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赏菊是老扬州传统习俗 不少重阳节诗词写于扬州

原标题:登高赏菊是老扬州传统习俗 不少重阳节诗词写于扬州
    扬州网讯 昨日下午,由本报策划主办的“秋天的朗读者”活动,在格桑花举行了以“重阳”为主题的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扬州大学副研究员华干林,老艺术家协会主席曹如诚,带领大家走进诗词中的重阳节,分享如何“老有所乐”。
    朗读者
    华干林
    朗读作品
    《诗意重阳》
    不少重阳诗词写于扬州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诗城。华干林表示,扬州人重阳登高,赏菊赋诗有着悠久的传统,扬州更有以重阳节标志性物品之一的茱萸而命名的茱萸湾。茱萸湾自唐代就负有盛名,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句,当然也不乏重阳节的诗词。
    华干林说,清初王士祯是扬州诗坛上一位标志性人物,康熙元年司理扬州,他的正式官衔是扬州推官,干的是正经八百的法律工作,可骨子里淌着的却是文人雅士的风流血脉。来到扬州这风月繁华之地,史载他“昼了公事,夜接词人”。他组织了首次红桥修禊,并作《浣溪沙·红桥怀古》三首,第一首中的“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显然也是秋天的意韵。至于那句“绿杨城郭是扬州”,与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一样,广为传诵,而且成为扬州最生态的一张名片。后来,王士祯又主盟建立了一个诗会组织,这就是在扬州享有盛誉的“冶春诗社”,其诗风流韵三百余载。
    最有名的诗句出自王维
    在华干林看来,在蔚为大观的重阳诗词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很多优秀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时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华干林认为,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写这首诗时,王维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十分自然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过,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如此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一经诗人道出,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三四两句也很有创意,一般人写思乡,只是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乡,但王维却反其意而用之,诗人想的是,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个人,他自己不在其内,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要体贴。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这首诗的深厚处。
    重阳诗词多有悲秋情绪
    “虽然重阳节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时节,但毕竟处于晚秋,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故而古代诗人,在重阳节所写出的诗词,往往都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或者悲秋的情绪。”华干林说,将这种情绪发挥到极致的是具有“诗圣”之誉的杜甫。他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华干林说,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兵荒马乱中的杜甫,无依无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前往夔州。由于穷困潦倒,他只能靠别人接济,生活困苦,老来多病。那一天也是重阳节,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凭栏远眺,百感交集,于是中国文学史上,便诞生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朗读者
    曹如诚
    朗读作品
    《一只铝锅四代情》
    艺术家们“老有所乐”
    曹如诚介绍,老艺术家协会拥有100多位会员,涵盖各个门类。他现场介绍多位典型的“老有所乐”的老艺术家,与读者一起分享如何让退休生活更加有意义。
    比如马家鼎,不管公务多忙,依然笔耕不辍。他参与撰写的《扬州文化丛书》曾获中国图书奖,还利用空余时间精心编写出版了《新扬州画舫录》《扬州画舫新录》《名人与扬州》《绿杨书画缘》等。热爱书法的他,只要有时间,坚持练习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展中入选、获奖,一手笔力遒劲、张弛有度、势若蛟龙的行草,颇具个人风格。 
    徐鹏志,退休前在银行供职,由于心脏原因曾做过4次大手术,退休后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他是“木香园”的主人,对扬州私家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组织私家庭院园主开展活动。目前担任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会长,有150多家私家庭院会员单位,外地游客逛扬州私家园林,他常常义务做导游。
