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支挺进红色九连山


九连山连绵不断,横跨岭南九个县,和平、连平的两座主峰风吹蝴蝶和黄牛石,是河源域内有名的千米高山。在清雍正年间编纂的《连平州志》里是这么介绍的:“离城(连平)东三十里,联亘万山,环通九县:龙南、定南、和平、河源、长宁、英德、龙门、从化、翁源,名曰九连。”
一提到九连山,便会想到“山深林密、易守难攻”等词。自古以来,许多强盗、土匪便看中了这一点,占据九连山作巢穴,因此,“夙称大巢,世为粤患”,好些厉害的“大盗”如陈关口、赵十满、张庚子、陈万等长时间盘踞蔓延,清廷费了四省兵马,才把他们“剿”平。
在红色革命时期,九连山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且和平、连平两县群众拥护共产党,也曾被革命部队开辟为根据地。其中较有名的,是民国三十四(1945)年冬,东纵第三支队奉命北上九连山开辟根据地,成立“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坚持斗争8个多月,直至东纵北撤。
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共有1500人为九连地区的解放事业牺牲了宝贵生命(郑群《九连地区武装斗争的主要经验和革命精神》)。
开辟九连山根据地的意义
1995年2月9日,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给和平县庆祝三支队进军九连山50周年纪念大会题词道:“抗日战争胜利后,东纵第三支队进军九连山(对外番号为“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与地方党结合一起,开辟根据地,反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坚持自卫斗争,是正确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所取得的胜利。要弘扬第三支队不怕艰难险阻、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为九连山地区的改革开放大业作出贡献。”
东纵三支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挺进九连山的。抗战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的武装力量迅速发展,东江纵队成立了第六、七支队,此后,北江支队、西北支队、珠江纵队、中区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韩江纵队也相继成立了。
但抗战胜利之后,内战硝烟四起,国民党意欲全歼东江纵队。1945年6月,中共中央向广东临委发出要建立进退有据的战略根据地的指示,7月,中央军委又对广东提出要建立有群众基础的粤北、湘南、赣南山区根据地,使部队有山地依靠,将华南的斗争坚持下去。9月10日,中共中央根据当时情势,提出采取分散坚持,保存干部、保存部队的方针。
广东区党委立即行动,于9月16日召开干部会议,结合广东实际情况,为了反击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决定在军事方面,除海南岛外,全省划分为11个军事活动区,部队进行分散活动,并决定在东纵司令部之下分设江南、江北、粤北、东进四个指挥部,实行分区指挥。其中建立以和平、连平两县为主要基地的“九连山军事活动区”的任务,由第三支队去执行。
建立“九连山军事活动区”具有重大的军事意义,这将与粤北地区的其他兄弟部队构成犄角之势,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在九连山的广阔地带开展游击战争,以吸引、牵制和分散国民党军进攻东江惠、东、宝地区的兵力。
士气高涨挥戈北上
东纵三支队满怀信心,接受了进军九连山的艰巨任务。
