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张奇芳:笔墨丹青绘人生


□本报记者 李敏
  提起传统文化书画,大家并不陌生,在晋城,从事书画创作的人更是不在少数。晋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书画负责人张奇芳,就是其中之一。
  从国画、书法再到篆刻,从个人爱好到走上国画传承的道路,从传统教学到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20多年的执着坚守和创新,张奇芳在笔墨丹青中收获着不一样的人生乐趣。
20多年的执着坚守和创新,张奇芳在笔墨丹青中收获着不一样的人生乐趣。
张奇芳经常出去写生搞创作,有时甚至是一个人去,王莽岭、锡崖沟、蟒河等,晋城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她采风创作的足迹。
笔墨丹青中发现艺术的乐趣
  白色墙壁上几幅墨迹刚干的山水画作,素雅的书柜充满着绘画、书法、文学等各类书籍,近三平方米的画案上,整齐摆放着文房四宝和一本吴冠中的《我读石涛画语录》,这就是张奇芳家中的画室。提及走上绘画的道路,她坦言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张奇芳出生于晋城市书画名镇北义城镇的岸则村。岸则村背靠青山,面临丹河,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或许因为有着丹河文化的滋养,自古以来村里就一直有着崇尚文墨的村风,而张奇芳的父亲张魁文不仅书法、绘画样样精通,还在村里搞起了中堂字画制作。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年少时期的张奇芳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次偶然,张奇芳在家中发现了一本《郭传璋画谱》,立刻吸引了她的目光。“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国画,没想到,单纯的墨色能演变出这么多美丽的色彩,真的是太神奇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奇芳仍一脸兴奋。
  然而,起初张奇芳的父亲并不支持她画画,她只好偷偷自学。有一次,她收集了一张很大的长条纸,在上面画了一幅竹子,结果被父亲发现了,当父亲知道是她画的之后,从此再也没有阻止她画画。后来,因家里生意需要打理,张奇芳不得不辍了学。每天不是进货就是送货,事多繁杂,但每当工人下班后,张奇芳就会在厂房的工作间画上一会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界的不断开阔,父亲的绘画引导已不能再满足张奇芳对绘画学习的需求,她开始尝试着接触更多新的东西,从传统入手,研习古画。“我曾反复临摹《芥子园画册》画册中的每一幅,那本画册都被我翻破了,”张奇芳说,除了临摹,她还经常出去写生搞创作,有时甚至是一个人去,王莽岭、锡崖沟、蟒河等,晋城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她采风创作的足迹。就这样,边打理生意边作画,张奇芳享受着绘画带来的乐趣。
从书画到篆刻,一个爱好坚持了20多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片叶,一朵花,一座山,一片水,都会生出曼妙而温暖的诗意来。张奇芳便沉醉在这丹青泼墨之美中,享受着独有的人生乐趣。虽然没有上过专业院校,更没有高学历,但20多年来,张奇芳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她购买了大量绘画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了历代经典绘画理论,同时,她还经常参加一些书画培训和美术教育研讨会等,让自己对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演变有了充足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国画中,张奇芳比较喜欢山水画,这些年,她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国画作品,如《磨滩美景》、《山村印象》《公园小景》、《烟雨横河》、《锡崖沟村落》、《锡崖晴岚》等,其中多件作品参加市、县展览并获了奖。她的画作,既有沈周的质朴浑然,又有石涛的清润奔放,画风既踏实又灵动,别有一番韵致。
  而熟悉张奇芳的人都知道,她不仅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而且还擅长书法。早在年少时,因为家里生意需要,张奇芳就在父亲的安排下跟着北义城一位书法老师学书法,颜体、柳体等,都有涉猎。
  2003年,张奇芳又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几年,她一直订阅着《中国书画报》,有一次她看见上面刊登的有篆刻作品,感觉挺神奇的,就想尝试着刻刻,就这样,凭着一本篆刻字典、一把廉价刻刀和几块邮购来的青田石,张奇芳开始了篆刻生涯。直至后来加入丹河印社,她才开始了正规的学习。“我还记得篆刻的第一个作品是一套组印《八荣八耻》,因为手上没劲,刻完手就像散了架,这个作品还刊登在了报纸上”,回忆起篆刻作品上了报纸,张奇芳很是开心。2008年,她的篆刻作品《古琴》组印还入选了山西省书协举办的首届群众书法篆刻展。
