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退休干部,却不满足于享受闲适的晚年时光;他花费10余年时间,手写超100万字,记录家乡的电瓷产业发展史;如今他年逾九旬,还在为这件事情忙碌着……他就是芦溪县上埠镇的退休老人刘良元。历经12年,他基本完成了30余万字的《萍乡电瓷发展经》一稿。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位不甘平淡生活、力求发挥余热的老人,倾听他的故事。
刘良元今年91岁,曾在萍乡电瓷厂工作30多年,历任车间主任、党委副书记和厂长等职。“我是土生土长的上埠人,对上埠电瓷产业发展历史比较熟悉。而且从1958年就进入萍乡电瓷厂工作,在生产一线做过管理,后来还当过厂长,到1990年退休,亲眼经历和见证了电瓷厂的发展历程。”刘良元告诉记者,他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以前就喜欢写,后因诸多因素搁笔多年,但每次厂里开会都会做记录,而且注意保存资料,所以在耄耋之年重拾笔墨,希望将自己记忆中的萍乡电瓷产业发展脉络,尤其是自己亲历的那段历史记录下来。
“1905年,萍乡电瓷厂诞生,百年电瓷产业由此奠基。1910年,中国举办南洋劝业赛会,萍乡瓷器是江西馆展出的重点。1938年因抗战,原设在景德镇的江西陶业管理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江西省立陶瓷职业学校迁来上埠,芦溪电瓷产业第一次实现规模化生产,孵化了‘中国电瓷之乡’的雏形。1956年第一座倒焰式圆窑建成投产;1957年,产品首次由天津口岸出口前苏联,还远销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1962年成为全国电瓷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有1个总厂、6个分厂,职工最多时3600多人,产值、利润、出口创汇都在全国名列前茅;1965年开始生产高压电瓷;文革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搞运动,工作时间搞生产,产品销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萍乡电瓷厂的发展史,刘良元如数家珍。
“改革开放以来,电瓷厂迎来发展的春天。1982年,自制真空吸盘上釉机投入生产,出口11kv高压线路瓷;1984年建成全国最早滚道窑。每年上交税收达400多万元。1987年以来,企业走向困境。作为电瓷厂的老员工,我亲身经历了她的兴衰,希望用笔记录下那段辉煌的历史,也希望通过那段历史让后人了解和思考,一个产业如何通过不断地变革,去传承和发展。”刘良元如是说。
《萍乡电瓷发展经》一书,以萍乡电瓷发展为题材,主要记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电瓷厂的时代变迁,包括生产、管理、技术、人物、业务发展等方面的大事小事,再现了萍乡电瓷产业的光辉岁月。全书历经12年,前后11稿,约200多万字,全部手写,最后一稿约30万字。书中还自制了许多图表,引用了一些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刘良元多年来收集的一些资料,也包括一些其他途径获得的文史资料。
其实,当刘良元起意要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亲戚朋友和老同事都劝他:“这一大把年纪了,不如好好在家休息,别操这个心折腾自己了。就算写了也没用。”但刘良元回答说,我基本上一辈子都在这个厂里,管它有没有用,先写了再说。下定决心以后,他便开始搜集资料,动笔写作。自从开始写书以来,刘良元生活的重心就是不断地联络走访老同事、搜集整理资料、写草稿、修改、再修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就是在写这本书。工作量很大,耗费了很多精力。”刘良元笑着说,“不过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地动手、动脑,脑子不容易老,现在觉得自己的脑子还蛮好用的。”确实,刘老目前耳聪目明,言谈中思路清晰,完全看不出已是年逾90的老人。
当记者问及出版事宜,刘良元谦虚地说:“除了最后两章还需要完善,基本上已经定稿了。不过我自己觉得行文不大理想,怕拿不出手。而且出版需要整理打印、校对,可能花费也不少,恐怕难以印刷成书。”但老人表示,为萍乡电瓷产业写一本书是他一辈子的心愿,很希望将自己这10余年来的心血付梓出版,“希望萍乡电瓷产业的历史能够流传下去。”
我市住房保障范围持续扩大 上半年开工建设安置房13162套
从中秋节看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湖南九龙经贸集团有限公司重整案招募长沙高铁南站项目投资人公告
四月份东平这些区域要停电
江陵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我以我心荐桑榆
杨浦区大调研督导组到统战部开展督促检查
遵化镇党委书记一行到新点子镇慰问贫困建档立卡户
连续玩手机眼皮跳不停 医生提醒:眼皮跳与吉凶无关
惠阳区:不忘初心使命 凝心聚力谋发展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姚晨一通电话 说服大鹏来这里拍摄《缝纫机乐队2》
今年12个亿元以上项目落户孝昌
七小区列为物管综合整治试点
市本级普通高中两个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划定
28名楚商入列胡润全球富豪榜 阎志为湖北首富
亳州:文明祭扫 缅怀先烈
肖剑珍:柔肩担孝道
岳阳全市开放型经济硕果喜人!
健身器材“缺胳膊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