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历史由来

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太原市府西街72号,始建于1954年,是紧邻市委、市政府等市级机关单位的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2019年是医院落成65周年。近日,院方派出两名同志前来太原市档案馆查询医院相关历史档案资料,积极为明年的院庆做准备。我馆工作人员首先参考《太原市志》(第六册)和《太原年鉴》(1989年)有关医疗卫生方面的内容,详细了解医院曾经用名和发展历程,帮助院方理清了医院发展的线索,初步确定医院从1954年到1988年相继使用过“市级机关公费医疗门诊部”“新建路门诊部”“新建路医院”“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名称,通过在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3个全宗中轮番检索,调阅相关档案近30卷。
经过一天的紧张查找,发现了1952年8月2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复卫生局修建市级机关公费医疗门诊部基本建设计划由》的关键文件。该项目于1953年破土动工,由大同市人民建筑公司太原办事处设计组设计,大同市人民政府第二工区建筑工程局承建,地址位于上马街东口。档案中详细收纳了太原市卫生局新建公费门诊部结构设计图、办公楼预算书、模板屋架配置图、梁板配筋图、门窗详细图、围墙大门图等重要内容。
随着中共太原市委和太原市人民委员会绝大部分的局委、处室迁居新建路,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加强机关所在地区医疗预防工作,保证干部职工就近就医,1956年7月10日,太原市卫生局向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中共太原市委文教部请示,拟将太原市市级机关公费医疗预防门诊部迁来新建路与市委市府医务所合并,拟建编制86人。获批后,门诊部正式搬迁到现址(府西街72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社会形势的发展,医院名称几经变动,先后易名为太原市公费医疗门诊部、太原市委机关门诊部,1973年改为太原市新建路门诊部。1986年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解决市级机关干部和附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经市政府批准,市财政投资182万元,将新建路门诊部改建为太原市新建路医院。医院的规模为:住院楼面积4132㎡,附属设施460㎡,门诊楼及平房880㎡。设病床200张,预计日门诊量在500人次左右。准备设置科室有内、外(包括麻醉科、手术室)妇、儿、五官、口腔、眼、中医、急诊等以及放射、理疗、针灸、检验、药剂、营养、功能检查等医技科室;人员编制初步定为272人,其中医技人员191人,并且太原市将此项建设列入1986年“为民服务十二件好事”内容之一。
1986年9月3日,太原市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关于成立太原市新建路医院的通知》,正式同意将新建路门诊部改为太原市新建路医院,规格为市级综合性医院。
新建路医院开诊以来,由于“名称”问题,不少单位和患者认为该院不属于市级医院,而以街道医院、社区诊所对待,出现了病人诊疗后一些收据和处方回原单位不能报销的问题,很多患者不愿住院治疗,给病人带来了诸多不便,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承包后的经济效益。经卫生局局务会议研究,并经市政府1988年7月7日第12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1989年7月14日太原市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同意将“新建路医院”改为“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为理顺医疗序列,方便群众就医,推进我市医疗事业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
通过大量地梳理原始档案资料,基本理清了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名前后的历史脉络,相关档案资料也成为院方完善院史的有力依据。我馆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专业精湛的业务技能得到了院方的连连称赞。
当前,档案服务的对象、内容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幻,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主动“调频”,加大优质档案文化的开发供给,引导社会公众走近档案,才能与时代“共振”,协力绘就波澜壮阔的复兴画卷。

实现跨越式迈进 宁波科创如何“顶天立地”?
省减灾委办公室终止省级救灾预警响应
清明将至 鼓楼区倡导低碳祭扫
怀孕两月与男友吵架 女子欲跳桥大家合力救下
牡丹区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
档案见证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历史由来
茂名火车站公交站改造完成 增设10个候车亭
2天查获9起!苏州这个地区网约车专项整治开始了
迈出发展新步伐——井冈山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县国土局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重点理论文章
明起,除夕火车票上线发售
筷子面、蒸饺、活肉……客家小吃全新入驻三明沙县机场!价格亲民!
泰达夏日艺术季落幕 全民参与慢跑“拾”光
日照市分解落实两项省出台政策
市政府党组召开民主生活会
仲恺图书馆建成开放 集科技性人文性与生态性于一体
丝绸服装(安阳)博览会采访记
彭泽一酒店储藏过期食品被查 一酒坊厕所设置食品加工区被整改
贯彻落实市委“1485”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推进“飞地经济”大发展
倾“洪荒之力”做精准预警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