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能“落实”在材料上

    近期,笔者看到一些县市区相关部门的汇报材料里成绩显著,亮点纷呈。笔者意欲通过采访报道,还原这些部门在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尤其是一些创新之举,为其他部门单位提供借鉴。然而在采访中发现,一些部门材料上讲的和实际采访有出入,甚至有些相去甚远。
比如,某乡镇刚刚谈妥一个项目,就鼓吹该项目今后能带动多少贫困户就业,迫不及待地展开宣传,工作开展没几天,“成果”已显现;某乡镇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某个口号,但能看到的成绩仅停留在材料上的“一二三”,笔者详细一问具体落实情况,则漏洞百出;有的部门,一份材料改头换面,去年的跟今年的差不多,党建总结在用,扶贫总结也在用,甚至到了综治维稳总结还能看到,深谙“一鱼多吃”。
此类问题不一一列举,简而言之,就是将工作“落在了纸上”。
材料,本来是总结工作经验、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方式,但上述行为无疑是在本末倒置,将精力和时间放在如何把材料做“漂亮”,往往在一项工作即将要考核时,单位加班加点的忙着写材料,做台账,还有一些单位喜欢把说的当成做的、把计划当成现实、把思路当作成绩……而忘了政策是为了惠及民生,是要为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为什么在现实中,会存在一些部门和干部把工作落实在材料上?
追本溯源,这跟“把材料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不无关系。一些上级部门在检查考核工作中,往往会通过直观的看材料来了解情况,并且考核工作任务繁重,人手有限,上级部门也不可能逐项深入调查,这也让“材料”变得有文章可做,甚至有了“材料堆成行,工作一定棒”这种说法。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此建议,转变考核方式,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成绩和亮点,不妨到现场,到基层多看几眼多问几句,做到“你敢写,我就敢看”。对于“假大空”的材料,也要做到敢于问责。同时抵制材料的形式化浮夸化,材料就应该实事求是、简洁明了,讲明做了哪些事,取得哪些实效,尚有哪些不足,让单位和部门少花一点精力在材料上。
也有专家曾建议:“把政府文件、讲话材料、工作总结等文件材料,不涉及保密的向社会公开,以让那些‘注水’文件无处遁形”。(瞿佳龙)

上海青浦消防加快推进小型消防站建设
十三届市委第五轮巡察全面启动 将对11家单位开展巡察
科技创新与科技扶贫在怀化│“五大行动”推进“五链”融合
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同安查处“黑气”190瓶
2月15日至21日 暖气缴费窗口停办业务
工作不能“落实”在材料上
2018年度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
创城宣传 走上街头
第五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圆满落幕
西工大附中学子王泽宇斩获国际数学奥赛金牌
进行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 学校饮用水连云检方也要管
阜阳路(北一环~淮河路)等26条大路完善慢行系统
浔阳区检察院与浔阳小学联合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市城管局局长昨接听市长热线 占道经营、违章停车成为投诉热点
临沂:年近60岁老哥俩小区捡到车钥匙 相约去偷车
2018年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山城教育创“五新”——我市2017年教育事业发展掠影
市政协召开全体干部大会
春节期间白鹭洲灯光秀将增加播放 筼筜书院将开放
港南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视察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