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惠平和儿子一起研究铲车 通讯员宋晓辉 摄
在新洲区,有一名环卫工人,从掏粪工到修理工,再到垃圾清运工、装载车操作工,一干就是32年。这期间,他两根食指被垃圾站设备“咬”断,却咬咬牙坚持不换岗位。他爱发明,一个个技术改进,帮单位省下十多万设备维修费。妻子、儿子被他的干劲感染,先后加入环卫系统,他们家成了环卫家庭。今年春节,一家三口全部奋战在垃圾转运一线。工作间隙,一家人水泥墩子当桌子,吃着盒饭相互夹着菜,其乐融融。
汪惠平一家三口工作间隙吃盒饭
一家三口 清运岗位上过春节
初一到十五,每天凌晨3点,新洲区文昌大道垃圾中转站,都是一样的场景: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一堆堆垃圾被一辆中型铲车推紧、压实,装载到垃圾车里。旁边几名穿着橘红色环卫服装的环卫工,手拿铁锹、扫帚,把铲车不易作业的角落里的垃圾清出、收拢,以方便铲车作业,现场一片忙碌。
驾驶铲车的环卫工叫汪惠平,48岁,从事环卫工作32年了。他说:“因为春节白天道路较为拥堵,所以垃圾都是趁夜晚车少人少的时候运到这里。平时每天大约有140吨垃圾,春节期间垃圾量猛增,特别是除夕到正月十五,每天的垃圾量估计能达到300吨。”
“现在垃圾站满负荷运转,不然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垃圾中转。这不,我们全家都在这里,谁也没休息。”汪惠平说。在一旁,汪惠平的妻子倪珍秀、儿子汪康也在忙碌着。
临近中午,有人送来了盒饭,汪惠平把饭菜搁在半截水泥墩上,一家三口围着吃起来。“春节期间加班加点清运垃圾,所以中午和晚上都是吃盒饭。”他笑着说,一边往妻子和儿子碗里夹菜。
爱岗敬业 受伤也舍不得放弃
2003年,当时从事环卫设备维修的汪惠平,在一次抢修邾城衡州大街垃圾转运站设备的过程中,发生工伤事故,左右手食指均被机器皮带轮夹断,留下了残疾。
妻子倪珍秀心疼他,流着泪劝他换个岗位,单位也准备给他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但汪惠平没有答应:“干了这么多年环卫,习惯了,也有感情,舍不得放下,我以后注意就是。这个工作虽然工资少点,脏点累点,但是很有意义。”
伤愈后,汪惠平就立即投入到了工作中。在他的影响下,1998年5月,妻子也成为一名环卫工,负责邾城洪畈里公厕的清洁工作。2014年,儿子汪康高中毕业后也进入环卫部门,成为一名勾臂箱垃圾运输车司机。
“环卫通” 一年省下十多万元维修费
干了32年环卫工作,汪惠平对接触过的各种设备都做过研究,是个名副其实的“环卫通”。垃圾清运板车他看一看,拖着走几步,就知道轴承滑不滑,车胎好不好。环卫运输车他开一开,就知道车况怎么样,哪里有问题。许多同事驾驶的垃圾运输车有问题都喜欢喊他来,他没几分钟就能发现问题。
在工作中,汪惠平发现原本用于工程施工中的装载车,在装载垃圾时有些“水土不服”,工作效率并不高。他根据装载车的工作特性和垃圾转运站的实际情况仔细琢磨后,决定将装载车车轮由橡胶轮子更换为钢丝轮子,将铲齿改造成平板。实践证明这一改造不仅提高了车轮的使用寿命,还解决了铲齿损毁路面和垃圾污渍渗漏污染环境的问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每年节省维修费用十多万元。
凭着对环卫工作的热忱和执着,汪惠平收获了数不清的荣誉,他多次被城管部门、街道评为标兵、先进工作者,连续多年被评为武汉市“城市美容师”。 记者张全录 通讯员黄建兵 宋晓辉
北京市成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会
巴中市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市交通运输局深入田沟村勘查公路受灾情况
【三农会客厅】凝心聚力共谋乡村振兴——第34期晋城发展论坛综述
高速路上货车瞬间变“火车”
残疾环卫工坚持32年 小发明每年为单位省十多万元
一个老党员的奉献
伊拉克国民议会要求重新统计议会选举部分选票
南昌投15.7亿元让铁路沿线“靓”起来
"智慧商圈"重构福州商业格局 新零售之都建设加快
包头首家智慧新能源城配中心现雏形
陈建华率队走访调研民营企业时强调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
我市交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轿车拐弯操作不当险些坠入5米深沟 生命防护工程再立功
市道安办推动“百日攻坚”行动落地见效
船山区一贫困村第一书记带村脱贫的“闯关”路
烟台开展旅游安全综合整治 排查化解旅游安全风险隐患
财政部:今年进一步提高督查激励措施含金量
怀远县民政局党委结合中心工作打好“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组合拳”
扫黑除恶成绩单丨市纪委监委共处置问题 123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