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路上急先锋 ——记陆军某基地一区高级工程师冷雪冰

●陈献军 王倩 李浩
2014年1月,军委领导许其亮、张又侠先后视察驻吉某基地时,对矢志强军兴军、潜心钻研攻关的冷雪冰事迹给予肯定;2016年7月,陆军领导视察该基地时,对大力宣传新时代科技干部冷雪冰作出明确指示,并给予大力支持。
冷雪冰坚守初心聚焦打仗,创新攻关成果斐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9项创新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被陆军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其所在单位因冷雪冰领军的创新团队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一等功。——题记
冷雪冰在进行设备调试。
2016年7月,习主席视察陆军时强调“坚持能打仗、打胜仗”。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冷雪冰及其团队的钻研攻关、备战打仗之路。他们用攻关成果提升武器装备试验鉴定质量,缩短新质战斗力生成周期,为“能打胜仗”锻造了战之必胜的坚盾利剑。
拼命,只为扛起忠诚使命
说起高级工程师冷雪冰,同事、战友们对他的拼搏精神感佩不已:“他总有‘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
“靶场就是战场,是军人就要敢于冲锋。”说的是冷雪冰的“冲劲儿”。一次,某型进口雷达进行靶场验收试验。验收如此大型设备一般需要3个月,而外国专家主持验收的时间只有7天。如果借助老外在场指导,既有助于日后设备使用维修,更重要的是能尽快形成战斗力,为“打赢”争取时间。如何在7天内既完成雷达静态指标检测,又完成动态性能指标考核?这道涉及数百项工作内容的难题摆在了冷雪冰他们面前。被称为“工作狂”的冷雪冰用坚定的眼神告诉团队成员:“小卒过河只进不退!”很快,他们拟定了“7天工作安排表”,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奔赴靶场,赶在老外到之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深夜时分,老外已沉沉入睡,留下的只有冷雪冰等三四个人,他们既要对全天录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比对、分析,又要安排明天的计划等等,大多已过凌晨2点。一天吃饭、睡觉的时间顶多4个小时,有时甚至“打个盹儿”就又上阵……当老外得知5种口径、293发炮弹的射击测试要在3天内完成,剩余4天进行数据处理时,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当任务如期完成后,老外无不惊叹:“chinese are crazy”(“中国人,疯了”)。这些“疯子”将原本要近百天完成的雷达验收试验任务,赶在7天内全部完成。7天6夜,冷雪冰“拼”肿了眼睛,“拼”掉了6斤多体重,团队成员“经受了有生以来最‘漫长’的‘连续作战’。”
“不搞出子丑寅卯,就算撞到南墙也不回头。”说的是冷雪冰的“钻劲儿”。2004年12月,零下30度的科尔沁草原寒风呼啸,作为国家重点试验项目的某型末制导炮弹进场试验,鉴定要求严,测试标准高。然而,试验过程中炮弹时而命中靶标时而脱靶,问题出在哪里?炮弹的制导系统有没有工作?制导精度够还是不够?生产厂家与研制方都十分困惑。这个令人费解的“烫手山芋”,激起了冷雪冰的极大热情。冷雪冰对炮弹飞行轨迹进行了数百次反复分析与研究,最终从雷达回波瀑布图中发现了症结所在。他立即将这一研究反馈给试验主持人,再与厂家集中“会诊”,终于找到炮弹脱靶是因为“鼻锥”没有及时抛射而遮蔽了制导系统所致。原因找到后,厂家及时做了改进,再进行试验鉴定,获“百发百中”好成绩,在场专家长出一口气,深为冷雪冰的钻研精神所叹服。