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龙展示喜箩编织技艺。
福州日报记者 余少林 文/摄
在福州民间的姻缘嫁娶喜事中,经常可以看到喜箩的身影。如今编织喜箩的人已不多,但长乐49岁的李绍龙从28岁起学习这门手艺,至今已坚守了21年。他在传承中改进创新喜箩工艺,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传递着匠心精神。
昨日上午,长乐吴航街道东关村李绍龙的手工作坊内,大小不一的红色喜箩整齐摆放在角落,弥漫着喜庆的味道。李绍龙告诉记者,喜箩作为福州本土的民间手工艺品,在方言中,“箩”与“老”谐音,既有盼望儿孙老成持重的愿望,同时也承载着长辈希望子女婚姻幸福、白头偕老的美好祝福。
李绍龙说,他的岳父祖上就是编织喜箩的,喜箩手艺世代传承,家中至今仍藏有一件“镇家之宝”——一只清朝咸丰年间流传下来的喜箩。
28岁那年,李绍龙师从岳父学习喜箩编织。起初,他有过抵触情绪,总认为这是老人做的事。“可一学起来,却像着了迷,收不住。”他说,编织喜箩过程中,手指不知道被竹条割伤过多少次,但强烈的喜好让他坚持了下来,足足花了5年时间,他才将技艺完全掌握熟练。
选竹、破竹、抛光、装、绑、串……20多道复杂工序,如今对李绍龙来说是驾轻就熟。他制作的喜箩画有喜鹊、梅花、鸳鸯,甚至有的编有长乐琴江满族旗花等特色图案,这是他对喜箩工艺的传承创新。
李绍龙告诉记者,早期制作的喜箩都是简单的竹条编织,他通过改进,对喜箩上色,并画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图案,让喜箩更具有喜庆祝福的寓意。
由于坚持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即便像李绍龙这样的高手,一天也顶多编制两三个,加上早些年利润薄,年轻人多数不愿传承,做喜箩的人日渐少了。而李绍龙的匠心坚守,却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3年前,李绍龙的喜箩手工技艺入选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他年年参加福州市民俗文化活动,去年还参加了第五届海峡青年节,其喜箩手工技艺大放异彩,声名远播,福州城区、闽侯、连江、罗源等地的人经常找上门来定制。
随着规模逐渐发展壮大,李绍龙的喜箩手工作坊现在吸纳了村里10多名赋闲在家的村民。这些村民除学会编织喜箩外,平均每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减轻了经济负担。
如今,在李绍龙眼中,喜箩不再单纯是附庸婚姻喜事的商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工艺品。“我初心不改,愿将毕生用于传承发扬喜箩文化。”李绍龙说。
潜山:天仙峡旅游扶贫招商项目成功签约
畲乡物流参展“2017浙江农业博览会”受欢迎
喜看家乡新面貌 ——宜春大道改造项目今日开工
周口市工商局强化网络诚信宣传 倡导网络市场品质消费和经营风尚
湖南省巾帼巧手扶贫公益项目在湘西州启动
长乐汉子李绍龙坚守二十年 传承创新喜箩老手艺
省政府对嘉兴放心农贸市场创建工作进行考核
距离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我市家政市场逐渐升温订单接不过来 有些预约要等10天后
捐造血干细胞传递大爱,他是菏泽第39人
我市将建设20个文体中心
老人防走失需要社会多角度多层面关注
株洲首张“中国绿卡”昨日发放,中车株机德国工程师喜领证
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荣获安庆市“三八红旗集体”光荣称号
“众人拾柴”助力昆明打造“中国健康之城”
市水务局召开迎新春老干部茶话会
白云区联合执法 开展入户登记
离退休干部集中“充电” 发挥老同志 正能量作用
切实打好扫黑除恶主动仗攻坚仗整体仗
王建华在县委办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号召全体党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018年度陕西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视频会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