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长存 ——追记莱芜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洪展(下)


     为人民唱戏,做人民的演员。从艺66年来,他怀着为人民群众演出服务的执著思想和敬业精神,足迹踏遍赢牟大地,为父老乡亲送去欢声笑语、送去拍手称道的乐趣、送去丰盛的莱芜梆子大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高风长存
——追记莱芜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洪展(下)
工作中,很多人干着干着都“干伤”了,但张洪展不同,干了一辈子却“越干越爱”。66年来,他深爱着他的舞台,从没有离开过他的观众,因为他深知,但凡有生命力的艺术家,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只有真心为人民而唱,才能让好的戏曲唱得响、站得住、留得下。
(小标题)  顺时应势
张洪展走上演艺道路,并取得如此成就,固然离不开自己的追求和奋斗,但也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演戏的都是草台班社、松散社班,演员多是农闲唱戏、农忙种地,演戏还不能成为职业、专业。经过五十年代的戏改,由党和政府对旧的戏社进行改造,吸收有经验、艺术造诣较高的艺人任教,政府委派政治可靠、熟悉戏剧的干部领导,才有了真正意义的专业团体,戏曲事业才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张洪展正是在中国戏剧大发展的开始阶段走上从艺之路的,可谓适逢其时。1958年,寨里成立红专学校,他被调取学习深造,得到了一批专业演员指点,技艺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参加排演的《结婚的日子》、《书记挂帅搞食堂》代表莱芜向省委汇报,受到好评。随后,雪野水库建设工程战役打响后,组织又把张洪展抽调到了水库剧团演出。他和演员们一起,白天排练、晚上演出,给民工演出上百场,极大丰富了舞台经验。
1960年,他又被调到县文化馆工作。期间,他跟文化馆的领导、老艺人一起工作学艺,使自己的艺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64年,张洪展被正式调入莱芜梆子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自此感觉有了“家”,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精力。
而恰在此时,莱芜梆子艺术迎来了三个高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整理了《两狼山》、《赵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曲《送猪记》,晋京演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编演了《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并晋京演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后,编演了《雪落黄河》、《推媳妇》、《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等戏 。
莱芜梆子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张洪展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倾力奉献,同时他们也借助这个舞台登上个人事业的巅峰。凭着《三定桩》、《红柳绿柳》、《送猪记》等一个个顺时应势的剧目和饰演的个性鲜明的角色,他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引其流者怀其源。后来,张洪展也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戏曲战线的老兵,亲历了解放后戏曲的发展之路,感触颇多,对党和政府、对师长、同事心存感激。我张洪展之所以能有今日,完全仰赖党和政府的培养,师长的教调。我12岁开始演戏,还是个吃饭不知饥饱的懵懂少年,承蒙党和政府的关怀,老师的培养,把我由无知少年培养成人民演员,教给我一技之长,教我做人之道。所以在我的心中,剧团就是家,戏就是我的命。
剧团兴衰犹如家之兴亡,这是张洪展的人生信条。正如此,他退休后,每逢“七一”、“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他都主动问团里有没有需要他的演出任务,拳拳之心让人动容。
(小标题)植根沃土
“获再多的奖,也抵不过老百姓的掌声。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老百姓唱好戏。”从艺以来,张洪展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始终坚守在民间,回到戏曲发展的源头,为民演戏,演百姓爱看的好戏,并为此甘于奉献、甘于清贫、甘于寂寞。
退休后,张洪展本可以放下担子安享晚年,但他退休不退戏,主动参加了老年夕阳红艺术团、龙山艺术团、心连心艺术团等民间团体,下农村、进社区,进行公益演出,把来源于民间的戏曲回馈给群众。
