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有60余处抗美援朝遗址遗迹。这些遗址中既有地标性建筑鸭绿江断桥,也有为抗美援朝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浪头机场、燕窝铁路桥遗址、安东电报电话局等机构旧址,这些遗迹,承载着丹东人不能忘却的回忆。
记者追随历史的脚步,走进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遗迹,追寻故事,与历史对话,时空交错中,英雄的气息扑面而来,城市的旧时影像呼之欲出。
中共丹东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丹东革命遗址实录》一书中,收录了许多遗迹,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所旧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临时住所旧址、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地下指挥所旧址、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医院旧址、河口志愿军战备防空洞遗址、河口志愿军高炮阵地遗址等。从事抗美援朝研究的刘大囤介绍,“这些遗迹是志愿军勇敢奋战、不怕牺牲的写实,更是丹东城市浴火重生的见证,也是丹东人民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写照。”
栉风沐雨两座桥
仲夏,空气中弥漫着花香,鸭绿江畔绿意融融,江上两座姊妹桥,一座见证着曾经的烽火,一座延续着中朝两国友谊。公路铁路桥上车辆穿行,断桥上游人如织,桥身上的弹孔,安静地守望着安宁且日新月异的城市。
68年前,两座大桥见证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夺取的伟大胜利。
在抗美援朝期间,两座姊妹桥承担起志愿军过江、军用物资供应的运输任务,成为连接前线和后方的运输大动脉。1950年11月8日,美军炸断了长达近千米的铁路桥,中方一侧所剩的四孔残桥保留至今。
两座桥成为抗美援朝老兵最深刻的回忆。88岁的王远平回忆,“1953年,我们随部队回到安东市,自鸭绿江大桥桥头起至市区,欢迎群众举着五颜六色的彩旗,站在马路两侧高呼,热烈欢迎志愿军英雄胜利回国!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光荣……”
后来,公路铁路桥被更名为中朝友谊桥,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中朝通关的重要枢纽,断桥则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
“每年,总会有一些头发花白的老人,由子女搀扶着,来到桥上凭吊。”53岁的李岚,在断桥附近开了一家商店,卖一些丹东的特产和旅游纪念品。她诉记者,1993年,断桥景区开放时她的商店就在这儿,每年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经常看到老兵来到这里追忆当年。
她说,有一次从沈阳来了一位86岁的老人,下了桥十分激动。李岚一问才知道,当年,她新婚不久的丈夫就牺牲在朝鲜战场……来到这里,远眺对岸,成了许多志愿军老兵及家属的心愿。
为城市插上翅膀的机场
鸭绿江断桥下游百米处,树立着一座名为“空军英雄”的塑像。一位全副武装的空军战士站立在鸭绿江边,聚精会神地凝望着天空。
继续向南,沿途一路绿意,在城南14公里处,不断有飞机降落在浪头机场,机场不远处,一排排刷了迷彩色的军用建筑,凸显了这个机场的特殊地位。
“浪头机场,是丹东人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梁鼎德曾是空二军的防空兵,1950年11月,19岁的梁鼎德从家乡大连长海县赶到丹东。当时,他看到丹东满目疮痍,火车站和工厂多次遭到了敌人飞机的轰炸。梁鼎德所在部队入驻浪头机场,在战场周围巡逻,加上有高射炮团进驻浪头机场两端,使敌机不能低飞骚扰,从而确保了战场后方的安全。
就是这样一个临时建造起来的机场,成了人民空军的摇篮之一,也成了抗美援朝的空军前沿基地,创造了中国空军的辉煌战绩。据记录,1951年9月12日至10月19日,在38天的作战中,浪头机场出动飞机29批508架次,参加机群空战7次,击落美机20架、击伤10架。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落日的余晖照在鸭绿江上,洒下一片金黄。如今的丹东是全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机场的建设成为丹东扩大内需,加快交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经历过炮火硝烟的浪头机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多次扩建,浪头机场开通多条空中航线,2014年4月,浪头新航站楼正式启用,陆续开通了至杭州、天津、青岛等城市的航线;2015年的9月1日和12月17日,沈丹客专和丹大快铁相继开通,密集的城际动车组使乘客可1小时左右抵达沈阳,4小时抵达北京及长春、哈尔滨等地,高铁与航空的网络布局日渐完善。