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被写入《某型末制导炮弹国产化鉴定总体试验技术报告》,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只要不言败,就没有攻不下的山头。”说的是冷雪冰的“韧劲儿”。2002年,在测量某型靶弹时,冷雪冰敏锐地发现速度曲线中有微小起伏。细心的他,对后续几次试验速度曲线进行比对,发现这几次试验都有类似现象,于是大胆设想:该现象由目标本身运动引起。没曾想,这一设想立即遭到反对,有的专家甚至给予坚决否定。对数据有着本能敏感的冷雪冰决心一探究竟。当时,他并不知道所面对的是雷达新兴研究领域里世界性难题——微多普勒效应。为了破解难题,他整日“泡”在试验场,守在电脑前,通过试验先后排除了系统干扰因素、雷达指标下降因素、测量精度变差因素、雷达故障因素,历时2年潜心研究,最终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目标本身的运动引起的,即微多普勒现象,这一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成绩的取得并没有让冷雪冰停止研究的步伐,他像“燕子垒窝”一样,继续将研究工作向深度拓展、向广度延伸,逐个关卡冲锋、逐个难题破解,先后对5000余发炮弹的速度曲线逐一分析处理,并根据弹丸的射击诸元不同分门别类进行存储,对上万组数据进行比对,从上百次试验结果中验证,上千次修改模型、优化算法……终于在10年后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把关键技术由原来的5项拓展到13项,核心算法由原来的10种增加到32种。他12年磨一剑,在雷达测试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基于雷达目标特征的弹丸姿态测量方法研究》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毛二可评价:“这一研究解决了用普通雷达测量弹丸姿态参数的难题,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眼见冷雪冰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有人疑问:改革转型中部分科技干部因“转文职”而纠结、为走留而彷徨,冷雪冰哪来的这么一股用不完的劲儿?冷雪冰谦逊一笑说:“都讲‘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作为就是要奋发有为。”
是的。冷雪冰是鼓足满满的心劲儿走进新时代的。这股劲,沉淀着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底色,诠释着一名科技干部爱党报国、矢志强军的责任担当。
较真,只为磨砺真刀真枪
前不久,在某型穿甲弹实物竞标试验中,某厂家生产的穿甲炮弹发射后,多发炮弹中有一发未中靶。专家认为,此现象对射击精度虽有影响,但只是“毫发之差”,应在许可范围之内。
“毫发之差”究竟“差”多少?能否影响到打击效果?冷雪冰根据平时学习掌握的资料,以及以往类似的试验经验,对“毫发”现象格外重视。经过对多发炮弹雷达数据分析,他认为脱靶源于炮弹的自身原因。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该生产厂家负责人更是冒出一头冷汗:参加此次竞标的有3个厂家,竞争非常激烈。倘若这一质疑成立,将对产品产生不良评价,该厂就可能退出竞标,数百万元试验经费打水漂不说,4000余名员工的饭碗将大受影响。这时,有人给冷雪冰“递话”:既然专家已有结论,你又不是项目负责人,何必较真?恳求他“高抬贵手放一马”,甚而有“不忘恩泽”云云。
事情明摆着,要么依专家定论顺水推舟,要么一查到底找到症结所在。了解冷雪冰“脾气”的人都清楚,他肯定选择后者。正当冷雪冰与团队成员深入调查时,该生产厂家突然以“毋庸置辩”的“理由”反驳冷雪冰的质疑。他们指出,试验现场没有找到任何炮弹残骸,也没观察到其他异常现象,更无可靠影像资料或视频信息佐证。意思是:既然“死无对证”,焉何质疑?