为何说这次任务很艰巨?是因为民国时期交通尚不发达,且刚刚结束抗战,“坚壁清野”时破坏的公路,基本上还没恢复过来,从惠阳的镇隆到和平县有300余公里路程,即使顺利行军,也要十余天时间,更何况一路上还有国民党部队的层层封锁,随时要作好沿途打仗的心理准备。
对这些因素,支队领导作了认真而细致的研究,认为必须从政治、思想、物质和军事上作好充分准备,知己知彼,与地方党迅速取得联系,同时还要保持高涨的士气,不能有盲目行动、侥幸取胜的思想,如此才能出师制胜。
因此,东三支从惠阳移师博罗,向江北指挥部和博罗县委了解情况后,组织专业侦察小组,深入国民党统治区去实地侦察敌情,综合分析得出“时在河源以南一带,除地方县警队外,无正规军驻守。河源以北的灯塔有敌军一个营”的结论,但连平、和平情况一时无法弄清。
时间不容拖延。10月15日,支队转移到博罗县东北边靠近河源的何家田,召开大队以上干部会议,分析敌情,共商作战方案。随后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对进军九连山的形势、任务和行军计划都作了具体部署,并将进军的最终目的地和与地方同志联系的地点和方法,告知连以上干部掌握。另外,还将所带款项,分散交由各大队干部负责保管一些,并要求带足粮食,每人都要背一条米袋,以备万一在进军途中与支队失去联系,仍可独立自主挺进九连山。
10月19日,支队政委曾源向全支队指战员作了动员,士气高涨。10月21日,三支队在支队长彭沃、政委曾源、政治处主任陈一民、副支队长翟信的率领下,从博罗县的何家田挥戈北上,开始出征九连山。
从博罗到九连山沿途打仗
1945年10月24日,东三支趁夜间在河源县的回龙镇顺利渡过新丰江。
26日,向河源以北的南湖进发。
突然,枪声响了。在离南湖圩不远处,有一股灯塔国民党驻军封锁住东三支的去路,火力密集,子弹呼啸,打得尘土飞扬。
枪声一响,支队长彭沃即命令担任前卫任务的二大队(大队长张新,政委曾志云,又名吴提祥)冲向前面,占领右翼山头,命令一大队(大队长邓发、政委王彪)占领左翼山头,展开还击。三大队(大队长黄耀龙、政委江欧明)则在支队部后边架起重机枪超越射击。
对这次出征九连山地区的过程,是曾任中共九连山区工作委员会书记的曾源,在纪念东纵成立55周年暨第三支队进军九连山53周年之时,撰文回忆的。
在南湖圩打的这一仗,是他们遭遇的第一场伏击战。因东三支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展开兵力,构成强大火力网,以优势兵力压倒敌人,国民党部队很快便被击溃败退。
曾源在回忆录中评价,在进军途中第一次遇敌,就迅速击溃敌人,充分显示了三支队不愧为东江纵队主力支队的战斗风采,也显示了支队长彭沃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高超的指挥艺术。
10月27日晚饭后,东三支从高坑出发,在白礤凹又与国民党军一个排哨相遇,作为前卫,二大队前往冲垮敌阵,掩护支队部和一、三大队向牛皮嶂转移。灯塔国民党军一个营对二大队紧跟追击,二大队在灯塔西南、牛皮嶂以北一带山地与之激战一天。入夜,越过敌封锁线向大湖前进。在混战中,二大队与支队部失去联系。
10月30日夜间,支队部率一、三大队抵达连平西南边境的中洞。翌日午后,驻忠信国民党军派出一股部队,从中洞后边山地向东三支进击。一大队迅速抢占山头,以火力压住敌人,掩护支队和三大队撤离中洞。
东三支的前进目标是大湖,支队部便率三大队向东转移,渡过忠信河,绕过忠信镇,经石园、三阁等地直指大湖前进,黄昏时,抵达大湖金斗龙隐蔽休息做饭。
大湖,是东三支进军九连山的第一个目的地。
如今成为红色革命旧址的大湖湖东小学,原是连平县地下党的一个重要据点,校长曾卓华(曾方如)曾是连平县工委的组织委员,教师黄道冠(黄华明)是连平、和平县工委宣传部长,还有黄百炼、曾宪章等,他们都以教师职业作掩护从事地下党的工作。找到他们,就是找到了地方党的组织,就可在他们的帮助下顺利进入九连山。可以说,抵达大湖与地方党取得联系,是取得进军九连山的关键。
黄华明、黄百炼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0月30日,张觉青只身一人来到大湖湖东小学找地下党组织,说部队今夜到达中洞,明晚抵达大湖,要求做好迎接部队的准备。为了安全和保密,当晚,张觉青被安排去油村朱保田家隐蔽。