在深圳工作的李长乐经常乘坐从深圳飞往丹东的航班。“当天再到大连吃个晚饭都不耽误,真是太方便了。”李长乐对近几年丹东高铁与航空网络建设所带来的便捷十分感慨。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从这个机场起降航班1901架次;货邮吞吐量1218吨;旅客吞吐量实现198498人次。
稳立江中的木质桥墩
在振安区燕窝村附近的鸭绿江畔,立有一座“送别亲人”雕塑,一男一女手牵着孩子,静静地望着流淌的江水和缄默无语的桥墩,仿佛在目送亲人远行。
残存的一排深褐色的木桩桥墩,一直通往对岸,这就是燕窝铁路桥遗址。虽然经过60多年的江水冲刷,桥墩仍然稳立江中,随着潮涨潮落,默默地带着人们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难忘的岁月。
“我是1951年2月从这里过江的,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还没过完正月,桥周边都是皑皑白雪,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部队往前走。”67年前,当时21岁,来自沈阳新民的马俊德随着部队过江,时至今日,老人对战场上那几次危险的经历,仍刻骨铭心……
“子弹就在头顶嗖嗖乱飞。”马俊德回忆说,当时他随驾驶员押送津贴费,一路上惊心动魄。夜幕下,押送车队在炮火硝烟中艰难前行。突然,敌机发现了车队的行踪,不断围追堵截。马俊德让司机关掉车灯,一路狂奔,敌机在车上空盘旋。最终,马俊德和驾驶员安全抵达。
“在战场上,这一秒根本不敢想下一秒的事。”马俊德说自己作通讯员时,“轰隆”一声巨响,一颗重磅炸弹就在屋顶爆炸,房子被炸塌了。马俊德回忆道:“在房子被推倒的瞬间,我感到被一股巨大的力量一推,便失去了知觉。当我醒来时,四周漆黑一片,耳内嗡嗡作响,身上全是土。”
胜利后,马俊德留在了丹东,他多次回到这座桥附近怀念战友。1954年7月,铁轨和桥面木板被拆除,遗留下木桩桥墩排列江中。
风霜雨雪,洪水冲刷,燕窝铁路桥的桥墩仍然傲立江中,无数从战场上返回的战士,放下枪,投身于丹东的经济建设中,为丹东的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记者 王玉
短评
守卫荣光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丹东为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英雄城市”是丹东响亮的名片。
走近这些历史遗迹,走近那些经历过烽火硝烟的人,一个个故事从岁月沧桑中走来,一处处遗址在历史的积淀里倾诉。城市的历史,是时间的聚积,是人文的关怀,是不能忘却的纪念,城市的风采,也因此而塑造,因此而展现。
城市不断发展,历史不断前行,城市的精神也在更新。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英雄城市的历史,值得浓墨重彩记录,英雄诞生的所在,更要精心呵护。因为,这是属于所有丹东人,属于这座城市的荣光。
【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在“慎终追远”中砥砺前行
国网黄岩区供电公司:妈妈式服务照亮乡村振兴路
南通市两年拘留“老赖”2771人
市审计局传达学习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
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25次主任会议
见证 遥想烽火当年
市残联开展“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大讨论大反思活动
徐宏源在长沙市委党校调研
要警钟长鸣时刻绷紧安全生产弦
丰顺县司法局获评“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贾玉梅副省长来我市开展巡河工作
邹城一中暑期全员集训要求严落地实
为躲避处罚报假案 江门一男子被刑拘8天
通城县政法委慰问烈士家属
太原市将考核县级政府耕地保护情况
鄢陵县2018年秋季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暨扫黑除恶广场集中宣传活动
绿色矿山,台州矿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绿色发展,建设涵养山清水秀良好自然生态
合肥探索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新模式
康乾盛世“苏州版”研究成果展昨亮相苏州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