传承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
  热爱绘画,热爱美育,缘于对美术的热爱和对孩子的喜欢,这些年,在坚持书画创作的同时,张奇芳还热衷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实早在2000年,张奇芳和父亲在市区驿后小区租住时就开始教孩子画画。2003年开始,张奇芳在晋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书画部从事教学工作。从最初的四个人到后来的二十几个人、一百多人,如今,张奇芳教出来的孩子也有上千人了。
  在多年的书画培训中,张奇芳还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模式,她以尊重自由,注重创作,激发孩子们的艺术思维为主导,充分培养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化艺术感。针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通过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加背景解说的方式,引导他们创作。而对于高年龄段的孩子,教学上则采用临摹和写生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她都会带着学生出去写生,2016年暑假,她带着孩子们去晋北写生,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都留下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去年,她又带着孩子们去了徽州,参观了笔墨纸砚的发源地,亲身体验了毛笔、墨块的制作,还去到了桃花潭、宏村等地写生。每逢春节前,她都会组织孩子们义务为居民书写春联,去年还在客运东站为来往的旅客免费赠送春联。虽然冒着严寒,孩子们的兴致却很高。这些活动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付出就有回报。这些年,张奇芳的学生在全国的各种绘画比赛中屡屡获奖,她本人也多次在全国少儿书画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去年,晋城一中有一个孩子高考考上了天津一所大学,临走之前特地打电话跟她要一份礼物——一支她用过的毛笔。“她要的不是一支普通的毛笔,而是我用过的毛笔,当时我听了特别感动。”提及此事,张奇芳至今仍有些激动。
  近20年的教学生涯,张奇芳的精力几乎都放在了教育和学生身上,对自己唯一的儿子却一直有种说不出的内疚。每逢双休日,别的妈妈都是陪着孩子,而她却和她的学生们待在一起,回到家儿子常常是已经睡着了。尤其是课改那几年,每逢外出参加全国的美术教师培训都正好是在儿子的学期末,而这恰好是儿子考试的时间,对于儿子的学习根本无暇顾及。张奇芳坦言,“我是个称职的老师,但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不过,让她欣慰的是,即将上高中的儿子很独立也很懂事,让她放心不少。
  20多年来,从国画、书法到篆刻,从一个人的爱好到一群人的热爱,张奇芳在艺术的道路上执著地坚守着。这些年来,张奇芳也始终心怀感恩之心,尤其是我市书画领域的一些大家和同行们给予她很多指导和帮助,更让她坚定了把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念。她深知,艺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虽然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会坚定地走下去,无怨无悔。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莆田市2018年下半年经营性项目用地公开出让补充计划的批复
市环保局局长许伟接听市长公开电话的公告
赵应云主持召开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
桑植县竹叶坪乡浸峪村:“空中产业”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甜蜜事业”
芜湖宣城机场全面开工日期越来越近了
【封面人物】张奇芳:笔墨丹青绘人生
南通成立金融网络犯罪研究基地 将加强惩防机制建设
慈利2018年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公开遴选出炉
浙江未来技术研究院落成多项目集中签约
旌德交警深入四季花海旅游景点开展交通宣传
去年佛山268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孟津县农机局慰问帮扶村老党员走访贫困户
稀土高新区开展“规范燃气用户安全用气”主题宣传活动
游遍A级景区需要多少钱?济南景区门票价格总体处于“低位”
住宜老干部经济形势通报会召开 王宏雍成瀚金庆丰张夏林等参加
龙岩市2018年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班在市委党校开班
黄金周接待境内外游客788万人次
听得懂 讲得清 芙蓉北路街道安全宣传“新招”获点赞
湄洲岛:今开通6路公交车
保障军运会建设 150人春节奋战黄家湖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