用问题较为突出。个别借款人通过减少实际安装面积、降低项目预算等方式,将扶贫光伏贷款挪用于个人消费,该分局已要求银行加强光伏贷的对日常监测和风险预警,采取与农户签订风险揭示书、明确光伏企业准入条件、监控电费账户等措施进一步完善风控机制,提升防控信贷风险的能力。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扶贫贷款资金的发放管理。督促银行机构稳妥推进扶贫贷款服务创新,完善制度安排,充分评估可行性。进一步规范扶贫贷款业务开展,严格识别贷款对象,明确界定贷款用途,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切实防范出现挪用贷款、冒名借款、违规用款等问题。
(二)加强财政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套使用。明确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扶贫贷款担保、扶贫贷款贴息等用途的政策合规性,进一步完善扶贫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由财政每年对银行扶贫贷款产生的损失给予适当风险补偿,进一步提高银行信贷扶贫积极性。
(三)持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相关产权流转、处置程序,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推动在价值评估费用、处置税费等方面让利贫困群体,减轻扶贫贷款各环节非利息支出成本。(丽水银监分局)

莱阳卫校举行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
440多个邮筒仍在使用 30家创意主题邮局获青睐
省政协来沈调研“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工作
陈敏尔在参加重庆代表团代表小组会议时说:把握市情 彰显特色 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边总结边鼓劲 为爱要变更强大
浙江丽水银行业五大举措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农行“微捷贷”发放额达2739万元
崔振吉督导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发展情况时强调:以严实为标准 以长效为根本
好节目献老兵,共议峥嵘岁月
市林业局积极参加义务植树
救援直升机即将在射洪“首飞”
云岩区召开2018年创新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推进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农村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
东直门外斜街旁小路早市占道乱哄哄
互帮互助 确保颗粒归仓
供水管线施工 4日9时至17时道外部分区域将停水
第24届全国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在衡中举办
加入这个名单可获15万元奖励 南城一企业因此节约了上千万元
宜昌市安委会召开2018年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 持续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校园书画节 学生晒才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