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沈天民 全媒体记者刘洋整理
(作者简介:沈天民,1946年8月生,河南兰考人,超级小麦育种专家,他率先提出“超级小麦”培育新概念,先后培育出了30多个小麦高产、超高产和超级小麦新品种,并采用小麦远缘杂交结合细胞工程技术在世界首次合成了小黑偃麦、小黑赖麦、小黑偃赖麦新物种和新类型2360余份。特别是他培育的国审豫麦66和国审兰考矮早8两个小麦品种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市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上的空白。)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够夺得国家科技大奖,确实不容易,我要感谢国家对基层科技人员的重视、支持和鼓励。
弃医从农
1946年8月,我出生在兰考县爪营乡樊寨村一个中医世家。1965年中学毕业后就跟父亲学习中医知识,立志做一名医生。当时的兰考,虽然在焦裕禄书记的带领下治理“三害”很有成效,但小麦亩产却只有八十来斤,村里每人一年也只能分到几十斤小麦,老百姓最渴望的还是让地里多产点小麦填饱肚子。现实的农村生活环境使我深刻认识到,学医可以治病,但不能治贫,当时的病主要还是因饥饿贫困引起,要想改变农村贫困面貌,还得从根儿上入手:让粮食增产!1966年,县、乡的农业技术员到樊寨村驻队,带领樊寨村搞良种培育,指导老百姓科学种田,提高产量。良种培育一下子点燃了我搞农业科研的激情,不顾家人的反对,我毅然放弃了当医生的机会决定弃医从农,开始跟着技术员学习田间种植、育种知识并爱上了育种工作。
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我深深感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在技术员的帮助下我自学了遗传学、耕作学、生理学、统计学、田间设计等农学方面知识,同全国著名小麦专家院士庄巧生、蔡旭、赵洪璋等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有些专家通过写信向其求教,这些专家也都非常热情,很快回信给予解答,有的还寄来了我想要的新品种。
在我的影响带动下,樊寨村的干部村民和青年开始学习科学种植技术。我天天带领村民在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并把从各地搜集到的品种按特性不同进行分类,然后做杂交组合,培育新品种。到1975年,樊寨的小麦亩产已达到300公斤,1978年,小麦亩产突破500公斤。因此,樊寨村70年代就成了河南省有名的良种繁育基地,每年上交小麦良种100多万公斤,樊寨的小麦因产量高、质量好,交公粮的时候,除扣掉应交的公粮外,还会再补贴给樊寨村民一部分优质优价款,于是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樊寨交公粮,都发两个本,一个交粮本,一个领粮本,樊寨人都吃上商品粮了。” 而樊寨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但我并不满足,我相信这片土地的潜力还远未开发出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粮食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很快,原有小麦品种出现大面积倒伏,严重制约了小麦生产的发展。从1982年开始,我开始围绕小麦亩产700公斤项目进行论证,1984年正式开始启动该项目。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且到青海等地实地考察,制订了三步实施的育种方案:
第一步要考虑种质资源。要选育品种必须有优良的种质资源,如果没有种质资源的突破,就不可能有品种的突破,所以要先从种质资源突破上着手。为使小麦产量不断提升,我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引智办法,广泛开展超级小麦育种国际合作,将国外优良的品种引进国内,进行筛选杂交育种。1984年我开始利用国外的种质资源墨西哥的小黑麦,先改良小黑麦选育出“84184”这个新的类型。这个类型的最大的优点是继承了黑麦和普通小麦的优点,去掉了它们的不足,保证了品种的大穗、竖叶、抗病、抗倒,这样为亩产700公斤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1990年我又用这个种质资源做杂交,选育出了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和代换系“兰考906”系列小麦品种。1996年,“兰考906”系列小麦品种亩产就突破了700公斤,小面积达到了730公斤。到“八五”末“九五”初就已经完成了700公斤的育种目标。“九五”期间“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选育”正式被列入国家重大攻关项目。 2000年,“兰考906”在20 亩面积上经“九五”国家攻关组实打验收,不包括收打损失,平均亩产720.8 公斤,创黄淮麦区单产最高纪录。从2001年到2009年我利用培育出的国审“豫麦66”、“兰考矮早8”及“兰考18”3个品种在15亩~50亩面积上连续9年实现稳产683.6公斤~735.08公斤。
我培育的国审“豫麦66”和“兰考矮早8”两品种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1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我同时也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工人农民奖第一人。大会结束后,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就采访了我,我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2009年2月27日,我又获得开封市政府授予的开封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获30万元奖金。
2009年4月1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我公司视察,他说:“河南粮食生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你们现在做的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干好!” 临行前,习主席勉励我要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要求省委省政府要大力支持把成果迅速推广。
刷新了目前全国冬小麦区单产最高纪录
我把习近平主席的话当作鼓励,更当作要求,时刻不忘搞好超级小麦育种研究。700公斤目标突破了,我又把目标锁定为突破800公斤,甚至900公斤、1000公斤。小麦亩产800公斤一直是一个被业内公认的标志性指标。从700公斤到800公斤,看似仅仅增加了100公斤,实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2009年3月,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我申报的“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进行了论证,同年6月,该项目作为河南省重大科研专项正式启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6月5日,省科技厅组织了以全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为组长的专家验收组,对位于兰考县爪营乡樊寨村的“兰考198”高产攻关田进行了现场实打验收。经过去杂质、除水分等精确计量,专家验收组认定,5亩连片“兰考198”高产攻关田亩产小麦812.8公斤,刷新了目前全国冬小麦区单产最高纪录。“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实打验收。2012年8月7日,该项目结题时又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该项目的全面完成,标志着全国冬小麦区单产最高纪录不仅突破800公斤,而且被刷新至812.8公斤的新高度。同时,也标志着农业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超级小麦育种计划提前8年完成。
作为河南省“十三五”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坚信,小麦产量是无上限的。现在我的超级小麦已经达到了亩产800多公斤。按照我的规划,在建党100周年时,小麦亩产突破1000公斤;到建国100周年时,小麦亩产突破1500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市区市容市貌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度第一次会议召开 重点动员部署拆违控违工作
2018年1-5月份全市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
浙大新增生物医学专业 为国内首创
海口好空气持续排第一
成都警方通报高升桥绑架案 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
开封小麦育种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长宁县发展“石头经济”点石成金
可恶!究竟是谁将爆成菊花样的轮胎丢在东部快速路上?万一……
我市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万年:车辆出故障 交警来帮忙
早晚凉意渐浓 但尚未入秋
西部(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投用
种葡萄,花甲老人走出创业路
祁阳:124名教育系统干部考试竞岗
皮棉资产处置交易公告
射洪10大画家国画作品在珠海展出圆满成功
鲜花献教师
文登加大保护监管力度修复优化湿地生态环境
刚认识一天的同事求借几万元钱,她慷慨解囊,结果……
黄山市汪寻洲当选3月“安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