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可拓展我们对汉字的想象边界

一篇叫《开学第一天新生名单曝光,老师撕心裂肺点名都没人搭理》的报道在网上挺火,大意是,一些奇葩生僻的新生名字,难住了众多老师。
比如,有老师吐槽,班上孩子的名字中会出现很多不常见的字,三个土的“垚”,四个火的“燚”,这些已经算简单了,还有不少孩子的名字笔画很多,例如“爔”“曦”“灏”“熙”“睿”“馨”等。广州荔湾区某小学语文老师说,她的学生叫“希璿”,“当时就看蒙了!”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重名现象。一个关于中国姓名的大数据榜单显示,2010年后出生的宝宝,叫子涵、欣怡、梓涵、子轩、浩宇、浩然的重名多。广州越秀区某小学的老师说,他就曾经教了五个“陈嘉豪”,三个“林倩茹”。
由此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之所以热衷于为孩子起生僻名字,不完全是出于标新立异的心理,很大原因是为了避免重名,毕竟重名给生活带来的麻烦,未必比生僻字来得少。
在我看来,无论如何,只要不触犯法律与公共道德,取什么名字是一个人的权利。在呼吁民众取方便的名字的同时,扩大字库容量,提升服务水平是正道。
让更多生僻字通过某种途径“复活”,还有另一层意义,即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文字生态更丰富。比如,本文开头的报道中,刘女士给孩子起的名字里有个“衎”(音kan)字。她说,这个名字取自《诗经》,有喜悦、开心的意思,饱含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期待。虽然这个名字常常被人读错,她也有改名的冲动,但一段时间后她想通了:用我娃的名字,教会大家多认识一个字,不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么?
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都去用生僻字取名,也未必非要用生僻字才能表达某种特别的意愿。我的意思是,与其让那些重名暴露了我们审美功能的退化,不如让那些生僻字来拓展我们对汉字想象的边界。

一天当三天用 扛起秀英责任担当 ——访秀英区委书记张霁
孩子要上学,家长也需过入学考?
西湖:灵隐“文明小卫士”扮靓美好家园
宏艺珠宝技师根据图纸制作订单产品
台州市邮管局开展禁寄物品专项检查保障行业安全
生僻字可拓展我们对汉字的想象边界
苏宁易购“联姻”大润发 8月青岛落地19店(图)
市妇联携手首都家庭共话“美丽时代 美好生活”
“六强化 六确保”蚌埠全面推进2018年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石排镇召开2017年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总结会
茅箭区应邀参加大兴区与对口帮扶、协作地区产业对接会
安庆市人防办参加市政府应急工作考核
我市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实现全国最少
全市“双报到双服务”人文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
我省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成效明显
市工信委到广州农讲所开展纪念建党97周年学习教育活动
宅中公益国学班夏令营 讲授国学滋养心灵
2018武汉“优秀女性走基层”首场宣讲会走进洪山 三位优秀女性分享追梦故事
胡忠雄调研隆平高科技园 要求打造国家级高科技精品园区
市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七届市政协二十七次主席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