武器装备鉴定事关战争胜负和官兵生命,冷雪冰自然不会放过。他知道,空口争辩枉费口舌,雷达数据才是唯一论据。于是,冷雪冰开始搜寻数据进行论证。他从目标的形状大小以及飞行规律入手,分析雷达目标特性和信号变化规律,成功对卡瓣、弹芯和发射时产生的破片进行辨识,最终一锤定音:炮弹未命中目标的真正原因是弹芯发生断裂造成。
冷雪冰对试验鉴定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得到专家赞许。撰写分析报告时,上级机关打来电话提醒冷雪冰“结论须严谨可靠”。冷雪冰同团队成员进行再研究再论证,结果,两次判读结论完全一致,他撰写的《某型穿甲弹试验中的雷达目标辨识》论文获基地科技学术论文二等奖。
有人说,冷雪冰试验鉴定中对“毫发”的求证“狠”到不近人情的地步,他却并不认同。在一次试验鉴定总结会上他动情地说:“习主席‘能打胜仗’的标准就是指挥棒,为提升战斗力指明了方向,而‘成败系于毫发’,‘毫发’赢则战必胜。”——这就是冷雪冰对“能打胜仗”与“毫发必争”的深刻理解!他对“毫发”的计较苛刻到了极致,其中“试验鉴定‘0差错’”就是典型一例。
所谓“0差错”,就是所有试验鉴定结果不允许有任何纰漏,成功率必须100%。“苛刻”么?冷雪冰却痴心不改。有段时间,一名团队成员的试验鉴定合格率为99.98%,对一名初出茅庐的科技干部已属难得,冷雪冰却反问:战场无亚军,这个“0.02”的失误有没有可能导致战争失败?团队成员回答道:“毫发之差谬之千里,100%才是能打胜仗的可靠保证。”几经努力,这位年轻科技干部最终以100%的成功率融入团队。就是这个100%,让冷雪冰所在团队成员备受“折磨”。他要求团队成员在准确跟踪炮弹、火箭弹轨迹的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机动飞行导弹的轨迹;在平原地带娴熟测试的同时,还能适应高原、荒漠的特殊环境;能在风和日丽条件下准确录取数据,更能在暴风骤雨中具有超强捕获能力,练就一副“火眼金睛”。近3年来,该团队先后进行过1651次试验鉴定,合格率均为100%。
新时代科技干部就有这样的气魄:敢把为国把关的标准立得“不留余地”,能把“打胜仗”把握做到毋庸置疑。冷雪冰对“毫发”的“计较”使他的团队试验训练质量步步提升,人才方阵不断壮大,诸如“雷达神医”初建海、“数据魔法师”宫志华、“全能高工”常华俊……团队12名成员个个都是研究生,其中2人获“全军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9人(次)享有“特殊岗位津贴”,5人入选“1153人才库”,4人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痴迷,只为破解制胜密码
冷雪冰屡屡斩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成为雷达领域里的拔尖人才,引起国内同行业的关注。2004年,在上海的表妹得知冷雪冰当时月薪只有3000余元时,主动为他联系了一家上海的科技公司,想劝说冷雪冰转业离开军营。该公司经理许诺以30万元年薪聘他到公司任职——30万,对于当时家庭拮据的冷雪冰来说,实在是个太有诱惑力的数字!
那时候,冷雪冰夫妻双方父母都是花甲老人体弱多病。他母亲患乳腺癌动了大手术,生活不能自理;父亲患严重胆囊炎、糜烂性胃炎,三天两头住医院;岳父患脑血栓成植物人卧床3年多。他与妻子的微薄工资如何承受这沉重的经济压力?为便于照顾双方父母,他们一家7口挤在不足40平米的旧房里,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没有。别说30万元,哪怕15万元,也可在驻地买一套80平米的二手房!可当时,他们的工资大都花在医院的病床上,并欠下十几万元债款,夏天连儿子想吃一支冰糕都有些吝啬……然而冷雪冰自有主见:经济再困难也只是暂时的,日子再苦也不能动摇矢志强军的志向。他婉言谢绝了来者的邀请,依旧奔走在试验训练场,坐在那台几年来与他朝夕相伴的电脑前。妻子王丽雅一句“尊重你的选择”让木讷无语的冷雪冰心头一热,深情地凝望着理解他支持他的妻子。王丽雅从丈夫那执着的眼神里读出他“生当兵器人,死为兵器魂”的坚定信念。
