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村焕“新”记


□罗旦、本报记者曾诗敏
近日,记者傍晚时分来到永新县象形乡马家村的村民广场,只见灯火通明,十几个阿姨在音乐伴奏下,正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健身器材上小朋友们快乐地玩耍着,路灯下一群人围观中间的两名老者下象棋,真是一幅热闹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
“去年之前,我们可是想都不敢想,晚上还能这么热闹!多亏了县国土局的帮扶干部们,帮我们村装上了70多盏太阳能路灯,我们的生活大变样。”嫁到马家村的外地媳妇杨春花激动地说。
马家村是一个“十三五”贫困村,全村共有475户,其中贫困户就有63户。从前的马家村,不只没有安装路灯,还没有通村水泥路、通村自来水,村里也缺乏产业“造血”。2016年,永新县国土局到马家村定点帮扶,短短两年时间,这个村子“三天一小变、一月一大变”,去年该村也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群众对他们的帮扶工作竖起了大拇指。
据帮扶组长刘建华介绍,帮扶组来到村里后,详细了解了村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困难,立即向局里汇报,形成了成套的帮扶措施,向上级争取土地整治项目180多万元,对全村1267亩土地进行了修整,并修建水沟1658米、机耕道2436米、水渠护坡765米;自来水接进了全村475户,其中“饮水工程”项目资金45万元,局里配套20万元,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受益人口1900多人;“点亮”百姓灯工程也建设完成,投入10万余元在全村主干道上安装了大灯47盏、小灯26盏,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村里要发展,基础设施配套了,缺产业怎么办?经过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第一书记贺仁桂了解到,村中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征求群众意见后决定发展蔬菜产业,局里投资9万元建造了一个25亩的蔬菜种植基地,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专门种植原生态、环保有机蔬菜,成立了海光种养专业合作社,将所有贫困户纳入了合作社。贫困户不仅可以在基地里承包菜地给自己种菜,还可以以投劳的方式在基地务工,到了年底还可以按比例分红。
今年54岁的红卡户刘伏兰搬进了新建的“交钥匙工程”安居房,原本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她只能依靠凳子行走,和女儿一起居住在祠堂内。帮扶组了解到她的情况之后,帮她申请在村里建了安居房,并开设了一个小卖铺,现在他们家一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已经成功脱了贫。“真是感谢这些帮扶干部,没有他们,我肯定脱不了贫!”刘伏兰感动地说。
看着村里的巨大变化,帮扶组们依然闲不下来,最近又筹划着修复村里的太源垅水库,还打算在田垅至村部的路上修建景观带……“看着马家村焕然一新,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第一书记贺仁桂说道。

“黄冈楷模”第二季度榜单发布
投资12.33亿元 2018年日照市计划造林15万亩
敢担当 愿奉献——记襄阳市、襄城区两级人大代表熊堂清
气温飙升 短袖上阵
陈安丽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组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 筹备工作再加油再添彩
马家村焕“新”记
碑林区人社局召开20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大会
中国以开放姿态迎接世界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本周六开考
市政协机关认真学习宪法监察法
和平区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提速 群众享“放管服”改革红利
五十台无人机齐飞,婺源再现“上帝的指纹”
农民的蔬菜棚室生产已经开始
望牛墩:今年 “树标提质”计划促再添“高企”20家
弘扬小岗精神 高效率深化改革开放
都昌县烟草专卖局党支部到阳峰龙山走访慰问困难党员
关于再次公开征求对《东莞港集装箱码头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
本周天气总体较好
全市设置27个受理点 居住证有效期为五年
“小鱼治水” 穿梭在深流的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