后来有一个阶段,由于多元文化的出现,分流了戏曲观众,再加上传统戏曲不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其他戏曲一样,莱芜梆子的观众日渐减少。可他坚定地说:“只要还有一位观众,我都会继续唱下去,继续寻找创作表演的灵感。只有我们沉下去、唱起来,观众会回来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大不如前,但他始终要求自己,其他事可以记不清,唱词必须清晰准确,一字不差。代表作《两狼山》600句唱词,他能精准无误地背下来、唱下来。2017年冬天在官家村的演出中,他一气唱了29分钟,台下掌声雷动,全体演职人员和现场观众无不被他深厚的戏曲功底、精湛的演艺水平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下乡演出,尤其是偏远乡村,常住人口本就不多,如果再是严冬或酷暑天,台下观众就更少了,但无论什么季节,无论多少观众,张洪展都认真对待每场演出。有年轻演员不解,他总谆谆告诫:“越是困难的地方,老百姓就 越需要文化。不管下面是一个观众,还是成千上万观众,作为演员都要仔仔细细化妆、端端正正穿戏服,尽自己最大努力场好戏。唱戏不能惜力气,否则永远唱不好戏,更对不起观众。”
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艺术团一般只安排他唱一段唱段,但很多时候观众不过瘾、听不够,要求再来一段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这时他都欣然接受,往往唱两三段才下场。在一次金来集团组织的慰问演出中,张洪展突感身体不适,一把紧握住搭戏同事的胳膊。艺术团负责人和同事们看出了异样,刚要终止演出,被他一个眼神制止,随后不动声色地手握同事胳膊,支撑中唱完了所有唱段,圆满完成演出任务。
“我什么苦都吃得了!”这是张洪展的口头禅。60多年来,他怀着别人无法体会的苦与累,走遍了莱芜的山山水水,最终实现了他的“只要群众喜欢,我就一直唱下去”的理想。
(小标题)光照后人
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张洪展已溘然长逝,但他的很多戏迷仍对他怀念不止,怀念他的为人亲和、视伶如亲、待友笃诚之芝兰人品,怀念他一门心思研究生活,一门心思锤炼技艺,一门心思服务观众的奋斗人生。
任花园社区居民张建生对去年5月31日张洪展的演出仍然记忆犹新。当晚7点30分,世界无烟日主题演出在社区广场拉开序幕。演出中,77岁的老艺术家张洪展带来的《莱芜梆子唱控烟》成了最具吸引力的节目。“年轻人放弃烟草,前途无限,老年人拒绝吸烟,人人赞欢。”张洪展把对大众的呼吁与莱芜梆子独有的高亢嘹亮的曲风结合起来,别有一番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就是看了老先生的戏后,才下了狠心戒烟的。如今刚一年多,他就永别了他的舞台,真是太可惜了。”张建生遗憾地说。
而在网络上,众多网友们纷纷以留言“高风亮节,德艺双馨”、“人民的艺术家”、“希望更多人向前辈学习”、“一路走好”,向这位老艺术家致敬。一段关于张洪展留下别样“遗嘱”的视频,被播放了5400多次。
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郝效德曾采访过张洪展,对他钦佩不已。“我特别为他一生追求艺术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也为莱芜能有这样一位出色的老艺术家感到自豪和骄傲。他的过世是莱芜艺术界的很大损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张洪展离开了这个不希望他离开的世界。他心系人民、德艺双馨、虚怀若谷的艺术大师风范将永留人间,他的精神也必将为一代又一代后人所铭记,激励着他们将莱芜梆子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记者 李玉亮 )


湖北调整今年重点建设项目 荆荆城际铁路等14个项目缓建
嘉兴新版气象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规定发布
朝阳县人大常委会“四项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
研修园区阳明大讲堂顶棚麦冬草种植、洒水装置改造安装及拆除更换胶框架工程采购
龙湖中学颁发“威惠奖”暨首届“向太阳”奖学奖教金
高风长存 ——追记莱芜梆子表演艺术家张洪展(下)
乡村有乐趣 春来人气旺
刘子阳在京与中储股份王祎阳、中科绿盟金毅座谈交流
冒充堂妹相亲套取密码盗卡取款
【民生沟通】个体户错过年报会面临处罚吗?
寻找老支书精神|汤仁青:“岛村”摆渡人
温暖重阳 “中国好人”携手志愿者送来“全身心”服务
中央扫黑除恶第2督导组向山西省反馈督导情况
龙潭区湘潭街道湘潭社区举行“新时代传习所”揭牌仪式
智能经济与社会创新高层论坛举行
胜利油田2900万元重奖勘探成果
借鉴临沂东营产业振兴先进理念和抓法加快大庆重构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步子
美丽黄田村吸引深圳客
东莞获批筹建广东省质量监督低温绝热气瓶检验站
加强安全督查,保障“五一”期间交通运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