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揭牌一周年回顾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一家外资企业拿到营业执照。□本报记者/张继驰摄
  2017年4月10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正式揭牌运行。一年间,它“高产”的不是开发区习见的高楼,而是先行先试的制度创新。这块良种初播的“试验田”,正精耕细作,努力催生可复制、可推广的“好收成”。
  不把“有形之手”简单粗暴地伸向新空间和新蓝图,一系列新的经济管理方式稳健上路。“46证合一”审批制度、一般类工业建设项目审批15个工作日发证、“16+x”集成化监管执法等改革创举,让市场感受到这片区域满满的诚意。揭牌一年来,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272户,注册资本金合计1217.15亿元,发展活力迸发,营口承载有力。
  借助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这个棋眼,营口四通八达、内引外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抓港区联动发展,在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重要枢纽建设上探索创新经验。
    自我削权
    用有效的“管”保障了有力的“放”
  “今年春节过得安心!”作为一家涉及家具漆、危险品物流等业务的企业领导,辽宁宝山生态涂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丛立学感叹。过去每到年前,十多个部门挨个来,“现在一次性接待十几人的检查队伍,一遍全完事。”
  为消弭部门分割、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多头执法下的“企业之痛”,去年10月,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推出“16+x”集成化监管执法。过去,16个领域涉及法律法规规章近千部、法定职责近2000项、处罚程序规定891条、行政处罚文书579种、执法人员234人;实施“16+x”集成化监管执法后,统一整合形成权力清单1469项、行政处罚程序70条、执法文书66种、执法人员36人,通过职能整合和流程再造,用有效的“管”保障了有力的“放”。
  揭牌一年来,营口片区“放管服”改革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改革效应开始显现,搭建起“试验场”隐形的“四梁八柱”。
  营口片区在全国首创“46证合一”,将原来企业需要跑23个部门、填写4套共86页材料、65天才能办完的手续,转变成现在只需要填写一套共27页的材料,30分钟即可拿到带有动态二维码的营业执照。
  在营口片区,国税地税实行“一窗通办”新模式,企业“进一家门、取一个号、到一个窗、办两家事”;一般类工业建设项目审批中,国土部门的用地预审意见可以取代土地证作为前置条件,土地、环评要件与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并联审批,施工图等事项“容后”办理,原本可能需要数月的审批流程压缩至“15天发证,30天全面开工”。
  制度红利,显示出超越以往优惠政策的魅力。截至4月10日,营口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272户,注册资本金合计1217.15亿元,华海国际物流大厦等一批自贸区的“飞地项目”抢早建设,区域结算中心、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国外优质医疗资源等“之前想引却引不来的项目”成为新亮点。
  营口片区今年预期新增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进入收益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0%,力争未来5年新增注册企业突破1.5万户,运营率达到40%以上,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实现“翻两番”。
    功能叠加
    聚合全面开放新优势
  1月2日,营口市政府对外发布,国务院批复在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营口片区设立营口综合保税区。
  这对辽宁东盛集团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这间偏居营口主城区西部一隅的工厂不容小觑,它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对日出口塑料包装袋企业。原本身处“城市末梢”,因为营口片区而站上了“开放前沿”。原料、市场“两头在外”的东盛,与“东北沿海唯一综合保税区”相距7公里。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走进这个区域,就相当于到境外了——7公里,这是企业通往世界的距离。
  从地图上看,40平方公里的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边界沿街路整齐划一,整片区域接近矩形,这在全国自贸区中并不多见,临海未填海,没有“开天窗”,也无争议土地,项目安排不受制约。
  这方土地上,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高新区实现“三区”叠加、融合。营口片区还建设了国际邮件(快件)处理中心,启动了营口港跨境电商海运直邮等业务,同步申报国家物流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搭建营口面向东北亚及远东地区开放的国际舞台。营口综合保税区在去年实现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当年建设,今年10月将封关运营,为发展离岸贸易、港航配套、服务外包等产业创造条件;叠加效应有效拉动了高新区的发展提升,营口市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倾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2017年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6%,未来目标是争创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力争进入全国高新区100强。
