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领头雁”:雁洋自行车零件厂在质疑中成长


旧闻今述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被允许存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通过自找门路,自筹资金,自办企业,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当年在梅县雁洋集体企业农机厂的基础上技术入股改造成立的雁洋自行车零件厂,是我市最早的一批乡镇企业,后来发展成为梅州乡镇企业的“领头雁”。
  技术入股“异想天开”成真
  改革开放初期,梅县雁洋的谢耀文的两个兄弟和爸爸都在国营或集体自行车零件厂工作,掌握着自行车轮框制作等关键技术。为了响应改革开放的政策搞活乡镇经济,在梅县雁洋公社书记丘志忠的鼓励和支持下,谢耀文携弟弟谢会文、谢治文、谢安文以技术入股的形式承包了雁洋农机厂,后改名为雁洋自行车零件厂(又称雁洋轮框厂)。
  “技术入股”做轮框,这在当时是“异想天开”的做法。当时的雁洋企业办当下就放出了反对意见:“轮框做废了,连煮饭烧火都用不上。”有人说党委靠谢耀文这个“耕田佬”办工厂是在打“死算盘”。谢耀文也在和公社订立的合同中写明:如果工厂办垮了,可以清理家产,冻结存款,追究刑事责任。表明办厂决心。
  这事最后还闹到了当时的地委,也没有获得支持,却也不干涉。但毕竟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广东,也有支持尝试的声音。《羊城晚报》在头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省里派出工作组前来调查,之后对这一做法充分肯定。在公社的担保下,雁洋自行车零件厂获得了银行26万元贷款作为工厂筹办资金。
  1981年,雁洋自行车零件厂利用旧猪舍做厂房,购置机械设备,正式投产。谢耀文在后来的总结中说,能够在思想陈旧和资源匮乏的当年办起企业,离不开开明的“婆婆”。
  “我们最先是给江西南昌的一家自行车厂供货。”当时任零件厂司机的李秋方回忆,厂里从广州等地购进钢材,在厂里轧成轮框,再进行打磨抛光卖出去。李秋芳当时开着载重4吨的东风货车,经常到江西送货。
  成为知名自行车厂的供应商
  雁洋自行车零件厂成立后,始终将“效益”摆在前列,对品质的控制也特别严格。记者找到当时的车间工人赖玉林,她说:“我19岁就进入了轮框厂工作,当时的人看来是‘十分光荣’的,月工资能拿到30多元。” 她回忆,自行车轮框一开始是纯手工抛光,到后来是半机械化。厂里三班倒,虽然交通不便,但工人却来自全国各地,按劳分配,计件工资。打磨几十个,检查的时候就有好多个不合格要扣钱,工人们就必须认认真真地做。
  厂里投产第一年,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也从广西等国营厂请来了一些技术人员。谢氏兄弟四人吃住在工厂,建立了统一高效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系统。该厂后来成为当时国内包括“飞鸽”“永久”“凤凰”等多家最知名品牌在内十几间自行车厂的供应商,在梅州乡镇企业中遥遥领先。1987年,零件厂产值达到2200万元,实现利润203万元。
  鼎盛时期,雁洋自行车零件厂的工人达到近千名,生产的轮框供不应求,厂区前的大路上经常排着十几辆全国各地来载货的大卡车。这些进货商要在雁洋的旅社待上半个多月的时间才能顺利拿到货。
  1989年,谢耀文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还获授“中国改革功勋”勋章。
燃情故事
  盈利18万主动奉公 每人只拿9900元
  上世纪80年代初的18万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按银行专业人士说法“应该是1000多万了吧”。
  1979年谢耀文兄弟筹办雁洋轮框厂时,除了当时公社的几个领导,公社没有多少人相信谢氏兄弟办的是生产轮框的工厂,公社党委不得不和谢氏兄弟签订每年上交15000元利润的承包合同。
  想不到在办厂第二年即1982年,工厂产值突破100万元。如果按合同,谢氏兄弟将变成拥有10万元的“富翁”。在巨大的财富面前,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们准备购买进口小轿车,有人说他们准备建小洋楼等。
  就在这时,公社领导找到谢耀文。若是平时,领导见到谢耀文就开门见山地说事。可今天,他们坐了半天都不说话,面面相觑。
  “领导,有什么指示尽管直说。”性格直爽的谢耀文说。公社领导一笑,说:“你们先猜猜。”“不用猜,你们是怕我们谢氏兄弟变成大富翁。你们有什么话尽管说。”谢耀文把公社领导的来意一语道破,引得大家大笑起来。
  公社领导严肃地说:“我倒想摸摸你们的底。开厂一年多,除工资税收外,你们估计盈利多少?”
