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绿满大地,特色产业、遍布山边,菌棒漾鲜、木耳溢香。
10日上午,记者来到宝山区七星镇新村和红旗街道办事处两处木耳产业示范基地,切身感受这个区结合实际、借助优势发展“黑色经济”促进精准扶贫和经济转型的喜人成果。
走进七星镇新村的袋装木耳产业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整齐排列的一行行木耳菌棒,长在上面的一个个“小耳朵”犹如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区里请来的技术顾问——牡丹江东宁市袋装木耳栽培专家程普江老师,他正一边仔细查看木耳生长状况;一边指导种植户进行采摘。
见到记者,程普江从袋子里捧起一把黑油油的新耳说道,这种地摆木耳也叫做袋装地栽木耳,主要以木屑、秸秆为原料,每袋装0.5千克干料,经过灭菌、接种、养菌后,菌棒直接摆在山边或者空闲地,浇水养护就可出耳。
栽培黑木耳投资少、风险小,只要精心管理,就能旱涝保收。程普江介绍,摘下的木耳要在烈日下晒三两天,干透了才能装袋出卖。地栽木耳肉厚,朵大小适中,食之口感滑润细腻,无任何污染,属纯绿色保健食品。
一个个小菌棒、一朵朵小木耳,看着挺好看,真能创造大效益?记者带着疑问与七星镇镇长潘涛聊了起来。
潘涛告诉记者,为积极响应区委号召,七星镇把发展木耳产业列为全镇今年的重点工作,在新村山边建立了50亩木耳生产示范基地,由政府出资修建两眼机井、架设两座变压器,用于服务基地建设。同时实施扶持木耳产业优惠政策,聘请技术专家,为全镇发展木耳经济,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
为引导群众从事袋装木耳栽培,在外出学习木耳种植技术和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木耳微信群,向有种植意向的农民宣传木耳种植政策;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印发技术规范,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
基地建了、投资种了,能赚多少钱?潘涛掰着手指头和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七星镇鼓励扶持12个木耳种植户发展地栽袋装木耳50万棒,其中新村35万棒,山里的前进、华新、杨木岗、上游4个村合计15万棒。现在菌棒已完成分床开始出耳,二茬木耳正在采摘、晾晒中。
今年木耳前景好、价格高,木耳全年可产5~6次,每棒出1.2两干货,净利可在1.2元左右。预计总产量可达6万斤,估算销售额在180万元。潘涛表示,今后镇里将适时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统一打造宝山小园品牌,通过包装增值,利用实体店和互联网进行线上线下联动销售。
在宝山区红旗街道办事处宝诚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记者看到种植户雇来的五六名帮工正在紧张地为木耳菌棒浇水养护,对长成的木耳进行采摘和晾晒。
基地负责人陈莫介绍说,从去年10月份开始兴建场地,今年4月份购买菌棒,6月末开始分床,7月3日进行采摘、晾晒,2.8公顷场地共摆放20万菌棒,收货后可实现利润近25万元。
陈莫感激地说,木耳基地的发展壮大要特别感谢区里的扶持帮助,除了给予政策支持外,还帮助聘请农业专家,现场培训传授先进技术,使自己实现了科学栽培木耳。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他下一步打算再投资建一处木耳菌包厂,将废旧的菌棒重新加工制作成新菌棒,这样的话每棒可节约资金0.12元,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增收。
“以前在矿上下井,虽然工资稍高了一点,可工作太危险了。现在小煤矿关闭了,我来到木耳示范基地帮工,每天在阳光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干起活来心情特别舒畅。以后我也要学习技术,自己栽培木耳当老板。”在宝诚黑木耳产业基地打工帮忙的程显国感慨地说。
今年,宝山区委、区政府把发展“黑色经济”当作精准扶贫和转型发展的重头戏,提出了强力打好袋装木耳产业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引进东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设区镇村三级园区。
宝山区主管农业的副区长陈凤志介绍说,区政府在年初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种植大户投资建设木耳示范基地,并做好修路、架电、喷灌等先期配套设施。同时组织七星镇各村农民代表和欲投资企业负责人远赴牡丹江东宁市实地参观考察木耳产业发展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在全区推广普及地栽木耳种植技术。
同时,聘请技术专家来区作专业指导和培训种植户,通过提供帮助选址、栽培指导、采购菌棒、市场销售等从种到管到收再到销的一系列全方位服务,引导扶持双矿转岗职工和农村群众从事木耳栽培,目前基地的菌农已熟练掌握了木耳的全部生产流程。
区木耳产业办同志告诉记者,目前宝山区七星镇和各街道办事处,以及辖区森工、农垦等地纷纷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地栽木耳产业,全区已形成6个较大规模的木耳示范基地,共发展木耳菌棒230万棒。
据悉,在区委、区政府的积极努力争取下,省市农开办为宝山木耳产业发展提供匹配专项资金2000万,同时基地企业自筹资金2000万,计划累计投入4000万元资金用于兴建先进配套的菌棒厂和300栋标准化袋装木耳种植大棚,鼓励吸引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双矿转岗职工、小煤矿关闭后闲置人员,及无业待业人员依靠栽培木耳,实现就业、创业。
“下一步,区委区政府将着力把培育木耳黑色经济作为精准扶贫和转型发展的‘靶心’和‘法宝’,在6大木耳产业示范基地的成功基础上陆续在全区更大范围推广,形成点上带动、全面开花,结合实际使更多人依靠木耳产业精准脱贫、发家致富。”宝山区委书记刘志强的话语里充满决心和信心。
记者手记:
转型发展 “木耳生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在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专项整治的大趋势下,宝山辖区双矿转岗职工和小煤矿整治整合后富余人员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给东北老煤炭工业基地宝山区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在新常态下,如何寻找新的出路、如何推进精准扶贫、如何创新转型发展、如何实现和谐稳定等等这些新课题,给区委、区政府一班人带来了新的思考。
让“黑色经济”成为最有“钱途”的强区富民产业。正视现状,找准思路,宝山区委、区政府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一个重头,两个拳头”发展战略,把木耳栽培和乌驴养殖项目当作“一号工程”来抓,积极为双矿转岗职工、无业人员和农村群众、社区居民开辟切实可行的就业创业新门路。
转型发展,“木耳生金”。宝山区瞄准“小耳朵” 、紧盯“大市场”,充分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快从地下挖掘开采煤炭经济转型到地上养殖乌驴、栽培木耳等优势产业,使传统煤炭生产“一枝独秀”变为绿色新兴产业“百花争艳”。
中日信息服务产业恳谈会将在济举行
东丽区举办“咬秋”活动体验民俗
高州市纪委监委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处分11人
仲恺区:47重点项目力争年度投资137亿
明溪县“三加快”推动产业发展
“小耳朵” 长成 “大气候”——宝山区木耳产业示范基地见闻录
微电影《百集成语故事》走进南丰景点拍摄
潍日高速全线贯通预计10月份通车
咸阳市举办“妇女儿童暖心屋”启动仪式
我市开展“党员义工日”和三月“社区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日”活动
阜阳市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双过半”
灌南县深入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
我市推进敬老院规范化建设 1560名五保老人安享晚年
“梦马”开跑
我市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成效突出
市政府召开荆州华强方特项目建设推进协调会
市国税局多措并举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一厅通办”质效
禹王台区干群掀起植树高潮
我省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 明年每个乡镇至少建成2至3处绿色殡葬设施
第二中学:讴歌伟大事业 展现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