东三支的参谋林风时,则率短枪组秘密夜探湖东小学,与曾方如等联系。夜11时许,林风时陪同他们来到支队部。地方上的同志介绍了连平、和平等地的情况后,即研究今后的交通联络和情报工作,并决定留陈一民带几名助手隐蔽在湖东小学负责联系第二大队和伤病员。进军的最终目的地是和平县热水。
第二天,将湖东的党员组成三个小组,分三路于晚饭后前往迎接部队。当夜,部队分两路进抵大湖,一路从罗经岑经大湖坝到金斗龙,另一路直达湖东小学旁的一屋村的禾坪。安置了三、四位伤员隐蔽,陈一民同志及警卫员被安排在湖东小学隐蔽,以联络后续部队。次日晚,王彪率部队前来会合,派曾宪章、黄百炼护送陈一民去金斗龙与王彪会合。随即找一农民作向导,向青州进发。陈一民临行前交托一信,叮嘱转送后东特委,该信由地下党派专人送往后东特委。不日,黄华明即进入九连山三支队总部。当夜12时许,大湖地方党派出向导,带领支队部、警卫连和三大队星夜挺进热水。
11月1日凌晨,东三支三大队胜利抵达九连山下的热水新洞。这时,陈一民和邓发、王彪率领的第一大队,张新和、曾志云(吴提祥)率领的第二大队也先后抵达。
东江纵队的红旗插上了九连山。10月3日,东三支从惠阳镇隆出发,至11月1日到达,用了1个月的时间。
红旗插上九连山之后
成功到达九连山后,支队部驻在裴大佛的家里。裴大佛是热水农会的积极分子,他去热水找到并邀请区委正副书记罗之(罗镜清)、王守中和党员干部王森喜到家商量工作。东三支要求他们立即动员党员和群众,大力做好交通联络和供应工作,支援部队作战。
但国民党部队并未放松对东三支的监视,他们有一个营跟踪追击,进驻热水,大战迫在眉睫。
东三支立即从新洞转移到九连山腹地野猪窝。在“野猪窝会议”上,他们成立了中共九连山区工作委员会,曾源任书记,彭沃、陈一民、翟信、黄华明(黄道冠)为委员,统一领导九连山地区军队和地方工作。
根据上级指示,采用一个部队两个番号的方法进行活动,对外用“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的番号,对内仍保持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番号不变,支队的建制序列与干部的职务分工也不变。
“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由曾竟华(曾源)任总队长,张振南(彭沃)任政委,陈泽平(陈一民)任政治处主任,王吉昌(翟信)任副总队长。以总队名义发出《告九连山区同胞书》,发布斗争纲领,号召全区人民武装起来,坚持自卫斗争,反对内战。
按照党中央分散活动的指示,部队被分为若干路,迅速转移到九连山的外围地带,建立多个军事活动区,每个活成功到达九连山后,支队部驻在裴大佛的家里。裴大佛是热水农会的积极分子,他去热水找到并邀请区委正副书记罗之(罗镜清)、王守中和党员干部王森喜到家商量工作。东三支要求他们立即动员党员和群众,大力做好交通联络和供应工作,支援部队作战。
但国民党部队并未放松对东三支的监视,他们有一个营跟踪追击,进驻热水,大战迫在眉睫。
东三支立即从新洞转移到九连山腹地野猪窝。在“野猪窝会议”上,他们成立了中共九连山区工作委员会,曾源任书记,彭沃、陈一民、翟信、黄华明(黄道冠)为委员,统一领导九连山地区军队和地方工作。
根据上级指示,采用一个部队两个番号的方法进行活动,对外用“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的番号,对内仍保持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番号不变,支队的建制序列与干部的职务分工也不变。
“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由曾竟华(曾源)任总队长,张振南(彭沃)任政委,陈泽平(陈一民)任政治处主任,王吉昌(翟信)任副总队长。以总队名义发出《告九连山区同胞书》,发布斗争纲领,号召全区人民武装起来,坚持自卫斗争,反对内战。
按照党中央分散活动的指示,部队被分为若干路,迅速转移到九连山的外围地带,建立多个军事活动区,每个活动区配置一个中队以上的兵力,以便互相策应,构成外线作战态势,配合内线,打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动区配置一个中队以上的兵力,以便互相策应,构成外线作战态势,配合内线,打击国民党军的进攻。