  “18万元左右。”谢耀文说。
  两位领导立即竖起耳朵,瞪大眼睛,神态相当惊讶。这个数字显然大大出乎意料,刚刚投入生产一年多利润就那么多!
  谢耀文说:“我们的国家还很穷,集体还很穷,个人没有必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拿过多的钱,我同意修改承包合同。”于是,按照原来的合同谢氏兄弟可得18.5万元,修改后他们每人只拿到9900元的技术分红和奖金,而集体得18.5万元的利润。
  就这样,集体收入从1.5万元变成18.5万元,个人收入从18.5万元变成每人9900元。
浪花
  “车间里的爱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雁洋自行车零件厂做工。后来,我阿爸在厂附近开了一家也是当地唯一一家糖烟酒店,还经营煮粉等早餐,生意红火。1984年,随着零件厂的工人数量越来越多,镇里的小卖部增加到了4家。阿爸是村里较早富起来的人,很早就买了14公式的电视机。”
  ——当年零件厂的职工叶全贤
  “零件厂不仅给本地青年提供了工作岗位,也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地甚至全国其他地方的青年。工人们日夜相处,诞生了很多‘车间里的爱情’。青年人择偶的范围变大了,也有了比以前更自由的恋爱方式。由于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下班后,青年人或到小卖部买东西吃,或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丙村看电影。”
  ——当年零件厂的职工叶新全
还看今朝
  从“有益补充”到“半壁江山”
  1984年,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开创乡镇企业新局面的指示精神,梅县地区全面推行乡镇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同时贯彻农工商一齐发展和乡(镇)、村、户联户一起上的方针,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发展又有新的突破,产业规模、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全梅县地区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股份制合资企业)有3989家,企业人员75072人,总收入11955.79万元,占全地区乡镇企业总收入的30.76%。
  1990年,梅州市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联户企业发展到130049家,企业人数267599人,总收入17.2746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的61.89%。其中,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1262个,总收入11768万元,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的4.2%。规模较大的企业有五华县双头镇双联水泥厂、梅县丙村毛巾厂、大埔县高陂中艺瓷厂、蕉岭县永兴文用厂,年产值都超过100万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南方谈话以来,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梅州全市各县(市、区)陆续发布关于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民营经济逐渐广泛分布在各行各业,在第二、三产业中比例不断提升,从“有益补充”发展到“半壁江山”,再到“主体地位”的跨越。
  梅州民营企业现状和贡献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市发展民营企业2.86万户、个体工商户18.54万户
  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475.2亿元、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87.3亿元
  ●2017年,梅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25.82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值700.20亿元,占比超过六成
  民营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就业人数突破118.3万人,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民营企业上缴税金183.3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85.4%
统筹:王伟金
  采写:杨敏 谢影秋 古立维 梁茜凡 曾思琪
  编辑:杨敏
  版式:黄艳
  校对:吴小文

桑植县积极开展健康扶贫暨计划生育冬春季服务月活动
大悟提升水环境质量
说“器量”
东莞非遗走进群英小学 让学生零距离体验传统文化
“梨园模式”带动黄河滩区群众稳定脱贫
乡镇企业“领头雁”:雁洋自行车零件厂在质疑中成长
龙临镇:人大代表育出“蚕宝宝”
衡百集团引领衡水市零售业发展
贵阳市城乡规划局云岩分局集体学习谌贻琴在贵州省十三届一次人大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上海经济总量正式站上3万亿元新台阶 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公路大桥桥头堡修缮一新建成30年首次大修,解决了结构锈蚀、外观破损等问题
台州市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工作圆满结束
重视品牌 重视研发 成效显著 我市企业参加第二期广交会交出靓丽成绩单
横车中学举行誓师动员大会
深圳交警盐田大队在大梅沙收费广场开展重点违法整治行动
明起柠溪片区交通组织大调整走错可能扣6分怎么绕行交警支招
“阳光村务”让村务监督更阳光
江永二中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他可能是小偷中电焊手艺最好的
渝北:龙塔街道开展剪纸活动 最美山城入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