  由这一区域南行58.9公里,即将开建的营口港到营口片区的客货铁路像一根“联动发展”的链条,客运17分钟到达,货运30分钟到达。营口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创造一种“营口港就是自贸区”的环境,将港口功能前置到自贸区,将自贸区的政策落到营口港,让两者形成“一体化”,实现无缝衔接。
  “一体化”发展呈现出“u”形结构,上面的“口”是排名全国前十的大港吐纳天下,下面的“肚”是聚兴产业的广阔空间,囊括其间几十公里沿海“湾区”、数百平方公里可用土地,可作为自贸区“溢出效应”的优先承载区。
  在去年12月日本鹿儿岛举办的第16次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会上,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荣获“2017年泛黄海经济技术交流大奖”。发挥营口片区引领带动作用,营口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多港联动,自贸区、开发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多点支撑的格局逐渐形成,通道体系、物流体系、贸易体系、双向投资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人才体系等对外开放“六大体系”不断催熟,坐拥“欧亚枢纽港”的营口,也将成为区域经济的“价值枢纽”,对外开放再度升级。
    体制创新
    推动高效务实发展
  2月22日,农历正月初七,在营口片区政务服务中心,90后的艾晗早早地来到单位,与同事一起,对正在实施的制度创新方案进行细化优化。
  政务服务中心承接了省市下放的共243项经济管理权限,艾晗和同事们觉得政务审批服务就像一座富矿,越挖越有奔头,原来掌握的业务知识,在自贸区明显不够用了,高强度的业务培训,不定期的业务考核,自我加码,业务上“淘宝”成了大家的苦乐追求。
  与年轻活泼的艾晗相比,营口片区数据中心主任、政策法规局副局长王振鹏则略显老成。作为最早一批被抽调来参与组建自贸区的干部,王振鹏早已习惯了忙碌的工作状态,觉得“忙”就是自贸区人的一种活法。他说,最开始接触自贸区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经过实践探索,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完全立体化的全开放的体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平台,它搭载的不仅是营口市的对外开放窗口功能,更搭载着辽宁、东北区域振兴甚至东北亚的开放合作。
  “在状态”,这是记者在营口片区采访时的深切感受。积极作为、工作实绩,折射出的是理性、主动、务实。
  体制机制决定了环境,改革就是理顺体制机制,而决定性的机制是用人机制。营口市委、市政府专门为营口片区出台《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实施档案封存、身份封存、绩效考核、企业化管理,“不在状态”的干部面临岗位调整。
  在这次人事改革选聘过程中,营口片区形成了不唯身份、不唯出身,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人才选拔和收入分配导向,体制外工作人员进入员额管理的共计73人,占员额总数的48.7%,其中中层副职以上10人。
  去年8月,30多家企业“组团”到营口考察,有16家企业选择项目落地营口片区。一些企业家坦言,吸引他们留下来的是干部担当负责的工作作风。
  正大基因营口地区的负责人说,到营口片区注册,无论哪个环节、哪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主动热情,所有问题都会在最短时间得到解决。
  营口片区相传的一句话是,干部的好作风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理顺了,即使不定指标大家也有干劲、“在状态”。
  个人价值与国家战略捆绑下的新事新人新作风,成为这里的“软件优势”和“永续磁力”,促进了营口片区高效务实发展。
  4月10日,国际知名的毕马威咨询公司发布评估认定:一年里,营口片区按照要求复制推广的上海等地先进经验109项,已落地事项102项,占比93.6%。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123项工作任务,已落地96项,占比78%;形成创新典型案例30项,其中5项属全国首创,6项将在全省推广。

六届市委第三轮巡察向12个单位反馈意见
快来选出你心中的雅安城市精神表述语 网上投票正在进行,投票将持续到6月28日
明日起转雷阵雨天气
服务业九项指标增速回落 下行压力显现
多项政策措施护航“舌尖上的安全”
制度创新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活力——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揭牌一周年回顾
鄂城新区严排细查开展安全“体检”
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开启申领
"城泊通"新覆盖48家停车场 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
2018年龙岩市计划收购烟叶45.8万担
永吉县开展2018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
连云港市召开“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工作推进会
乡村振兴联盟的启示
伊坪小学:开展新学期校园安全大排查
杏子铺镇重拳出击打击“地下六合彩”
用实干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定位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深圳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战略通道
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到解甲庄街道车家村对接包村工作
武船集团中标美国超大型化工厂模块项目
潍坊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注销公告(第2017018号)