打退国民党军两次“围剿”
12月中旬,国民党军利用152师调防之机,加上原驻灯塔、忠信及连平等地的两个团,以及和平、连平、定南、全南、龙南等县的县警队、保安团等四五千人,由副师长郑荫桐指挥,于12月21日,从连平县的忠信、大湖、上坪,和平县的青州、热水、浰源,江西省的全南和龙南县的杨村等地向九连山展开多路进攻。
东三支迅速采取应对办法,他们除留少数小分队在九连山内以麻雀战方法迷惑、吸引、牵制、打击敌人外,主力部队早已转移到外围地带活动。国民党军用了10天的时间,提心吊胆,翻山越岭,爬进九连山腹地的暗径、辣菜坑、担竿滩等地,未见东三支主力的踪影,扑了一个空,于是将九连山内各地民房及“工合”造纸社等抢掠一空并烧毁。12月30日,郑荫桐率一五二师从热水、浰源往江西调防。
1946年1月,国民党军调集六十五军一六0师、八七师、一五四师以及保安团、县警队等,对始兴、南雄、连平、和平展开新的进攻。国民党军对九连山区兵力部署是灯塔、连平各一个团,和平一个营,忠信、热水、浰源各两个连,采用“驻剿”、“搜剿”、“保甲联防”、“清乡封锁”等方法,对东三支进行长期围攻,这次进攻一直持续到东三支北撒。
曾源认为,国民党军这两次大进攻的失败,是因为他们以为东三支都隐蔽在九连山内,一心想把东三支围困在大山腹地聚歼。但东三支因敌强我弱,其主要兵力早已转移到外线,进行分散活动,且又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使敌人被动地穷于应付。在北撤前的8个月时间里,支队部与各地区部队之间,交通联络畅通,情报讯息不断,任凭敌军围困封锁,东三支却始终坚守九连山。
撤离九连山
为了争取实现全国的和平民主,1945年10月10日,共产党与国民党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随后又达成停战协定。
4月8日,粤北指挥部来电,要求东三支抓紧时间作好集中北撤的准备工作。
根据上级指示,东三支挑选了以曾志云和王彪为主要领导的骨干64名,配备武器装备和留给款项,隐蔽留驻在九连山,等待时机,恢复武装斗争。1947年,恢复了武装斗争后,这60多人成为建立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的重要骨干,发动群众进行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吸引大量群众参军,为后来的“五战五捷”奠定了基础。
在地方党的大力支援下,东三支分散在各地活动的部队,陆续回到热水集中,仍按支队原来三个大队、一个警卫连的序列恢复建制。
5月中句,奉粤北指挥部命令,支队从热水出发,经浰源向翁源方向转移。18日,东三支与国民党进行了一场乌柏坝之战,这是东三支撤出九连山之前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最后一次战斗。
6月9日,东三支抵达翁源坝子,与粤北指挥部及其他兄弟部队会合。6月29日,南下抵达大鹏湾沙鱼涌,与东纵各路部队胜利会师。当晚7时,东三队登上第三船,翌晨,启航北撤山东烟台。
文/ 图 本报记者 凌丽

宁波开展出租车专项整治
不用跑腿了! 6年内免于上线检测的车主可网上申领年检合格标志
5000元电动三轮车被盗次日就找回了
板 桥:现场观摩助力“人居环境整治”
《极限挑战》今晚上演“龙珠大赛” “极挑团”暖心筹备“生日会”
东三支挺进红色九连山
706件藏书票和小版画作品将亮相莞城美术馆
天气不稳定
1—8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今晚10点在央视看“我们的故事”
评论:新时代需要王继才式的奋斗者
台州队力求创新突破规下服务业工作瓶颈
首届"健康湖南"全民运动会围棋赛邵阳区海选赛开赛
以“天大的小事”为宗旨全力推进公厕精细化管护及施工建设工作
九旬老人走失 众人助他回家
如何备战毕业班-初三英语
汨罗下周起将推行集中建房联席办公制度
我市规范“封闭区域”商品价格行为
利川全力塑造“利川红”公共品牌
尽快让萧山机场成为绍兴的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