一次,冷雪冰向大队领导提出别样恳求:“能不能让我少出去开几次会,少填几张表?”这一“恳求”着实让领导为难。自打冷雪冰屡屡获科技进步奖之后,他便成了“名人”,常有这样那样的“表”要填写,或有这样那样的会要参加,这本是“待遇”,却让冷雪冰很不适应,因为他认为时间太宝贵了!这些年连他最爱好的足球、篮球运动也已舍弃,如今,他最爱的去处莫过于大队的数据处理室。为此大队还专门给他配了一把钥匙。遨游在数据王国的他深刻认识到,信息优势的核心是数据优势,战场数据是现代战争决胜的关键要素。因此他对“数据”有着特殊的钟爱,一有空就往数据室里钻,就去操弄那些大家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大堆数码。有人说,“炮弹对于雷达就是一个‘点’,回波信号也一样,你冷雪冰还能读出花来?”冷雪冰倒真的“读”出了“花”:他通过信号处理转换成一张张图片,来分辨弹丸的姿态,诸如弹丸是否旋转?是否发生爆炸、分离?火箭发动机工作时燃烧是否稳定……他精力高度集中,以至左臂生了疖子,发低烧一周多,直到感染了才知道痛。正是这种痴迷精神使他对数据研究出神入化。一组看似平常的“速度数据”,经他处理,其精度竟能提高10%以上。
曾有人替冷雪冰着急:与他同期的战友、同事,有的已成高级工程师,有的走上领导岗位,还有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你冷雪冰整天整夜地搞研究,就不知道着急?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理解,他最“着急”的是对数据的学习研究,他要在数据海洋里破解打赢密码,掌握制胜机理。近年来,他的多项研究成果被肯定,荣誉接踵而来,他反倒由“着急”变得“恐慌”了:“‘新时代’对创新要求更高,我的能力还差很远……”从此他钻数据室更频了,对数据的研究更深了。就这样,他10多年间在数据里徜徉,常常误了开饭时间,或好几天不回家。冷雪冰曾愧疚:“我与妻子是本地的两地。”妻子调侃:“俺是他妻子,数据是他恋人。”
由于试验鉴定需要,冷雪冰常年辗转在东北草原与西部高原之间。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也挡不住他探索数据、研究攻关的那种热情。2016年酷夏,这位患严重肾结石、3小时内连注两支杜冷丁的他,出了医院就上高原,与战友一起登上海拔4500米高地去采集试验鉴定数据。为了适应环境,他缺氧却不吸氧,面对被称作“高原速度”的每天200发炮弹试验、20个小时数据采集任务,他嘴唇由紫变黑,脸色煞白,却从不喊一声“苦”,甚至思维被缺氧弄得放慢了节奏,也不肯稍有停歇。如此坚持两个月不下山,圆满完成某型武器高原试验鉴定任务,被战友亲切地昵称为“科技硬汉”。

高港综合物流园获批为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唐山:芦台开展国际合作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中国共产党衡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议
保税区税务局大小税种全部“一窗式”办理
华南最大呼吸系统传染病疫苗生产基地落户广州
打赢路上急先锋 ——记陆军某基地一区高级工程师冷雪冰
槐泗镇:商会搭桥,政企携手合作互赢
松树沟引来了编织袋加工厂 村里的家庭妇女也能挣工资
经开区:打出“组合拳”提升群众安全感
6月浙A牌个人摇号中签上升至0.65% 杭网带你看直播
患病不用坐牢?武昌区检察院:疾病并非免罚金牌
妇女徒手接住3岁坠楼女孩 自己被砸致重伤昏迷
邗江区中小学生试卷中语文课外阅读占比至少10%
颂党爱国 红歌飞扬——安乡县董家垱中学举行红歌赛
大灾之后,澳门同胞与利州儿女相伴同行
我市三举措确保政务服务平台12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
螺蛳粉无人售粉机火了!什么时候桂林米粉也……
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机关党委换届选举党员大会圆满完成,胜利闭幕!
郊区举办第五届职工篮球赛
堵心!小区停车场出口建成了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