    晚年做自己喜欢的事
    迈开脚步子,这是曹如诚给自己制定的晚年计划,就是跟夫人多出去旅游。“我们夫妻商量着,每年出去玩两次,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只要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曹如诚说,他还是摄影爱好者,所拍摄的照片分类保存在电脑里,将来有机会出本像册。
    多年来,曹如诚还坚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拜访文化名人,只要闲下来,就抽空与他们聊天,互相切磋,获益匪浅。
    如何过好晚年生活?曹如诚也总结了四句话: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他人高兴的事,做社会欢迎的事,做文明高雅的事。
    记者 车林 
    摄影 张卓君
    我们一起朗读
    诗意重阳
    (节选)
    大自然的节律真奇妙,一入秋便演绎着动人的乐章。如果说这部乐章的前奏是立秋,高潮是中秋,那么,重阳则是它华丽的再现了。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抬望眼,艳阳高照,秋风和煦。菊花怒放,杨柳依依,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节。君不见,从古到今,在煌煌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吟咏重阳节的诗句。陶渊明悠然地吟唱着《九日闲居》,李白豪放地歌咏着《九日》,杜甫在艰难地《登高》,白居易则在《重阳席上赋白菊》,苏轼醉倒在黄楼上,李清照则斜依在“玉枕纱橱”边,体味着“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富有的时代,但是我们更需要精神的丰盈;我们生活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但我们更需要对大自然怀有无限的敬畏;我们在追求着更高更快的速度,但我们同时需要情趣优雅的诗性生活。
    让我们讴歌重阳,讴歌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个传统节日。愿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生活在诗情画意中。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欣逢雅聚,感时而歌。歌曰:天时有节律,今又过重阳。金菊舞诗韵,茱萸带墨香。举杯歌大水,横槊赋长江。玉宇共澄澈,碧空雁几行。
    一只铝锅四代情
    (节选)
    86岁的老母亲站在厨房洗水池边,习惯地用钢丝球擦洗着那只旧而光亮的铝锅。老人家边擦边告诉我,这只钢精锅(即铝锅),你还没出生就买回来了,到现在已经用了六十年了。母亲这么一提醒,一只小小的铝锅,却勾起了全家人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54年,我的父亲辗转来到上海宝山,因他的算盘打得好,被宝山棉花收购站录用,每月工资44元。1957年秋,母亲带着5岁的哥哥和3岁的姐姐,从家乡乘轮船去宝山探亲,租住郊区房东的家里,租金每月4元。平时做饭,借用房东家的大锅。时间久了,父母觉得总是借人家的不好,于是也就咬咬牙,添置了这只22厘米的双料铝锅以及煤炉、火钳等家当。这样一来,全家人烧菜做饭也就方便多了。探亲很快结束了,母亲临走时煮了一锅大米饭带回老家,正在地里干活的祖母吃着儿媳妇从上海带来的香喷喷的米饭,心里甭提多开心了。寒来暑往,母亲每次探亲总是随身携带着这只家中仅有的铝锅。
    铝锅成了全家人的生活伴侣。时间长了,铝锅脏了,母亲先用稻谷壳子擦洗。上世纪80年代,家里用上了煤炉,母亲便改用煤球灰擦洗。至今,这只铝锅仍然锃亮如新。
    15年前,铝锅的锅底破裂了,母亲舍不得丢弃,便去街上请有名的师傅重新换上锅底,铝锅起死回生。如今,老母亲有点驼背,行动也不太方便,我们把老人家接来扬州生活。这次,我的孩子从南京回来,老母亲做了一锅家乡最好吃的蛋饺和豆腐(zhan)肉,我用铝锅装好,让孩子带去南京和家乡同学一同分享。
    冬去春来,60年过去了。铝锅,是生活变迁的见证,也是家庭情感的纽带,更是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传家宝。

环保部门检查3家企业燃煤小锅炉整改情况
工行潍坊分行“网贷通”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勉县大力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
刘中汉主持召开在京杰出人士“振兴桐城 发展桐城”座谈会
铁西区永丰社区下水井返脏路面变冰场
登高赏菊是老扬州传统习俗 不少重阳节诗词写于扬州
市油区办副主任马洪良一行到博兴县、高新区进行工作调研
泉州市美丽乡村环境卫生考评情况
献血者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杨颖:启动传媒新引擎 提升外宣传播力
[双创双修曝光台]停车位上设摊点
歙县搭建快检体系构筑食品安全“过滤网”
雨城区工商质监局检查指导质量强镇工作
博山区建成全市首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
许昌市周口商会向太康贫困学生捐赠书籍和防寒物品
岳塘区召开征地拆迁清零扫尾工作交办会
春节慰问归侨“侨之家”建设积极开展
我市迅速贯彻落实全省地方病现症病人个案调查视频会议精神
德州举办首届应急救援技术竞赛 百余队员同台竞技
西柳服装抱团出征春季广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